本帖最后由 李建伟 于 2024-6-7 15:32 编辑
不要忘记这一批地名 这是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的一批商代小街道的名字。 半截胡同。一[头]道胡同。二道胡同。三道胡同,四道胡同。五道胡同。南学街。平等街。砖牌坊街。小菜市。西门南拐,南门西拐。南大街。盐店后街。西大街,顺城街,南城马路 如果你在念这些名字的时候,思绪去随着走,你会感受到小市民的那种平淡,那种回味。而你要是这一片住的人,感觉就更加丰富了,随着名字,记忆会领着你遨游在小街道里,一圈,一圈,直到把他们画到一个四方的区域里。 这就是生活和社会,永远留在记忆里,因为。有的街道已经不存在了,有的还会继续不存在。听说北京保留了一部分四合院的清代小街道,郑州的没听说保留商代小街道的事。我只知道商代比清代还古老。五千年的文化怎么记忆和传承,连实物都没了,,,,, 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学在南学街,玩在小西门,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带历史的商代小街道,也记住自己永远是小市民区的人。 钻胡同玩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里,很多的东西虽然经过了岁月的磨砺,但印象却越来越清晰。 因为穷,我五岁才上幼儿园。记得很清楚叫平等街幼儿园,就在平等街南半截,其实在半截胡同里的第三个门。从平等街拐进去后,路北第一个是个小门户,有个小院,院里有棵石榴树,常年的树叶茂密,郁郁葱葱。花开时节,满树的红花,象一颗颗小喇叭一样的挂满了枝头,阵风吹来,就像和我们点头哈腰打招呼。第二家不经常开门,紧紧地闭着就像人闭上了嘴,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幼儿园是第三个口。顺着幼儿园往东走,挨着是一个大院,院子有两,三重深,每个院都有不少的人家,记得院子里的不少人,见了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很和善,有的还摸摸我们的头,没有人呵斥。 顺着院子的东围墙望北拐进去,就到了我们最爱玩的地方了。这是半截胡同中的胡同,按照现在来说吧,深度有150.到170米吧。南半截有五,六十米的胡同,接着是个水坑,有直径二,三十米,再往北接着还是胡同,胡同是南半截宽,北半截窄,从南边看胡同就是一个闪着银光的玉如意一样。拐进去的这一段,杂青砖铺地,虽然不是十分平整,人家也不多,有五,六家,很干净整齐的小胡同。往往一到这里我们就撒开脚丫子开始奔跑,开始做逮坏蛋抓壮丁的游戏了。那时候人们的门前都不放杂物,很有利我们的速度。遇上节日,胡同刷上石灰,再挂上国旗,整个空气中散发着好闻的熟石灰味和弥漫的喜庆的气氛,让我现在想起来还十分的留恋和陶醉。那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失却越来越悠长,越值得回味。 走过这一段,就是玉如意的中间了,它是一个圆圆的水坑,那时侯看,还是很大的,塘边上,还有好几棵的大树。没水的季节,我们都爱跳到坑底去玩,有水的时候,水面很平整,树上长满了树叶,有风吹来,散落的树叶会把水面都遮盖了,几乎不见水。一块玩的小伙伴都爱拣个小土坷拉,在水坑的四周往坑的上空一丢,侧耳听那咚咚的水声,水声又回到四周的墙上,形成了三,四次的咚咚声,真的是余味悠长。我爱找个水边,看树上的叶子,被风吹下后,不急着入水,东摇西晃的乱飞,但由于风不大,最后都还是落到了水里,我仔细看,在水里的都是黄叶子,有的还发黑了,抬头看,树上的郁郁葱葱的都是青绿的叶子,,,,。我们几个顽皮的还会顺着水塘边的几户人家,挨个摸到人家的门口,探头往里看,那好奇的童思都印映在明亮的眼睛里了。遇到有的人家出来人,人家也不吃惊,点头笑笑,‘小孩,来玩儿?进来看看吧?‘我们没有不好意思,把头缩回去,嘻嘻哈哈,笑着跑开。玩累了,就找半块砖,坐在平静的水坑边,心中无事,心无聊赖,不知道今后的世界是什么,空白,茫然地呆着,,,,,,。 玩一阵了,感觉饿了,就打哄顺着水塘往北的胡同进去,一般都是嘁嘁喳喳的,这里比南半截的人家多,铺地的青砖中还有夹杂一些半截的青石板,胡同却是很窄的,刚能推一辆自行车。平常玩到这里就到尾声了,基本是为了完成我们的大家伙都到此一游了。那里都玩了,不遗憾而已。这离家有点远了,感觉几个院不是小独院,都是几家一个门,不是有钱的人。我知道其中有一家是我父亲的老乡,都是镇平县的,他家的儿子叫杨喜生,和我哥是同学,后来,年纪大了,每次从这里过,都会进门去搭讪几句再走。然后和小伙伴们再拿着树枝。装着鬼子进村的姿势,喊着打枪的不要,不要,悄悄地进村,进村,,,,,就到盐店后街了。 一般我们都是顺着原路回来,不走盐店后街,平等街绕一圈。都是回到胡同南头也要往东走到半截胡同尽头,然后顺着胡同的南边再踏步走一遍,玩一遍,那时候,真的是没有其他好玩的,有的就是我们的天真和童稚,再就是那无穷无尽的活力,,,,。 曲径通邮幽处,禅房花木深 如今,已经改革了三十年了,管城区也很大变化,小胡同的街道越来越少了,几个胡同支离破碎,半截胡同,盐店后街都没了,但他那往日的恬静,整洁和那份的古态,文明却深深地印映和镌刻在我和小伙伴的脑海中。 历史,不要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