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墨香里的军旅记忆——我与《解放军报》的不解之缘
昨天,《战友之家》群一个战友“两次入伍”后,发了一张《解放军报》图片,问大家认识吗?我脱口而出“熟”。在那段难忘的军旅岁月中,那份与《解放军报》相遇、相知、相伴的历程,便是我军旅生涯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它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灯塔,引领我在绿色的军营里找到了方向,学会了坚韧与奉献。本文旨在通过三个章节,回顾我与《解放军报》的点点滴滴,讲述那些被文字记录、被情感浸润的军旅故事。
一、相遇·《解放军报》
那年,我参军来到陆二师四团,这是一支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的部队。新兵们,需要经过三个月的集训合格才能下连队。一次训练结束经过连部,见屋内有许多旧报纸,就拿起一份《解放军报》,上面有“硬骨头六连”的英勇事迹报道。看着那些关于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故事,像一股强大的电流,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原来“硬骨头六连”和我们一个部队,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模样,那份不屈与坚韧,在我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那一刻,《解放军报》便成了我心中的灯塔,照亮了我在部队前行的道路。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连部看报。随着对《解放军报》的深入了解,我渐渐发现,这份报纸不仅宣传先进事迹,还是指导我们新兵训练、生活的重要工具。记得有一次,五公里负重三十公斤越野跑,因体力不支而摔倒,膝盖磨破了皮,鲜血直流。但是,想到“硬骨头六连”的英勇事迹,还是咬着牙爬起来,坚持完成了训练。从此,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合格战士。
二、相知·《解放军报》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对《解放军报》的依赖与热爱愈发深厚。入伍第二年,我迎来了军旅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考验——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的我,正值青春热血,心中充满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解放军报》上关于战争形势的报道,如同一股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我做出了报名的决定。于是,我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咬破手指,在雪白的手帕上写下了“请战书”递交到连部、营部,决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我虽然没有被批准上战场,但时刻关心着自卫反击战的消息。一个月日子里,我每天看《解放军报》刊登的消息报道。当看到报上刊登的“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陆一军二师四团的战友李玉龙和严金虎为了祖国的荣誉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共和国的骄傲‌”消息时,我的眼角湿润了。一个多月前,我送战友李玉龙上火车握着他的手,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他却为国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三、相伴·《解放军报》
入伍第三年,我担任了连部文书,每天《解放军报》来了,我是第一个看报纸,《解放军报》依然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那个时候,学习雷锋活动成为部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军报》频繁报道部队学雷锋的先进事迹,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这些报道的启发下,我也积极参与到了学雷锋的行列中,帮助新兵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用实际行动传承着雷锋精神。
《解放军报》不仅记录了军人的善行,也成为了我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平台。每当看到报上刊登的无私奉献的军人,我都会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1980年初,我去杭州出差,在火车站遇到了一个大爷,他说钱包被人偷了,无法去部队看望儿子,问我借50元,并把儿子部队的地址给了我,表示会还。我虽然犹豫还是“借”给了大爷。学习雷锋,从那以后,助人为乐的举善,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结语:《解放军报》创刊于1956年,书写铁甲雄师的一次次脱胎换骨,记录中国军人精武强军的场景、敢打必胜的足迹。回望与《解放军报》相伴的日子,深感荣幸与自豪。从相遇、相知到相伴,这份报纸见证了我的成长足迹,也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更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更见证了我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的缩影。虽然,现在看不到《解放军报》了,但我都会将这份报纸所传递的精神铭记于心,继续书写退役军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