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健 于 2024-2-5 19:44 编辑
导语:军饷,指古代给军人每月发放的俸禄。现代军人工资,指国家以货币形式定期给军人的一种报酬。我国部队工资在历史上曾使用过军人军饷、军人薪资、军人薪金、军人薪水、军人工资等不同名称。而我那时在部队时,发的是津贴。当兵第一年六元,现在想起总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军旅回忆。
那年,我弃笔从戎踏入了军营后,对军旅生活充满了热情。每月津贴虽然不多,却仿佛是一份无价之宝。这不仅是金钱,更是一份荣誉,是我们为国家贡献的一部分。每一份津贴,都承载了军人的辛勤努力和忠诚。我们肩负着国防的责任,怀揣着国家的荣誉,每月津贴在我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
第一年,津贴6元。初入军营,新兵们对一切都充满着新奇和新鲜感。第一次领到6元津贴,用1.87元买了一个脸盆、一把牙刷、一支牙膏(部队发了口杯)和一块肥皂(香皂太贵了)。还剩下一块多钱,买了信封、信纸和邮票和一刀“马粪纸”用来方便。剩下的买了一包烟丝,可以抽一段时间了。
记得和我一个班有个山东沂蒙山来的兵,名字忘了,个子矮矮的,饭量却很大。第一个月领到6元津贴,他立即给家里寄去了5元,剩下1元买了牙膏3角、肥皂1.5角。这样算下来,我一个月能省5角至1元。一年下来就能积攒10元左右。我还思考过,积蓄点钱以后回家讨老婆——他认真地说道。
第二年,津贴7元。这个时候,我们已经适应了军营生活。这个阶段的津贴,可以用于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了。如衣服破了,也能去村口裁缝店缝补一下,花不了多少钱。有时嘴馋了去团部服务社买一点小食品,或者购买一些学习书籍等。同时,我也经常购买一两毛钱一包的香烟,开班会时发一圈。
记得有一次政治学习,指导员要求我们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严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不准戴手表,不准穿的确良衬衣和尼仑袜,不准搽雪花膏(3分钱的棒棒油可以用),不准买饼干和水果糖等零食。总之,每个月津贴除了买牙膏和洗衣粉,其它的不能多花一分钱。会后,班长组织了全班讨论。
第三年,津贴8元。那时我从步兵连调到警通连一段时间了。积累了丰富的军旅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职业技能。由于维修电台等工作关系,经常要回上海出差采购。来回路途开销也比较大,这点津贴根本不够用,我常常向父母伸手要点钱,参加战友聚会和社交活动,用于自我提升和扩展人际关系。
记得有一次去杭州出差,在火车站遇到一个大叔,他表情焦急又略带恳切地对我说:“解放军同志,我坐火车去儿子部队,钱包被人偷了,你能不能借我50元,我到了部队让儿子给你汇过去。”当时,我为了学雷锋就写好部队地址、姓名,借给了大叔。结果上当受骗,害得我把半年津贴搭进去了。
第四年,津贴10元。在这个阶段,我已经做好退役准备,每个月的津贴成为了我在部队的准备退役的采购基金。这个阶段津贴,除了用于维持基本生活外,我还考虑退役时怎样带点东西回家。比如,我要在湖州丝绸店购买两件丝绸被面给母亲。去宜兴师部办事时,购买几套宜兴茶具给哥哥结婚用。
结语:无论津贴多少,都是国家对军人关怀和尊重的体现。在军旅生涯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学会合理使用津贴,让它在我们的军旅生涯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段岁月,如今已经过去,但它的光芒永不褪色。不管六元,还是十元,那是我们的青春,那是我们的回忆,那是我们的军旅生涯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