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9章 铁秤锤 练就水中蛙 再回营 疾行六百里
五句头:薄山水库练游泳,
水龙水神潜水中,
浪里白条一个个,
山地技术亦练成,
任何环境都适应。
尽管1964年利用拉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训练,但是离战斗中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特别是游泳训练差距很大,部队许多北方入伍的战友,对于游泳的技能一无所知。即使是南方入伍的战士能够熟习水性,但是离战斗中的需要仍然差距很大。为此,解决部队的游泳问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自然而然地被提到部队训练的议事日程。
1965年7月上旬,部队决定组织游泳训练。商丘地处平原,没有足够的水源提供部队游泳训练,只有到河南的南部地区寻找与越南地形相似的所需场地。由于薄山水库有足够的水面用以部队训练,因而就成为我们游泳训练地的首选。
记不得八月的那个晚上,又是像刚来当兵时那样,坐上封闭的“闷子箱”火车,哐当哐当了一夜在确山县车站下车 ,全体官兵步行来到了薄山水库的村庄,驻下以后才知道是师直的全体人员,包括司·政·后三大机关,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警卫连·侦察连·防化连和舟桥连等单位。
薄山水库位于驻马店市南40公里处,沿库四周,群山环抱、峰峦隐现、峡谷纵横、苍松翠竹、库光山色,一日景多变,四季情趣异。库水蜿蜒曲折近40公里,库面烟波浩淼、水天相接。库区占地88平方公里,保护区占地1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2%。明太祖朱元璋曾摔军驻扎薄山,夜里卧箔(薄)而眠,做了皇帝后御笔亲书“薄山”;上古大禹路过此地,治服水患,疏通了溱头河,造福于人民,至今禹王庙犹在;姜太公自薄山钓鱼台下山后辅助成王灭了商纣,建立了周王朝;山上还有保存完好的楚长城,蜿蜒上百公里;霸王台、屯宾洞、三王坟等古迹静静地躺在密林之中已逾千年。
薄山水库又称薄山湖,位距确山县城南20公里处,为溱头河上的大型山谷水库。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降雨1个月,从6月26日到7月25日,年久失修的中、上游堤防多处溃决,地势低洼的中游地区成为一片泽国。当年全流域受灾面积4687万亩,人口1339万人。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于是,水利二师及当地民工在1952年在确山县任店镇薄山修建薄山水库,1954年完工,是淮河上游继石漫滩、白沙、板桥之后的第四个大型水库。总库容二亿八千四百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五百七十平方千米。
薄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1952年10月开工兴建,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组织施工,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二师参加施工,司令员兼政委朱国华任指挥。参加施工的还有确山、遂平两县民工及河南、平原两省服刑人员共约6万余人。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兴利。防洪以1935年历史洪水为标准,总库容为2.84亿立方米,最高水位116.81米,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大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顶高程119.59米,最大坝高38米,顶宽8米,坝体填筑土砂料,机械压实。输水洞位于西坝头李岗山下,为直径3.5米高压隧洞,长296.6米,最大泄量为103立方米/秒;溢洪道在坝东南4公里处,开挖明渠,宽80米,堰顶高程115.59米,最大泄洪量120立方米/秒。水库于1954年5月1日竣工,共完成土砂石方311.469万立方米,工程费总计1072.32万元。 -
但是水库防洪标准偏低,1956年3~10月进行扩建。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洪水位于121.84米,总库容增加为4.14亿立方米。大坝加高2.75米,坝顶高程为129.34米,防浪墙高1米。这次扩建共完成土方32.691万立方米,砂石砼方63200立方米,投资99万元。
部队本来是要找一处与越南地形相似的南方靠海地方进行水上训练,后来情况有变,于是我们师直机关于市直属单位就与薄山水库结缘了。
薄山水库是在山谷中筑堤蓄水而成,在山谷之中形成了宽阔的水面,而且水库四周淹没了许多坡地,形成了平缓的浅滩,适应部队游泳。这些特殊的地形条件,为游泳人员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这也是部队选择在薄山水库训练的关键因素。
离薄山水库不远有一个有名的红色景点——竹沟。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以竹沟为中心新四军活动范围就涵盖了薄山地区,薄山地区的人民群众为当年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这里也是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部队组织我们参观了新四军的旧址,从中了解到当年新四军在河南艰苦斗争的战斗历史和先烈们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据说如今的薄山水库已经是今非昔比了。融防洪、灌溉、养殖、发电和旅游为一体的薄山水库,把其具有的特殊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库区建立了薄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主要分布在薄山湖水库周围,以人工马尾松林、天然次生阔叶林为主,森林覆被率达95%。园内山川绵延,林木葱郁,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岛屿湖湾,错落有致,鹭翔云飞,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景色怡人。还存有汉朗陵故城、汉冶铁、观星台、苏轼游薄山等遗址。现已开发建设了薄山湖坝区、灵龟岛、兰花谷、湖心岛、翠竹园、大钩潭、将军壁、猴犯崖、一线天、芦王寨等十余处景区。如有机会故地重游,一定会别有一番情趣。
薄山水库除了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可供训练外,水库周边山林密布,同时也可以组织山地林空架设兵的通信线路高架低埋训练。提供工兵营·高炮营·警卫连·侦察连·防化连等部队的训练场地和训练任务,从中取得宝贵的训练资料与实战经验。
部队的游泳选择的基本姿势是蛙泳。蛙泳的好处是体能消耗小,能够保持游泳时间较长,达到较长距离的游泳。蛙泳的另一个特点是游泳时能够负重,适应部队人员携带武器装备进行武装泅渡。
游泳训练是从基础训练开始的。蛙泳训练基本功不过关的战友必须在岸上进行基本姿势的训练。每人在岸上垒30×25公分的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堆。受训者爬在土堆上,手脚悬空,按照蛙泳的基本姿势进行手脚的动作协调训练。7、8月份正是骄阳似火的季节,连续爬上半个小时,后背就被太阳烤得火辣辣的,身上的汗水顺着四肢往下淌。几天下来,战友们的脊背上都晒脱了皮。
基础动作合格后才能下水训练。在浅水区体验蛙泳动作的配合与协调,同时还要学会闭气与呼吸。这些动作的运用对游泳的速度与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
我游泳训练基础差,一见水就害怕,跳下去就是“秤砣”。怎么办?学呗!真是抱定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决心,坚决完成游泳任务。在参加商丘的蛙泳训练时,基础动作才好不容易过关,不要说武装泅渡300米过关,连徒手300米才勉强过关。因此,这次我游泳的目标是向游得“武装泅渡300米,徒手3000米”过关冲刺。
岸上的基本功合格不等于到水里就解决问题了。有的战友由于对水的特性知之甚少,具有较强的恐惧心理。要想让他们克服这种心态,必须通过到水中实践,让他们感受到水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水是具有浮力的。通过物力知识我们知道水对物体的浮力是等于水对该物体的排水量。人进入水中,水对于人是同样具有浮力。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自己的身体平行于水面,也就是游泳必须掌握的技巧。我多次试验过,人在水里如果憋住气不动会在水中直立,此时头发会跟水面平齐,而不会继续下沉。从人的总体结构上看,上身的胸腔、腹腔浮力大,下肢则相对浮力小,人在水里让下肢浮到水面才是关键。如果下肢能够浮起,人与水面平行的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不会水的人害怕自己沉下去,就拼命地想让自己头浮出水面,忽视了下身容易下沉的特点,结果自己的脚往下沉,这样整个身体下沉的速度变快。加上紧张的时候四肢产生一些慌乱的动作,下沉的速度就更快。所以,学会让下肢上浮才是保持身体与水面平行的关键。身体能与水面平行了,游泳的关键问题就解决了。让那些具有恐惧心理的战友,自己在浅水中进行亲自实践,他们就会从恐惧之中摆脱出来。
游泳中四肢的协调动作也非常重要。蛙泳要求游泳者手与脚的动作协调,伸臂、划水、蹬腿、收腿必须有机地配合,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水中呼吸也是蛙泳必须解决的问题,抬头吸气埋头呼气不可小觎,必须与四肢有机配合。而且这种协调只有靠自己去实践,在实践中慢慢领悟。
如果要领掌握了,根据各人的体质情况,蛙泳至少可游几千米,体质好一些的可以游万米以上。但是,游泳和其他的运动一样,也是有运动极限的。这个极限是根据各自的体质确定的。即使是熟练的游泳者来说都有一个过程:从轻松自如——疲劳——极度疲劳——相对轻松。这时你都是真正地突破了极限,就会从必然达到自由。
其实游泳有三道关,心理、基础和极限。心理关主要是要解决对水的恐惧,这与对水的了解不足而产生的。只要自己熟悉了水的规律,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水性,恐惧感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基础动作只能通过训练,领悟动作要领,到达随心所欲运用自如。所谓极限就是靠自身的毅力突破在技术达标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自己的游泳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这次游泳训练中,我虚心接受水性好的老战士指导,认真学习泳技,苦练掌握本领。从早到晚在水中,烈日下晒得黑不溜秋,暴雨中与海燕比翼,晚秋风凉时节,从水中出来,冻得浑身似筛糠,嘴唇乌青。别人练一个小时,他就练两个时辰。有时累得连饭也吃不下去,睡一会儿,胡乱扒拉到口,吃个半饱,就又与水“亲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锻炼成水神。一天两天,从不会到会;五天十天,空手能游三千米;二十天三十天后,带枪带通讯器材的武装泅渡都到了三百米达标水平。为在水中游技自如,人人又学会了蛙泳、仰泳、自由泳、单或双脚立姿踩泳等姿势,都要求游姿熟练,熟能生巧,我也由“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
说水库,离不开山。确山境内,库区周边——富有传奇色彩的山有三座,分别是西边的天目山、西北的薄山、正北边的蚂蚁山。
在游泳训练中,尽管消耗了很大的体力,但20来岁的小伙子,睡一觉起来,体力就恢复的差不多了。趁着训练的间隙,我与几个爱好爬山者,还是爬了蚂蚁山,
它位于薄山水库小金山东边。从二三十里外的李新店镇看去,这座山酷似蚂蚁,头朝西尾朝东,所以十里八乡的人都叫它蚂蚁山。听当地人们说,山上有个洞,不知道有多深,人们没办法进去探路,就放一只鸭子进去。人们等啊等啊,那只鸭子就是不出来。后来,人们在山北边的五寨河里发现了那只鸭子。
这个传说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对蚂蚁山充满了向往。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们得到连首长的点头,决定去爬蚂蚁山。
来到蚂蚁山下,只见蚂蚁山的三个部分更加分明了。西部为头,山头又高又圆,就像驼峰。中部稍低,被称为马腰。东部又高又长,就是从远处看像蚂蚁身子的那部分。
走到半山腰,钻进了茂密的树林里。树林里密不透风,有点闷热。没走多远,我们几个身上已经大汗淋漓。
越往上爬越陡,接近90度。都累得气喘吁吁才爬到半山腰。这时我看见山南边乱石堆积,巨大的石块非常光滑。继续往上攀登,终于登上了山脊。
虽然登上了山脊,可还没登上主峰。主峰又高又陡,全是大石头,石缝里长了一些低矮的灌木丛。我们在主峰东边,看见南边有一条小路,就沿着那条路向上走。我手脚并用,攀岩而上。就这样,我终于登上了蚂蚁山主峰。
站在山顶向东望,只见蚂蚁山的余脉高低起伏,绵延十多公里。京广铁路从东边不远的一座山下钻洞而过。
在古代,这里曾经依山傍河扎下五座大寨,所以山脚下蜿蜒东流的河叫五寨河。新中国成立后,河上游修建了薄山水库,灌溉着下游的万亩良田,所以五寨河更名为五泽河。东南方是莽莽苍苍的平原,一眼望不到边。北边是一大片山间平地,任店街还是当地较繁华的地方。向南望是高高的青山如屏障,向西望是碧波万顷的薄山水库。
我们从山顶慢慢下到马腰部位。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两个山洞。其中一个山洞是人工开凿的,可是已经快被泥沙塞满了。另一个山洞在山北边,是自然形成的,里面深不见底。这可能就是那个放鸭子进去探路的洞。
游泳训练完成后,部队还不失时机的组织了600里拉练回到商丘。这是继1964年八百里野营训练之后的又一次拉练,尽管没有超过上次拉练的里程和难度,但是部队还是经受了新的锻炼,得到了许多以前拉练中没有得到的新收获和锻炼。
第10章 三九天 行军炮二师 盛夏日 查线坦克团
五句头:冰天雪地战前练
寒风刺骨宿蓬间,
集体荣誉一颗心,
打好基础为实战,
保障通信架设连。
第1节 顶风冒雪
在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1965年下半年的冬季,我们架设连接受了“坦克团”架空明线的施工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国防通信工程任务。通信营党委和营首长在师司令部通信科的指导下,专门组织我们架设连参加施工的官兵到确山县境内的天目山、薄山、蚂蚁山的“三山”中炮二师打靶场周边险要地带,进行冬季适应性训练。我曾在去年秋天随同副连长赵俊卿前去实地考察,当然在参加施工战士之中。
架设连的生活是繁重的,架设连的工作是艰苦的,建设连的训练是历险的。野营拉练中的长途艰辛跋涉,在我的头脑中总是留下深深的印痕。当每一天的阳光还没有完全睡醒的时候,喜欢早晨在野外走走的我,早已在晨练的路上,这是当兵时养成的习惯,也就是那时把我肉乎乎的平底脚面练成倒“凹”型的,即所谓的“铁脚板”,从没有畏惧过这些年来的岁月风雨。
1965年的冬天,和往年一样,来得特别早,作为入伍两年的老兵,副连长总说我们是“老油条”了。一场大雪刚过,我们架设连参加施工的官兵,不再钻“闷子车箱”了,而是包了三分一客车箱到达了确山县火车站。离国防施工日期还有大约一周的时间,适应架空线路的训练是我连保持战斗意志施工的前期课目,在寒冷的冬季先把连队拉出去,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锤炼打洞、运杆、吃喝、放线、架线.调线的本领。在班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准备器材。我虽是个两年的老兵,但在冬季进行架空明线施工还是第一次。
终于,在一个不到四点的零晨,威严而急促的紧急集合号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拉了回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不时传来的物品碰撞声,喘着粗气的答“到”声……我的头脑像一个输入程序的机器,机械的进行着程序化的套式。班长是个老架设兵,有近六年的兵龄了,在班长的编排下,每个新兵跟着一个老兵,随着部队在偶尔的手电光的晃动下,像电影里部队长距离机动时一样,背起现打的背包,携带分配的器材,紧跟着前面一个人的脚步,一个紧挨着一个准时通过了临时驻地的出发线,开始了施工前的近一周“操练”。
走出临时营房,我才注意看天气,没有月光,没有星星,偶尔飘落在脸上的凉点,直觉告诉我,那应该是雪花。按照路线开始的行军,多是山路和小路,连队在不停的变换队形,时而三行,时而二行,老兵和平常一样,保持着自己的速度,我们班的几个新兵一直跟在老兵的后面,班长说,新兵火力壮,关键的时候可以帮助老兵背行李和器材,协同向前。我跟在班长的后面,班长不时转头看看自己的队伍。其他班的新兵一上路就显得有点兴奋,都在向前拥,说老兵走得慢,走在队伍前面的连长没有说话。
山风像把尖刀,能穿过衣服钻进骨缝,吹在脸上也能刮掉一层皮,刚出来时,身上还热乎乎的,越走越能感觉出冬的寒气。要赶到第一个休息点,连队将在那里吃早饭,连长看了看地图,下达了第一次奔袭的命令。五公里,也就是五公里的路程。新兵们如鱼得水,终于有了机会,一个个首先冲了出去,老兵们没有让新兵帮助,新兵们只是背着自己不到二十公斤的器材。前面的新兵刚到达目的地,回头用沾沾自喜的目光看后面时,后面的新兵和大多数老兵也到了。
炊事班先我们到达,正在往行军锅里放挂面,老兵们忙着换下胶鞋,穿上提前准备的防寒鞋,新兵们有点不屑一顾,而我这个也不算太老的老兵,去年都没有穿过棉鞋,感觉自己不怕冷,根本就没有带。刚到时没有觉察,站在那里没几分钟,脚汗的热度已过,脚也跟着渐渐的变凉变硬有点发麻,我在坚持着,心中也有了一丝悔意。老兵们多在闭目养神,等着那热气腾腾的面条,几个新兵在来回走着,一会儿又有几个新兵跟着打起了转儿,我知道,这是为了不让脚提前“报废”。
吃面条的时候,新兵们自觉的往后让老兵先盛,我看到有好几个老兵不用筷子往嘴里送,而是抱着碗直接往嘴里倒,我有点好奇,等轮到我的时候,筷子根本不听我的使唤,班长用大勺连汤带面的往我碗里里来了两下,我只能学起了老老兵吃饭的样子。
第一天的山地训练经过三次变更宿营地,走了近80公里,才在确山县的一个小村边上安营扎寨。支帐篷的时候,我看到新兵们不再像开始那么活跃了,有几个好象脚还有点颠了。宿营地很简单,在一个低洼的雨裂沟内,白天的雪没有完全下下来,地上也就一层薄薄的盖着,一个班一个帐篷,我们到周围找了一些干草,班长看太少,让我跟他到一户农家去借了一捆是草或是庄稼桔子,班长让大家一定要把雨衣平铺在各自的褥子下面,我看着卷得整整齐齐的雨衣,那是我费了好大劲才卷起来的。叠雨衣是一项小技术,卷不好又大又不好带。
睡前,班长从炊事班领了一盆热水回来,每两个人一个盆泡泡脚,水虽然少了点,但我这时才感到脚在寒风与汗水的浸渍中早就没有了感觉。睡觉前,班长检查了每个人的脚,刚用热水烫过的脚,这时我才感到有点疼痛,一个个透明的水泡多在脚指和脚板之间,脚掌上和脚的四周也有,有点已经破裂露出红红的嫩肉,班长让老兵们帮助新兵处理,这时我才知道针和线的作用,水泡都不捅破,用线穿过,让里面的积水慢慢的导出,这样既减轻了疼痛,又不会影响第二天的行军,对已经破了的水泡,消炎后用备用的纱布包上,防止感染。老兵们也有,只是没有新兵们的多。那一夜觉睡得很沉,地下的寒气和夜里的大雪,都没有能打扰我们。班长靠门睡着,门口两根冻得硬硬的塑料管,从帐篷里通向外面,这是班长发明的使帐篷既保暖又通风的办法。
第二天是战前训练的关键,五点的起床号,被新兵们称着是“优美的摧残声”,腰和腿,还有脚都好象不是长在自己的身上,那种从未有经历过的难受,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害怕,难怪班长说,这是一关,过了这一关,就能架好线。雪很深,厚积的地方有六十多公分,连和排领导都到前面带队,也是在做表率。我的脚踩在雪地上,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我看到,老兵们还是那样,看不出他们和昨天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参加的那些新兵,没分配好体力,把那一点点的冲劲都使在了前一天,有点像霜打了的茄子,一句话没有的在后面跟着,有三个还成了部队的后腿,因脚踝骨疲劳伤而上了收容车,成了第一批退出训练的“败将”,几个老兵帮着连拖带拉的把他们送上车,看他们那一脸的苦相,哪里还有心思看周围大雪覆盖的村庄,穿上白纱的树林。抬头时,我注意到,雪光是那样的强烈,格外耀眼好看。那时我根本没有心情去把这些记录下,只想着把时间快点熬过去……
第三天,大家走得要比第二天轻松,队列歌声不时从各个班的方阵中传出。我仍保持着原来的态势,我看到班长和几个老兵身上的器材多了好几件,这时我才知道,出发时班长的良苦用心。晚饭是焖大米和猪肉炖土豆、长白菜、粉丝,因为是训练的最后一顿饭,炊事班长把剩余的肉全部放进了锅里,所以菜特别的香,我像是从来没有吃到过如此香的饭菜了。
晚饭后,连队要在原地休整两个小时,连长下达预先号令,各排抽一个全建制班进行10公里奔袭比赛,班长知道,这是要纳入年终军事训练考核成绩评比内容的,连队只有我们六班目前是全建制,没有掉队一人。连长用眼睛扫了一下六班的所有人,只跟班长说了一句话:“三连冠,还得你上啊!”,这时我才知道,我们六班已是连续四年全营第一了。高指导员让炊事班特地为六班烧了一锅热水。“在跑前把脚泡泡,坚持到底,争取更好成绩。”高指导员的语气不高,但我们都听到了。
小村的几盏灯火,在雪中变得像几朵夜开的腊梅。两颗红色信号弹在夜空中划了一个冲击的箭头,我们冲出了奔袭的出发线。比赛的路段是沿一条土公路向部队营地跑,脚下硬梆梆的冻土地,在北风中像块黑铁,跑起来,我已经忘记了脚上的疼。班长的战术很明确,不要个人英雄主义,要的是全班一起行动,素质好的跑得快的,帮助体弱的背装具物资,副班长在前控制速度,班长和几个老兵在后把体质稍差的夹在中间,前拉后推,全班形成了一个整体,我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跟下来,不能拖班的后腿,通过两天的行军,我也学会了很多窍门,我就跟着副班长的后面,他那像时钟摆动一样的步伐,能很好的执行班长规定全班完成的时间。开始不时有人从我们的身边超过,班长的眼神告诉我,不用担心,我们一定会赢。
路两边的树都是光秃秃的站在那里,无动于衷的看着,风从树的枝头而过,发出鸽哨一样的鸣声,让人听了更加了感到冬的寒气。路上原有的积雪被风推进了下风口的沟田里,残留下很少的积雪也被不多的行人踩过。快一半时,我们开始看到放慢速度的超越对手,这时我的脚步好象轻盈了许多,呼吸也平静了。“班长,前面是吉普车的尾灯,我有点兴奋的叫了起来。”班长乘机进行动员,“再坚持一公里,我们就胜利了!”这时候,我突然的感到,我们不是在比赛,我们是在和自己的毅志战斗。
九百米,对我的记忆来说,是一个难忘的距离。我的脚下一滑摔倒了,班长一个健步上前把我拉了起来,急切的问:“怎么样?”“脚崴伤,一走就钻心的疼。”我的眼泪快下来了,班长果断命令我脱下装具,“副班长,你带人负责装具。我与德安和占轩一起背小梁走。”我爬在班长的背上,两个老兵一个挟着我的腿,一人捧着我的屁股,继续向前,我无法感受那样的现场,那只是瞬间的事,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我无法再去想比赛,我从班长的背上再到两个老兵的背上,我听着他们的大口的喘息的声响,我感受着他们加快的心跳,我听不到一点风的声音……离终点线只有十米了,我对班长说:“我要一个人过去”,班长放下我,我整了整器材,单腿跳跃和全班一起通过了终点。“四十五分二二秒”营参谋李克家大声的报着数字……
为了做好国防战备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架设连官兵在炮二师打靶场周边地带顶风雪,斗严寒,三天的雪中与山地里的适应性训练,大大提高了连队指战员的战斗意志,为顺利完成通信线路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终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确山“坦克团”的架空明线施工任务。
确山“坦克团”架空明线施工任务完成后,我们架设连还要对工程质量有三个月的“保修期”,也就是说在架设连交付坦克团使用后的三个月内,若线路出现故障,电话打不通时,仍有架设连的留守人员负责维修,并教会该师通信士兵学会维修为止。
第2节 酷暑烈日
“坦克团”架空明线次年夏天正式启用,我当初前来考察测量过,又全程参加了施工,因此便被派了过来。
盛夏,天气非常炎热,午睡没休息好,真有些乏了。炮二师的熄灯号一响,我就麻溜钻进蚊帐。刚入梦,就觉得有人晃我枕头。起来,起来,去查线……
不睁眼就知是已相处得很熟的排长。我哧溜钻出蚊帐,跟排长到连部。副连长指着墙上的炮二师永备通信线路图,下达命令:师部通往005团的线路不通了,初步判定不像是断线,如果断线接地的话,手摇电话机手感会很沉的。也不像是混线,混线干脆就与对方无声了,现声音时有时无,很微弱,甚至无声。线路电磁感应的嘶嘶声很重,干扰很大,无法通话。通信科命令我们去查线……
副连长看着我说:你在坦克团周边勘查过,连里决定还是你在这个“保修期”之内前去查线比较合适……我二话没说,带好工具备品,沿线路查找原因,注意着断线,自然混线和其他线路搭混,更注意是否有人为的搭载偷听。心里盘算着,自己要按照规定,必须严格自律,没特殊情况,未经批准,不能随意掐开线路。
副连长是个架空明线通信通,与副连长一样上过军队重庆通信学校的排长,同样是小科班出身。在我临走时他又指着线路图说:等到了薄山山口,蚂蚁山山口还没发现问题,可在杆上把线断开,向两端分头试线,明白吗?副连长看着我……
明白!我答。
那你说为啥在薄山山口断线试线?副连长看着我问。因为通常的线路,是单排木担,单瓷瓶,如盲目掐断后,靠我一个人,在夜间短时间内是不易把落地铁线悬空接通的。只有中段电杆是双排木担,双排瓷瓶,两端的铁线分别固定在各自方向的瓷瓶上,中间是弧形码固线(手围的弹簧型铁线圈)连接的。把两个瓷瓶之间的弧型线掐开,两端的悬空铁线也不会落地,而且与两端试完线后,在杆上用带去的备用铁线,很容易恢复接通……我答。对,注意,重接时要把铁锈刮亮除锈,码固好(接好)副连长满意的点点头……
我全副武装,腰系登杆保险带,保险带上挂着工具套,套里插着克丝钳子、割线刀和螺丝刀,右肩左携挎着军用水壶,壶里装满了水,壶带上系着白毛巾,还有备用的围成套圈的五米4。0铁线,左肩上卡着一对登杆铁脚蹬子,脖子上挂着带套的手电筒,右肩上挎着钢木壳的手摇电话机信心十足地走在查线的路上。
来到出营第一根电线杆子处,排长比副连长还啰嗦,又跑过来再次重复送我出营门的话:师部离005团电话线的直线距离是四十公里,到中段距离是十一公里,到三分之二处是二十一公里,记住,排长指着杆上的双排线担说:共四对线,上面的,前进方向左上的一对线是5的。一路多是丘陵,沟壑,河套,庄稼地,高粮玉米都一人多高了,又是夜间查线,你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现在是夜间十点半了。夏季,早五点天就大亮了,离天亮还有六个小时,你要抓紧时间……放心吧排长!
我在排长的瞩目中,打开手电,沿着电线杆子方向钻进了玉米地……
盛夏三伏天,本来就闷热,钻到一人高玉米地里,人就淹没在青纱帐里了,耳里只有身体与玉米叶子接触的哗哗响声,没过两个电线杆我就冒汗了。幸亏是近夜半了,如是白天或中午以后,太阳烈日下还不知高粱地里该有多热呢。
夜幕里,我亮着手电,沿着线路,从这个电线杆子,到前方的另一个电线杆子的逐杆检查着,顺着垄沟时我就小跑,横着垄沟时我用手分着玉米叶子,快步前行。又得注意不踩坏庄稼,这是背的滚瓜乱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第六项:“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
好大一片玉米地呀,查了十多个杆子我才出了玉米地,正常情况下两个电线杆子的间距是标准的五十米,一里多路的玉米地里,什么异常情况也未发现,我已经是通身冒汗了。越过一道从山上下来的沟,又钻进了棉花地。我是农村长大的,对玉米地棉花地并不陌生,可眼前这片生产队集体的土地,黑乎乎,垅咋这么长啊!不断线的棉花叶子划着我的皮肉,一会就觉得脸上手上撕拉拉的。
出了棉花地,谢天谢地,觉得一下子透气了,线路上山坡了,山坡上是谷子地,豆子地,我已经记不清查过多少根杆了,但我估计在五里路超过了,也就是说六七十根杆了,我该试线了。我登上铁脚蹬子,左右脚交换着,左右手扶着电杆,熟练的登上杆顶,把保险带的挂钩搭扣在木线担的撑铁板上,双脚蹬紧脚扣子,身体向后靠,拉紧保险带。腾出双手,打开电话机盖,取出引线,缠绕接在两根铁线上,把耳机扣在耳朵上,听听,空线。这是规定,查线员在试线前必须先听听是否在通话,如果正赶上通话,查线员不管不顾盲目的摇铃插话,喂喂的乱喊,那是不允许的。假如正赶上首长通话,查线员愣头青似的闯进首长的话路里,瞎咋呼,那会挨批的,严重了是要受审查的。我在耳机里的嗡嗡线路盲音中,又听到嘶嘶地夹杂着噼叭的电磁感应声……当我确认无通话时,我摇动了电话机发电机的手柄,三摇之后,青山脚,夜空里,线杆上,我对着送话器:喂,我是夜莺,我是夜莺,夜莺呼叫大山(大山是师部电话总机)……我是大山,我是大山……听得清夜莺声音吗?听得清,但声音小……薄山(终端005团总机),薄山,我是夜莺,听见我的声音吗……耳机里没有回音……大山,你能听到峰山声音吗?夜莺,我听不到峰山声音……夜莺明白……夜莺,我是大山,与老鹰通话……(我知道是排长)……你到那里了……在沙河亮南山坡底,未发现故障……继续查,太慢了,六十五分钟了,你才查完五里多点,照你的速度,得查到明天下午去……是,夜莺明白……
我不敢怠慢,迅速撤线,下杆,沿着谷子地梯田埂向前跑去。我发现手电光明显弱了,从离开营区钻进高粱地,一个多小时了,都打着手电,这样下去,再一会手电就彻底没电了,如此茫茫黑夜,紧要关头,手中一点照亮的东西没有,那可会抓瞎的。我忙闭了手电,扫一眼夜空,今天是阴历几了呢?不记得了,无月光。我既要看路,又要抬头看架空铁线。山坡上的一块山石跘了我一个趔趄,我停住脚步,觉得嗓子眼儿冒烟了,嘴里黏黏的。我打开水壶,咚咚的喝了几口水。周围的蛐蛐躲在草丛里,不停的叫。仰望夜空,满天星斗,天蓝蓝,地黑黑,四野是黑黝黝的。猫头鹰在不远处叫,它的凄凉鸣声,使夏夜充满了神秘,也隐藏着几分恐惧。好在到了山坡半腰,就没庄稼地了,但又多了荆条和山栆类灌木,一不小心,就刮脸刺手的。我加快了速度,其实我一直在不停步的跑。线路一直没问题。等到了山坡下,我觉得脸上的汗在往下淌,军装已湿乎乎的贴在前胸后背上了,怎么军裤也几乎全是湿乎乎的呢!哦,天过半夜,盛夏伏天下露水了。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狗叫声……
军用永备通信线路是不跨越村庄的,四周黑茫茫的夜,六十年代中期的山区夜半,无灯光,更无电灯,即使是在山坡上,也看不清附近有没有村庄。
下了山坡,又是高玉米地,棉花地……
又试了几次线,还是叫不通终端薄山总机。005团的线分出去了,003团的线也分出去了,杆上只剩两对线了,离蚂蚁山口不远了。待穿过一片杨树林后,前面传来流水声,山口到了。这就是说我已经查完二十二里的线路了,我估计时间已是后半夜一点半了。我已经在夜间的青纱帐和荒山坡沟壑间,查了三个小时了,总算排除了混线故障,也完成我们“陆二师”通信营架设连对“炮二师”战备架空明线的“保修期”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