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俞洋——从黄浦江到云岭间,以医务志愿微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前言:自1998年沪滇协作实施以来,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跨越山海奔赴云南,在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业科技等领域接力服务,让沪滇协作的果实扎根基层。刷到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订阅号,年轻医生俞洋站在“青年志愿者赴滇出征仪式”台上的照片,笔者及时通过其家人联系了俞洋,便循着她的轨迹探寻——选择医学的初心,从黄浦江畔到云岭山区、奔赴基层的决心,看这份白衣执甲的热忱,如何让志愿微光在乡村振兴路上亮成星河。这,恰是当代青年最动人的模样:把专业种进需要的土地,让青春在奉献中生长。
一、立志从医心定,苦学夯实根基
笔者问起当初选择中西医专业的缘由,俞洋沉思片刻,慢慢道来:“小时候外公得了肿瘤,2012 年做了大手术。那时我已经懂事,心里悄悄埋下了长大后当医生的种子。”从小她总羡慕亲戚朋友中的医生,觉得那份职业特别伟大。高考填志愿时,家人考虑到女孩做医生太辛苦,找她谈了两次,反复叮嘱要慎重,“毕竟是关乎一辈子的选择”。连当医生的亲戚也劝她别学医,可她铁了心要走这条路。“或许是平时看的电视、听的故事耳濡目染,我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愿意去做这份辛苦却能奉献的事。”——她如是说。
2016年,俞洋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开启五年本科生涯。她天微亮就去操场晨读,抄记中西医典籍要点;课后泡图书馆梳理解剖病例,跟诊时攥本记录临床细节,周末泡实验室钻研方剂。课余辅修针灸推拿,床头贴经络图睡前默记,让针灸手法与中西医思路相融;跨校辅修华师大心理学,常结合病例学沟通,悄悄储备共情技巧。在任团委外联部长时,经常做志愿服务,曾结对两名自闭症儿童,经常陪他们画画、讲故事,用耐心帮孩子敞开心扉。最终她手握三个专业文凭,为直升硕士打下扎实基础。
2021年,俞洋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当年仅11个免试直升硕士名额中的一员。她的导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朱莹杰,读硕期间,除了参与各科室轮转积累综合临床经验,她还跟着导师深耕肿瘤领域,从病例分析到诊疗方案研讨,始终带着股钻劲——这份执着早在大学面试时便已显露:当时被问及报考缘由,她就坦言对中西医结合攻克重症的信念。期间她曾报名西部计划,虽因客观原因未能成行,但赴基层服务的念头已在心底扎根。三年后,俞洋顺利完成硕士学业,朝着最初的理想继续前行。
二、行医经风历雨,履职热忱向前
那时,俞洋的三年专业硕士生涯与医生规范化培训同步开启,作为龙华医院肿瘤科的实习生,轮转是这段时光的重要注脚,她先后在肝胆外科与重症监护室历练。疫情期间,先是两个月在肝胆外科支援,然后三个月在重症监护室,基本时间几乎全扑在重症一线。彼时医院收治的病例多且杂,加之疫情防控要求,她多数时候都在医院值守。从晨光微亮到深夜静谧,白大褂几乎成了贴身衣物。那些在各科室穿梭的日子,让她在急危重症救治与外科临床中快速成长,也让她在特殊时期里,真切触摸到了生命与责任的重量。
疫情吃紧时,值守成了她的日常,辛苦是藏不住的底色。医院条件紧张,没有多余床位,她便在办公室地板上铺层薄垫当床,一躺就是数月。虽未进驻方舱,却同样过着闭环管理的日子——不能出医院大门,更谈不上回家,晨昏交替都在病房与办公室间循环。即便如此,她对这份工作的热忱从未消减。她家人后来和笔者说起,语气里满是复杂的情绪:“看着她瘦了那么多,心疼是真的,但更多的是佩服。那么难的日子,她没喊过一句苦,能这样坚持下来,太不容易了。”话语里的骄傲,藏着家人最深的理解与敬意。
2024年8月,俞洋硕士毕业后进入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因医院未设肿瘤科,她被安排到心内科工作,这一干就是一年。在科室里,她总像揣着股劲儿,每天精神饱满地穿梭在病房与诊室,抢着做事情、主动跟进疑难病例,科室领导和同事常说:“小俞身上那股热忱,看着就让人踏实。”除了本职,她从没落下志愿服务——闵行区卫健委组织的各项活动,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其中,在高血压管理视频比赛中,她镜头前带着笑意,把晦涩的用药禁忌、日常护心知识拆成家常话,想的就是“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
三、闻令决心赴滇,笃行不负初心
那天午休时,俞洋刷着单位团委群,团市委转发的赴滇服务接力队报名通知突然跳出。她手指顿了顿,点进去逐字读——“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热情与奉献,为云南的乡村振兴、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你也想成为其中一员,机会就在眼前。”瞬间,那些在课本里见过的区缺医少药的数据、在义诊中遇过的老乡求医眼神,猛地撞进心里。她盯着屏幕里“服务期半年”几个字,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手机壳,想起自己学了这么多年中西医,不就是为了能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吗?那股熟悉的热忱,又从心底涌了上来。
报名?念头刚冒出来,顾虑也跟着缠上来:上海到云南千里之遥,和家人生活习惯了,山区气候、饮食怕是不太适应。但她翻出手机百度里上山区义诊照片,云南山区医疗资源薄弱,急需中西医专业人才”信息。咬了咬牙,先找家人谈,没等她说完,家人们非常支持地点着头说:“你做的是正经事,我们相信你能照顾好自己。”又跟科室主任汇报,主任拍拍她的肩:“年轻人就该去闯闯,科室给你留着位置。”同事们凑过来帮她查云南的气候,并说给她准备防晒霜。她在报名系统按下“确认”时,手心微汗,心里却亮堂得很。
8月14日,团市委举行第28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队出征仪式。俞洋站在台上,眼眶微热——从埋下学医种子到此刻即将奔赴山海,那些书本里的知识、病房里的忙碌身影,突然都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出发前夕,她的电脑里早已写得满满当当:首页列着山区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方案,末页贴着要带的针灸针型号和健康手册手绘模板。她和笔者在电话里坦言,以医学专业助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云岭大地。挂断电话,笔者恍惚望见她的白大褂在“西双版纳”轻轻飘扬。
结语:从立志学医的坚定初心,到苦研学识筑牢根基;从诊室历练的风雨兼程,到履职尽责的热忱不改;从响应召唤的毅然赴滇,到践行承诺的初心如磐——俞洋的青春轨迹,恰是新时代青年将理想锚定家国需求的生动注脚。她以医者仁心滋养山区健康,用志愿热忱点亮乡村振兴路,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火种在云岭深处燎原。这份将个人微光汇入时代星河的选择,不仅为山乡带去健康希望,更昭示:当万千青年以专业之力回应大地的呼唤,乡村振兴的画卷定会在无数双手的描摹中,舒展成更壮阔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