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5|回复: 0

《军鹰》45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2025-6-8 17: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45节  军鹰乐 积劳成疾身  清明雨 纷纷杏花村
五句头: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春风绿处杏花村。
明月正时照我心,
第1节  班前探亲
古人云:人生最大的美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知己。此时的我是“扎根省会地”,顿感郑州格外美。看山河依然旧景,赏百花似到新春。逢喜事精神特爽,心愉悦城换新装。
至此,从离开部队到安排好工作,走过了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似过了半年。我东奔西跑、托人求友、广搜信息、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吃商品粮的国家人了。在部队,20 来岁的人儿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就业方向与前途如何?我因为出身成分高些,舅舅和外爷都曾在旧政府里干过事,虽表现不错,却一直没有勇气申请入党。没想到临离队的前两天晚上,随便到老连长办公室里坐坐,说两句告别话,哪知连长却引导自己考虑入党问题。组织的关心,首长的引领,我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半月前,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留到省会,因为,城市的生活对他十分陌生,城市的样子他也只是从外表和轮廓上看一些。自打宣布退伍名单后,我以平常之心对待——那里来到那里去的原则,我从小生长在农村,从农村来再回农村去是理所当然的事。当初心不想,如今事竟成,当上城市人了。这在当时穷乡辟野的小山村,出了这样一个吃“皇粮”的国家人,而且吃在了省会,这还是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就是解放前几十年甚至追朔到更远的年月也没有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单位干过事呀!
这一天呐,我的心像熨斗烫的一样,说不出的舒服与快乐。这一夜哪,我仍然梦回萦绕,酸甜苦辣咸的往事全在梦中像过电影一样展现了一遍。特别是对我帮忙的人我都集中汇成一个“恩”字,对他都施“惠”了。这都是在诚心诚意的帮助他呀!都可以说是他的大恩人!就得他一辈子刻在脑海里,永远不能忘记!并给了李均实李阿姨200元感谢费,这双百元啊!占据了我当兵五年的积蓄与退伍补助的一半还多呀!那也值得。那就是小姨奶坐镇,这朵金花争芳斗妍,使得一片嫩叶的汁液,融入省会郑州市,融进绿色邮电中。也没想到还没上班,就让先享受探亲假。这是我参军五年来第三次回老家探亲,也是最愉悦最踏实的一次。临走的前一天,我兴冲冲地来到百货大楼,买了丰厚的礼品,准备带回老家。
我要返乡回村,我“鹰”飞郑州,我“雁”落省会。再飞落老家探亲,攀攀“杏花树”,瞪瞪“伏牛眼”,该乐此不彼了。
我的老家东梁营在伏牛山的牛眼上——又叫杏花村。太阳偏西的时候,我回到了家。门没有锁,推开大门,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便迫不及待地大声喊道:“妈,妈,妈在哪里?”不一会儿,从门外传来声音:“谁呀?”声响人到,惊奇地:“娃呀,是你!”我埋怨道:“家里没人,咋不锁门?”“就到隔壁你二妈家,咱村里人惯了,不出远门,谁家都不锁门。”“呵,是这样,比城里强多了!”妈妈笑了。
当晚,老妈得知儿子在省会安排了工作,高兴极了,特意准备了四菜一汤接风,还拿出了存放多年儿子最爱喝的一瓶老黄酒,喜滋滋地招呼儿子相依而坐。儿子举杯说:“祝老妈身体健康!”老妈高兴的接着说:“儿子呀!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黄胶泥腿,今天可出了个你是吃国家饭的人。”说着举杯跟儿子碰了个脆响,二儿子跟着一起碰上。吃过晚饭老妈顾不得刷碗,就串门左邻右舍,先到了二妈家,东拉西扯一通,然后以不经意的态度说:“俺儿子不当兵了,也不回家了,安排到省城工作了!”这一说,快嘴二妈管保第二天就传遍全村。因此,老妈到其他人家的时候,只转弯抹角地说些别样的话后,才透露出上半句“——俺儿子不当兵了——”
直到很晚,老妈才回了家,仍有点意犹未尽,对闭眼迷糊的儿子交待:“在家这些天,先到你舅爷家看看,再到你老姐家走一趟,可别忘了这两家啊!”
听着老妈叨唠不停,我心里既高兴又稍觉得有些牢骚。高兴的是父亲英年早逝,老妈把我拉扯大,我又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家人,这对老妈是多么大的安慰啊!牢骚的是老妈有点过分张扬,暗喜就是了,到处传说难免招惹一些人忌妒。于是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太沉不住气了,你不说人家早晚会知道的。”以往我说话有一点点责备老人家的意思,她就极不高兴地埋怨:“你们长大了,嫌老妈罗嗦了不是!”今晚可能是心里极其喜欢,没说什么,只扭了扭头、翻了翻眼,就到厨房刷碗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准备了礼品,正好顺路,打算先到舅爷家,然后去姐家。过去,我对这两家亲戚是常来常往的,路依然是原路,景依然是旧景。但今天的心情不同,一路上只觉得如临仙境一般,小声哼唧着家乡曲调:
万里无云好晴的天,      东山头露出个红鲜鲜。
探家又把亲戚串,        春风得意心情欢。
一路都是千般景,        花香草青迎春暖。
小鱼群群溪水游,        蝴蝶双双绕花间。
绿油油麦苗满畦田,      高耸耸林木长满山。
一对对喜鹊喳喳叫,      一曲曲民歌荡波澜。
人逢喜事精神爽,        尤典我一路步矫健。
看不完路边景色如画卷,  听不尽鸟鸣兽叫人腾欢……
我哼哼唧唧的唱着,不知不觉已到了舅爷家。舅爷舅奶听到我被安排在省城工作,自然是喜不自胜,特别是舅爷拍了我一下头,笑眯眯地半开玩笑说;“还是你小子有眼光……”舅奶知道我从小就爱吃她包的扁食,又是马上去割肉买菜。饱餐一顿后,我看了看手表,才13点多钟,稍稍休息一会儿,便告别舅爷舅奶,准备到三、四里外的姐家去。
我喜欢与姐姐开玩笑,逗两句。上两次探亲心事重重,只逗了几句舅爷,反被舅爷以假当真,将了自己一军。这一次心情舒畅,同样与前次对待舅爷一样,逗逗姐姐,看是啥结果。于是又装出愁眉苦脸的样子说: “姐,在部队干了五、六年,还是要回到咱老家干农活,姐,怪小弟没出息,对不住你,对不住咱老妈,对不住舅爷呀!”看着弟弟痛苦的表情,听着弟弟难心的话语,姐姐相信弟弟不是随便说的,心里顿觉不是滋味,但依然带笑地安慰道:“回来就回来吧!咱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乡镇,靠种地或做个小生意为生。你从小身体不好,干不了农活,也不让做什么生意的。你姐夫大小还是个国家干部,帮你跑跑,瞧准个机会先安排个民办教师当当吧!”看着姐姐同情又认真的样子,生怕她动了心。于是,我不再与姐姐‘玩’下去,突然上前拉着姐姐的手,扑哧一笑地说:“姐姐我呀,我被安排到省城电信部门上班了,从此也吃国家饭了!”姐姐一听,笑喜喜地责备道:“出去这么多年,二十多岁的人了,又是这么大的事,还拿姐姐开心!”说着,刮了弟弟两下鼻子。然后,就要生火烧水打鸡蛋茶给大弟喝。我急忙阻拦道:“我已在舅爷家吃了两碗羊肉扁食,肚里没一点缝了!”姐姐说啥也不听,并找理由反驳道:“咱这里现在有个规矩,对已找到工作的人,第一次到亲戚家都要打六个荷包鸡蛋茶喝,鸡蛋鸡蛋,“荷包”包严,意思是指,“蛋青”包“蛋黄”,就是六个元宝啊!象征工作以后,顺顺发发。你几年没回来,今天到家了,又安排了工作,又是在省城里,是三喜临门呀!这六个荷包蛋姐一定得打,你一定得吃下去,让你今后工作六六顺。念你吃过扁食没多长,就不打八个了。先让你顺顺,发不发?就看你以后干的咋样了。”经不住姐姐深情厚意地劝说相让,我只得将六个代表一生顺利的荷包蛋慢吞吞地强吃硬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已是下午四时左右。来回三十来里路程,单凭“11”号奔波,累得我浑身像散了架似的,一进门与老妈打了个招呼,便和衣仰面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呼呼睡去。
我像是进入了一座冰窖,冷气直袭。地上堆积着生鱼烂虾,他抓起来送到嘴里,囫囵吞枣地咽到肚里,顿时胃像猫抓一样难受,他被疼醒了。一看胸口袒露着,凉在初春冷冰冰的农家小屋床上。此时,剧烈地疼痛一阵比一阵厉害,额角渗出了冷汗,胃像正被撕裂着一样,他大叫我两声:“妈呀!妈呀!”就昏了过去。
儿子的叫声惊动了在院中收拾柴火的老妈,她赶紧进屋来到床前,见儿子双手捂着胸口不省人事的样子,忙用大拇指掐住儿子的人中……我慢慢地清醒过来,断断续续地说:“胸——口——好痛哇!”有经验的老母知道是停滞受凉了,急忙找出小火锅来,点着灯捻(用布包着一枚中间有方孔的旧铜钱,扎住口,像踢的毽子一样,蘸上香油)放在儿子的胸口上面,再用陶瓷罐罩上,立即吸住了肚皮。过一会儿,胃里的凉气好像慢慢的被拔出一些,疼痛稍稍缓解。老妈又拿出一条厚厚的新被子,盖在儿子身上。疼痛中的我迷迷糊糊地睡去。一夜虽无大碍,但从此便留下了严重的久治不愈的胃痛根子。
胃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了命。以后的几天里,老妈哪里也不让儿子去了,让儿子在家好好静养静养。又到村卫生室,买了胃疼散,放在儿子床头,稍有不舒服,就亲自把开水晾温,用小勺要给儿子喂药。儿子不好意思:“妈,没有那么严重,你不要把我还当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来……”老妈责备道:“你在妈眼里还是个孩子,我知道,你的心口疼不是一时半时就得的,是积下来的。从小就不注意吃食,有好的让你奶让妈让弟妹们吃……你到家的那天夜里说……去苦练游泳本领,快到冬天了,为了过关,不分早晚,白里黑里的天在水里泡,又冷又累,饭吃不好又睡不好,咋会不得心口疼病!你还说,在省里找工作,住在人家家里,会能吃好?又操心,……哎!”
说到这,老妈又自责起来:“也怪你爹走的早,老妈没本事把你们兄弟姊妹照顾好哇!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上顿不知何时吃下顿啊!”说着说着,老妈火山爆发般地喊了一声:“儿啊!乖呀!”也许是儿子的心口疼触动了妈妈的心疼,把头埋在儿子胸前的被子上,泪水簌簌流个不止。是啊,这也难怪,她要用泪水倾述老爸去世后一个寡女带着子女的艰辛。
老妈哭了一气,儿子给擦去泪水,重又转悲为喜:“你现在是国家人了,听说看病不要钱,你上班后,有空到医院好好查查,不要把自己的的身体不当一回事儿!”“妈,你年纪越来越大,也要多注意健康。家里条件好了,弟也是个民办教师,想吃啥情说啦!”我宽着老妈的心。老妈又叨唠:“想起你刚上小学时,在咱营里,老师教你,你爷也教你,你学习多好,校里第一,还在喇叭上广播哩!你以后上班了,重开始了,一个人在外,妈不会教你,要往好的去。当兵时妈有个盼头,还会回家,在家找个人。成公家人了,就不会再回来了,看有合适就找一个,让妈放心。”
是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
也顾不伤儿自尊;
纵然婚姻是大事,
晚辈隐私更让存。

第2节  明月照心
公元1968年的阳春三月,我被安排好工作,在享受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探亲假后,将近一个来月时间里,到了清明节,我又回老家祭祖扫墓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无独有偶,在中华大地中原腹心的西南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也有个自然形成的杏花村,它位于伏牛山的山脚下。所谓伏牛山就是它的山体形貌像一头健牛伏卧着,因此得名。伏牛山蜿蜒豫、陕八百里,面南背北趴在豫西南重镇南阳市内乡县境内的灵山——是牛头;牛尾摆在陕西省华阴县一带的华山旁。因此豫、陕人常说:“灵山头,华山尾,曲曲弯弯到陕西。”
这伏牛山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处女山,山上树林茂密,花草品种繁多,原始植被不少。一年四季,青绿满山。所以被文人们称颂:“伏牛山呵伏牛山,一头青牛卧豫陕。”
牛头灵山旁有一个小山村,叫杏花村。这杏花村据说就是牛头上的“左眼”,眼的周围被伏牛山的余脉——长满荆棘灌木的小岭低岗所包围,被称为眼帘和眼睫毛。这杏花村:北面大王山,南面南岗岭,东面复斧山(山形像梁山泊黑旋风李逵的两把板斧上下交错复叠着一样),西稍偏北为小界山。一条小溪发源于东边的复斧山,像一条飘带绕杏花村大半圈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出,一年四季清清水、潺潺流,恰似黑眼珠周围动神的白眼球。杏花村不造“杏花酒”,专造一种老黄酒,它是一种叫“小米孪生弟”的“酒小米”酿造而成。大概与大米的同类糯米酿成的“米酒”相似。但小米比大米更加养人,正像这里孕妇产前产后老一辈喜爱给煮小米粥喝,为的是孕妇和腹中的胎儿营养跟得上。当然“酒小米”酿造出来的“老黄酒”比糯米酒强得多了。杏花村稍有名望的人家每年都要种这种米,都会酿这种酒,因为这种酒很神奇——
老人们常说:老黄酒,老黄酒,
酒劲不冲提神有;
男人常喝补肾亏,
女子常饮貌清秀。
老人早晚喝一杯,
管保能活九十九;
王莽难追上汉刘秀,
因刘秀喝了老黄酒。
相传当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安营扎寨杏花村边,半夜造饭,五更行军,听说这种酒神奇,就盛小米饭半碗,再加兑上半碗老黄酒,连喝带吃三大碗,顿感精神劲儿大增。就令护卫带上几坛,蹬鞍策马,一口气跑了一百多里,把王莽远远甩在后面。从此每天早行军前就冲兑老黄酒,几坛酒喝完后,王莽就再也撵不上刘秀了。使得刘秀在南阳郡休养生息,培养和聚集了“二十八宿”大将,兵精粮足,终于大举反攻,击败了王莽,中兴了大汉基业,建立了东汉王朝。这一消息传开,使得‘伏牛的左眼’更加明亮,老黄酒的美名流传至今,老黄酒的酒糟子做成饲料喂牛,牛更爱吃草,长的个大身强膘肥肉壮,南阳“老黄牛”的牛种至今也驰名中外。后来又有说法:“眼一跳,就有闹”“左眼跳财,右眼跳挨。”这只左眼一跳,本村不是出官,就是降财神。什么时间跳动?每隔五至十年的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或三月三与九月九跳动一次。什么样子算是跳动?前者应兆后面的:
“八月十五雨蒙蒙,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说八月十五下雨,正月十五一准降雪;或者正月是下雪,八月十五必定有雨。也正是前呼后应与后应前呼的自然规律——此为当地人的实践经验。
同样的:“三月三,华春暖;九月九,好花秋”——也就是说三月三日这一天春意盎然,暖风拂面;九月九这一天必是秋高气爽,秋花盛开。
可巧,公元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伏牛”的“左眼”——杏花村一带的“四个”日子里,又是“雨蒙蒙”,又是“雪打灯 ”,又是“华春”,又是“花秋”,这一年,杏花村里又出了一个“抗日有功”者——国民党中央军的中将军长,紧跟着村里被招募的十多个兵员中,有两三个“姣姣者”被军长大人提升为师长、旅长、团长干干。一时间,“伏卧之牛”的一只眼睛——杏花村有地气人气两旺之说,在当地广为流传,村村欣羡,人人敬仰,颇具名气。
解放战争打响了,三年过去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覆灭了,新中国诞生了,杏花村的军、师、旅、团长们随着败军之“蒋”,有的携妻带小,有的单人匹马渡过海峡,溃逃到台湾去了------这些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岁月里——又有当时称为“海外关系”的人们,不得不把“他们”报为“战死”“病死”或根本就不知道有“他们”的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他们正像汉朝诗人秦观所写的《阮郎归》“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传说大雁南飞到衡阳就是终点了,汉张衡《西京赋》写到:“上春侯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秦观被贬到了郴州,郴州比衡阳还远,于是诗人叹息衡阳还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里连传书的鸿雁也看不到!
那时候在台湾的人,也像诗人那样叹息在大陆尽管有战事,也能有“鸿雁”传书捎信的机会,到了那边,隔着台湾海峡,鸿雁不传书,飞鸽不捎信,啥都没有了。
然而,杏花村又应验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有佳批注释,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 “掠”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果然此绿字成了诗眼,全诗皆活。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忆古喻今,从感情上说该诗也有替那些流落在海峡那边大陆人的情感表达,流露着他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过海峡回到大陆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寓着他们希望老家杏花村也像江南水乡那样一派生机,欣欣向荣。
朝也盼,晚也盼,两岸同胞盼统一。几十年过去了,杏花村到那边的人军师团级别的都已作古,小人物们大都六七十岁了。能够回来探亲的“小字辈”们就当上了“鸿雁传书”的信使。
——带回了将军的“哀鸿”:像哀鸣的鸿雁,在天灾人祸中流离失所到孤岛上,心里空虚得像啼饥号寒的“灾民”,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落叶不能归根,尸骨难葬老坟,好不凄凉悲苦呀!
——师长的孤独:“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自从跨峡到东岛,鳏寡孤独心悲伤。”
——团长抄录了唐代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意思是: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从而表达了在台湾的老兵“纹丝”不能动,急飞的大雁也帮不上带书信的忙,只有默默客死他乡了。
可喜的是这一年的清明节,伏牛山的“牛眼”跳了,“春风绿到”了杏花村,该村出了一个吃“皇粮”的国家人的我,而且吃在了省会郑州市,可谓“绿上又绿”。这在该村建国以来还是第一个,就是在新中国建国前的几十年甚至追朔到更远的年月也没有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单位干过事。如今,这样人的我,又特意在一个月出头的日子里,第二次回老家祭祖扫墓了。正好在“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清明节,杏花村真是双喜临门。此时此刻各种各样的人是个啥心情不得而知,然而,这样人的人家、亲戚朋友与好邻居当然是喜气洋洋,热情欢迎。清明啊,白天暖和晚间还很冷,“借问酒家何处有?”晚饭时分,我为给父老乡亲们“喝酒暖身子”,盛宴招待了杏花村的所有人……
此后山乡僻野东梁村的我,是一只“乳雁”飞出杏花村,又曾为架设连的一只“军鹰”落户省会城。我到郑州市电信局上班,便是郑州市的一个市民,从上班的那一天起,我算是披上了邮电的绿衣,卵翼于鸿雁翅膀下一只幼雁,在蓝色的电波中搏击,成为一名真正的电信人了——
这才是: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满怀豪情面对发展的邮电。
绿楼耸天能邀皎洁的皓月,
但愿能够实现追求的理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11-5 03:28 , Processed in 0.0573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