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松江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茸军乐学苑”全国首创“3+7”素养培训模式,打造“茸军之家”退役军人服务品牌
【开篇】
据悉,松江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茸军乐学苑”全国首创“3+7”第二期素养培训,吸引了134名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参加——“3”涵盖传统艺术传承、综合艺术体验、创意实践赋能三大方向,“7”对应七门课程。这既落实“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要求,也延续“乐学赋能、服务优抚”定位,让现役军人及军属感“后方有温暖”、退役军人寻“归属有共鸣”、优抚对象得“尊崇有实感”,全力将松江“茸军之家”打造成“凝人心、聚人气、乐意来、留得住”的温馨港湾。今日,笔者走进“茸军乐学苑”,探秘其特色培训模式。
六道茶艺课:茶香里品文化,指尖上习礼仪
笔者从松江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基层指导科赵观慧科长处获悉,“茸军乐学苑”推出的“3+N”素养培训模式系全国首创,目前已累计服务优抚对象几百人。笔者来到作为第二期培训中的人气课——六道茶艺课。21名学员围坐于黄色茶席的长桌旁,桌上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等茶具摆放得规整有序。拥有35年茶行业经验的国家高级茶艺师彭羲云老师,以“一杯茶里的中国文化”为开篇,生动引领学员走进六大茶类的奇妙世界,感受传统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家先看这杯绿茶,条索紧结、汤色嫩绿,冲泡时水温要控制在 80℃左右,不然会破坏茶多酚;再闻这款武夷岩茶,岩韵明显,属于青茶类,冲泡时需要用沸水,盖碗焖泡 15 秒才能出香……”课堂上,彭羲云老师分别从外形、香气、汤色三方面教学辨识茶类技巧。她拿起一小撮白茶,向学员讲解:“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储存时要注意避光防潮,大家在家存放,可用密封袋包裹后放入冰箱冷藏,既方便又能保留茶香。”——彭老师如是说。
实操环节是课程的“重头戏”。彭老师以盖碗冲泡绿茶为例,从“温杯洁具”开始示范:“先将沸水注入盖碗,转动杯身让热水浸润每一处,再倒掉热水,这样能让茶具预热,更好激发茶香。”她一边演示,一边提醒学员注意手势:“拇指和食指扣住盖碗边缘,中指抵住盖钮,避免烫手。”学员们纷纷拿起茶具模仿,退役军人徐明权初次尝试时不慎让热水溢出,彭老师立即上前指导:“没关系,手腕稍微下沉,盖碗倾斜角度小一点,多练两次就熟练了。”
国画课:笔墨丹青间,绘就山水意
笔者见赵科长忙着接待松江融媒体记者,便自行前往茸军之家书画室,见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叶明山老师持毛笔,从“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讲起,将历史故事融入技法教学:“隋唐山水画以青绿山水为主,色彩艳丽;元代文人画兴起,更重笔墨意境。”随后他教基础握笔:“执笔要‘指实掌虚’,拇指、食指、中指捏紧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辅助,运笔才灵活。”退役女兵对笔者说:“这是我第一次画国画,刚开始握毛笔总不稳,跟着老师调整后才顺手。”
课堂上,叶明山老师以“浅绛山水”为教学主题,先在宣纸上勾勒出山的轮廓:“勾山要‘有起有伏’,线条不能太直,要体现山体的层次感。”接着示范“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纹理的关键,常用的有披麻皴、斧劈皴,今天我们学披麻皴,笔锋要侧着走,轻轻擦过纸面,像给山石‘穿衣服’一样。”学员们铺好宣纸,蘸取墨汁开始练习,笔者认识的退役军人徐明权初学国画,他说:“曾觉国画高深,但跟着叶老师从基础学起,掌握方法后也能画出模 样。”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学习,不少学员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山水画习作。徐明权拿着作品高兴地说:“你看我画的这山、这树,虽然简单,但也是用心画的,以后每周都来学,争取能画出更完整的作品。”叶明山老师和学员说,接下来课程将循序渐进提升难度,逐步教授染色技法与点景技巧——通过添加人物、房屋、船只等细节元素,帮助学员平稳从“入门”向“进阶”过渡,让大家在笔墨实践中真正触摸传统山水画的韵味,感受中华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书法课:翰墨飘香时,传承汉字美
书法课由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特聘讲师贾志成授课。“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一笔一划间皆蕴含深厚文化底蕴。”贾老师开课即点明书法学习的价值,随后以“基本笔画”为起点,细致拆解横、竖、撇、捺的书写要领。他着重讲解:“写‘横’需‘起笔稍顿、行笔平稳、收笔回锋’,绝不能像火柴棍般僵直;写‘竖’要‘垂直向下、力度均匀’,它分悬针竖与垂露竖两种——悬针竖收笔需出尖,垂露竖收笔则要顿笔,二者有别,却影响字的气韵。”
为让学员直观感受笔画变化,贾老师特意备好放大的笔画字帖供学员参照。有一定基础的张先生感慨:“以前自己瞎练,总觉得笔画不到位,今天听贾老师一讲,才知问题在起笔、转笔、收笔上。”针对初学者,贾老师建议从楷书练起:“楷书结构严谨,能打牢基础,待掌握后再学行书、草书,便会轻松许多。”课堂上,学员们手握毛笔,在米字格纸上反复练习基本笔画;贾老师逐人指导,纠正握笔姿势与运笔方法。整个书画室翰墨飘香,满溢传统文化韵味。
智能手机操作课:数字时代里,解锁新技能
“大家平时用微信发语音多,还是发文字多?”智能手机操作课上,讲师张娜以互动提问开场,瞬间拉近与学员距离。“很多学员不会微信视频通话,今天咱们一步步学。”张娜持手机演示“打开微信—找联系人—点视频通话”,还讲解拍照开启美颜等。针对支付宝,她强调安全:“密码别用生日、手机号;扫码前确认商家,防诈骗二维码。”62岁退役军人刘阿姨此前不敢手机支付,课后说:“张老师讲得清楚,还教查账单,以后出门不用带现金了。”
课程中,讲师张娜还针对学员们关心的“抖音拍视频”“手机清理内存”等一些常见问题讲解,现场互动解答操作困惑。张老师耐心回应每一个疑问,手把手指导操作生疏的学员,帮助大家突破技术难关。张娜表示,后续课程会依据学员实际需求,增加“网上挂号”“社保查询”等政务服务操作教学,通过更精准的教学内容,助力退役军人及家属真正“玩转”智能手机,熟练掌握数字工具,轻松跟上数字时代步伐,切实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
非遗手作课:指尖巧创作,传承老手艺
非遗手作课上,木桌整齐摆放着蓝白纹路的松江布、晒干的艾草药包、七彩棉绳等材料,艾草淡香悄然萦绕。国家高级纺织品设计师田宇老师手持布料,指尖轻抚纹理:“松江布是上海非遗,始于元代、曾‘衣被天下’,质地厚实又透气,用它做香囊,驱蚊的同时还能把老手艺传下去。”说着,她展开提前缝制的香囊样品 —— 布面绣着简约云纹,挂绳流苏轻晃,学员们纷纷凑近细看,有的触摸布料感叹“手感真扎实”,有的盯着样品纹路点头,赞叹声此起彼伏。
课堂上,田宇老师详细讲解香囊裁剪、缝制、填充步骤:“先将松江布剪成正方形,对折后缝三边、留一边开口,再装入艾草、丁香等驱蚊药材,最后缝上挂绳,一个香囊就做好了。”学员们拿起针线专注操作,军属周女士笑着说:“平时很少做手工,今天缝香囊虽慢,但看着自己的成品,特别有成就感。”田老师表示,后续8次课程将陆续开展创意蒲扇、蝴蝶胸针等手作教学,让学员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让这份带着温度的手艺传递更多温暖。
形象美学课:解锁新形象,自信展风采
形象美学课上,国家一级美容师、高级技师房丹丹老师围绕“色彩诊断、妆容技巧、风格定位”三大模块展开教学。“每个人的肤色都有冷暖之分,适合的颜色也不一样,比如暖肤色适合橘色、黄色,冷肤色适合蓝色、紫色。”房丹丹老师通过色卡对比,帮助学员们判断自己的肤色类型,还现场邀请学员上台,演示“日常淡妆”的画法:“涂粉底时,要用美妆蛋轻轻拍开,避免出现卡粉;画眉毛要根据脸型调整,圆脸适合稍粗的眉毛,长脸适合弯眉。”
着装教学时,房老师结合退役军人日常场景,讲解“休闲装搭配”“正式场合着装礼仪”,手边还摆着浅灰衬衫、卡其休闲裤等实物示例。“平时穿休闲装,要注意上下装颜色协调,比如深蓝上衣配浅灰裤;参加战友聚会、重要会议,穿挺括衬衫加西裤,更显精神利落。”军属赵女士听得格外专注,课后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形象穿搭不用在意,今天听了才明白,合适的穿搭能让人更有自信,以后我会试着按老师教的,打扮自己,出门也更有底气。”
临别,笔者向赵科长提及没来得及体验美学收纳课。赵科长表示,在松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茸军乐学苑”第二期素养培训,既延续首期文化素养类课,又新增实用技能课,且得到第三方上海珀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专业支持,以满足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需求。后续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将持续优化课程、扩大知晓度,联动更多社会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努力将其打造成“退役军人之家”与“精神家园”,让服务中心成为退役军人“凝人心、聚人气、乐意来、留得住”的温馨港湾。
【结语】
经探访,松江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茸军乐学苑”“3+7”素养培训模式为全国首创。该模式依托“茸军之家”文体阵地,联动上海珀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第三方,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培训生态,且紧扣区“十四五”退役军人规划“创新服务、以文化人”理念,形成“松江品牌”。其创新既在“三大核心方向+七门课程”的结构设计,更在精准对接退役军人及家属需求。笔者从相关媒体查询,该模式全国目前尚无同类案例,可作为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复制推广为退役军人文化服务创新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