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轶事(三) 看到众战友跟帖鼓励,俺心里,就象毕姥爷的外孙女、莲花乡池水沟子的丫蛋说的,心情很冲动。再说,俺苏格兰打卤面的卤子也确实吃咸了,喝口水,润润嗓子,所以,故事会今天才继续开讲。 首先再一次严正声明,以下故事和人名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说起革命样板戏,最难演的是智取威虎山,为什么?武打戏份太重,要求演员文武兼备。论行当,杨子荣是老生,但打虎上山那场,又是武生戏。小常宝是花旦行当,但滑雪奔袭那场过场戏,又分明是刀马旦。所以,一般非专业剧团,都不敢演。即使是专业剧团,演出中出错,也偶有发生。我就听说,杨子荣打虎后,被八大金刚带到威虎厅,有一场座山雕用土匪黑话试探杨子荣的别样演绎:(注意:括号内不需读出) 座山雕:(突然地) 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镇定地) 宝塔镇河妖, 八大金刚:么哈么哈, 杨子荣: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注意:快出事了。) 座山雕:(阴险地) 脸红什么? 杨子荣:(继续镇定地)防冷涂的腊, 座山雕:(一愣,迟疑地)怎么又黄啦? 杨子荣:(也一愣,决绝地)又涂了一层腊! 这场戏错在那里,想必战友们都看出来了,声明,师宣传队从没演过智取威虎山,大家不要把屎盆子往他们头上扣。 师宣传队演过沙家浜。据说这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从沪剧移植过来,毛主席看过后,亲自为该剧改名。我敢说,要不是这部戏,没几个人认识这个浜字,反正我一开始就读沙家兵,后来听收音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帮助下,才开始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师宣传队演的沙家浜,非常了得,特别是沙奶奶的唱段,常常博得满堂喝彩。这个戏是男人戏,女的有头有脸的只有四个:阿庆嫂、沙奶奶、卫生员小凌、被刁小三抢包袱还要抢人的少女。第一任卫生员小凌由师医院的高娃扮演。 高娃的祖籍在晋中平原,我后来读了一些史书才知道,那里是出美女的地方,比如武则天、貂蝉、穆桂英等等,所以现在想来,高娃的美就不是偶然的。她长脸型,长而弯的眉毛,水汪汪的大眼睛,笔直的鼻梁。高娃的嗓音极富磁性,唱起歌来有马玉涛的味道,特别是她唱马玉涛那首我说边疆赛江南,音色饱满又柔美婉转,闭上眼睛听,你还真以为马玉涛在你身边。在新四军一帮伤病员中,高娃演的小凌就如同一颗闪亮的晨星。 但美女兼歌唱家高娃也有犯错的时候。一次演沙家浜,台下座无虚席,师首长都来看演出。新四军转移到芦苇荡中,风雨交加,缺衣少粮,困难重重,郭建光一大段唱之后,有人来报告,小王同志昏过去了。卫生员小凌急忙上前查看,然后向指导员报告说,小王主要是打摆子,又淋了雨,加上饿的了。当时小王被一群人抬上舞台,众人把他围在中间,观众根本看不到他,所以他根本无需装成真昏过去的样子。高娃身背小药箱,一阵细碎的台步,风一般的刮到了小王跟前,表情十分着急。谁知她到小王身边一看,小王躺在众人围成的圈子里,仗着台下观众看不见他,正在咧着嘴笑,高娃好不容易酝酿的情绪刹那间飞到天外,于是,她转身向指导员报告伤情,刚说了指导员三个字,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扮演指导员的演员身挑两副重担,剧中他是男一号,台下他是宣传队负责人之一,负有塑造光辉形象和教育管理下属两项光荣使命,他看到高娃笑场,急的汗一下子就出来了,用极低的声音,极不易察觉的唇部运动,连声叫小高!小高!企图阻止她的笑,挽大厦于既倒。本来高娃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小药箱下狠狠拧了一把自己的大腿,企图用疼痛来拦截自己失控的笑声,但她一看指导员双眉紧锁的着急样子,真的,指导员平时从来没急成这个样子,她越发觉得可笑,越发一点也忍不住的笑起来了,于是后台一阵慌乱,大幕匆忙拉上了,本来表现十八棵青松的重头戏只好提前结束。事后,高娃和演小王的演员都在班务会上作了检讨。听说,师参谋长还把宣传队狠狠批了一顿。 多年后,这些事都成了军中轶事,唉,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