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畔筑堤难 关林贤的故事刚刚结束,汤从海接过了话题。他提起了1966年5月,部队到微山湖农场收割小麦的事情。那是他第一次到微山湖农场劳动,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用烂泥筑堤坝。也勾起了我对当时情景的回忆。 小麦收割任务完成后,紧接着接受了修筑堤坝的任务。接受任务后,连首长把浸蚀(在修筑堤坝的地方标出具体的宽度和长度)的任务交给了我们班。我带着全班根据堤坝的轴线标示出堤坝的具体位置,在堤坝基础的两侧标示出来。为了避免修筑的过程中破坏了标记,又找来一些芦苇,插在所做的标记位置上。 第二天,全连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入修筑堤坝的现场。连首长要求大家开始填土的时候沿着标志线向中间填土,在标志线上填够一定的高度后,再向中间填,这样就不会影响后续的操作了。 开始修堤都是用铁锹挖土。微山湖湖滩表层都是冲积的泥土,土质比较松软,大家挖土并不是很费劲。随着堤坝慢慢增高,必须把挖的土甩到堤坝上去。而且取土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一天下来臂膀像散了架一样。到了第二天,大家越来越感到吃力,修筑的速度大幅度下降。如果这样下去,在预期内难以完成任务。 张五星副连长看到继续这样施工不能解决问题,就提出新的方法。想办法弄来一些筐,用抬土筑堤的方法提高进度。部队农场当时也没有想到这些,根本就没有准备筐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周围的老百姓求援,向他们借筐。 清晨刚刚吃过早餐,张副连长就找到我,让我跟李元金(湖北黄陂人,1964年8月入伍)一道到村庄里去借筐。来到微山湖后,我们连住在湖西农场,尽管离农村不是很远,但是没有什么来往。这里的老百姓我们不太熟悉,能不能完成任务,我们心里忐忑不安。怀着试试的心情,我们大胆地进入了村庄。经老乡指点,找到了大队的林书记。林书记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立马带着我们一家一家的去借。微山湖边都是一些小村庄,我们跑遍了全村,凡是有筐的人家都很支持。有的听说解放军修堤需要筐子,把正在使用的筐子给我们腾出来。我们两个深受感动,给林书记留下借条后,把8个筐子抬回了工地。 通过这次借筐和后来与老百姓的交往,我了解了微山湖的老百姓不愧为是老区人民。也让我明白了当年为什么会有的《铁道游击队水上分队》的诞生,而且能够有同日寇英勇作战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里民风淳朴,热爱人民子弟兵的深情体现在他们的举止之中。 有了筐子战友们如虎添翼,大家轮番上阵工地上又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举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筑堤毕竟是重体力劳动。在盛夏的时刻,每天骄阳似火。战友还要消耗着繁重的体力。几天劳动下来,不仅大家的身上晒黑了,手上增加了血泡,肩膀也磨得红肿了。经常操枪弄炮的手也变得粗糙了,扛炮的肩膀已经疼痛难忍,不得不在晚上用热毛巾敷着,以缓解肩上的疼痛。 越往后面取土也有了困难。上层的冲积的土层过后,下面全是胶泥。这种胶泥干了后跟石头一样坚硬,可湿软的时候特别粘稠,沾在铁锹和筐子上不易下来,甩也甩不掉。有的战友在旁边挖个小坑,坑里放上水,用铁锹沾上水再去挖泥,这样可以不沾铁锹。有的用干灰撒筐子里,减少胶泥的沾连。还有的战友干脆用双手,抓起胶泥住筐子里放,还有的索性抱着胶泥往堤坝上送。这样不仅加大了劳动强度,而且个个都像泥猴一般。 老汤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居住的地方离修筑的堤坝有十来里,每天劳动后疲惫不堪,收工后返回也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但是没有气力也得坚持,因为第二天还有艰巨的任务等待着大家。 经过十来天的艰苦奋战,修筑堤坝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想起当年的艰辛如今依然心有余悸。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七日
138317138317 138317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