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健 于 2024-11-27 19:38 编辑
原标题:“断亲断友断同学”三断已经蔓延流行,反映了当代社会与个人意识的深刻变化
前言:近年来,“断亲断友断同学”,已经蔓延开来。它不仅是对传统人际关系的一种背离,更是对现代生活压力、价值观转变及人际交往困境的一种反映。笔者撰写这篇“三断”敏感文章,可能会触碰到一些人的痛点;也可能会引发不同观点讨论,但理性探讨社会现象,促进理解与共识还是值得。所以,拙作一篇,若不合您阅读口味,敬请一笑置之或跳过,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N1/ 同学群
曾几何时,同学群是毕业后维系同窗情谊的重要纽带,每逢节假日或特定纪念日,群里总是热闹非凡,老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能将时光拉回到那段青涩岁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热闹似乎已成过往云烟。如今的同学群,往往沉寂得只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偶尔的几条消息,也多是转发链接、投票请求或是节日问候,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昔日的无话不谈,变成了今日的沉默是金,不禁让人感叹:还有人说话吗?
笔者有不少同学群。其中有一个同学群,建群以来,群主带领同学们热闹过一段时间,逢年过节也能挑起话题,让气氛活跃起来。可是,没过多久群主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如今,在同学群里,只有两个同学坚持不懈地每天早上问候。期间,笔者虽然在群里发表文章,却很少有人点评。群里其他同学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沉默,群里的对话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节日的例行公事,那份曾经紧密的联系,仿佛被时间的风沙一点点侵蚀。
N2/ 朋友群
朋友群,本应是分享日常、倾诉心事、相互支持的温馨小窝。但现实却是,随着各自生活轨迹的不同,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也渐行渐远。群里从早到晚,除了偶尔的分享一些美食、旅游的照片,或者发一些养生的文章、心灵鸡汤,几乎看不到有人主动发起话题或冒泡。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似乎更愿意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而非在群里直接交流。这种微妙的变化,让不少人感到孤独与失落,仿佛友谊的小船,在无声无息中渐行渐远。
笔者一个朋友说了一件事。他和大学王同学系老乡,曾约定无论多忙都要在群里保持联系。毕业后,朋友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而王同学则选择了创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渐渐地,两人的交流从每天的视频通话,变成了每周的简短问候,再到最后的沉默。某次,朋友鼓起勇气在群里分享了自己工作上的一个小成就,却发现除了系统自动弹出的“有人@你”提示外,再无其他回应。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了“三断”现象带来的凉意。
N3/ 亲戚群
如今每个人都建立了亲戚群,作为家族成员间沟通的桥梁,本应充满温馨与关怀。然而,如今的生活中,即便是血缘至亲,也难以避免地被生活的洪流冲散。群里除了节日的祝福、生日的提醒,鲜少有深入的交流。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的代沟,加上各自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亲戚群成为了一个看似热闹实则冷漠的存在。大家似乎都在刻意保持着一种礼貌而疏离的距离,不愿或不敢轻易打破这份平静,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破了什么似。
笔者也有亲戚群,曾是引以为傲的社交圈。以前每到过年,群里总是热闹非凡,大家轮流发红包。但近年来,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群里的氛围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忙于工作,老一辈则更多关注养生和孙辈的成长,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如今群里除了姐姐、表姐每天发个早安图片,或介绍一些养生知识外,大家视乎也不太在群里面交流了。大多数亲戚都在默默潜水,整个亲戚群几乎成了姐姐她一个人的独角戏。
结语:“断亲断友断同学”,这一现象的蔓延,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变迁与价值观重塑的综合反映。现在,人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时间与精力去维护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同时,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面对面交流的深度和温度。面对这一趋势,我们或许应更加珍惜那些愿意与我们保持联系的人。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始终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