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约15000人,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
戈兰高地西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
戈兰高地却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每年年降水量约500-800毫米,以色列国内使用的40%的水源都来自这里。戈兰高地西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战略地位可想而知。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城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
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也即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曾担心叙利亚和约旦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切断以色列水源,于是用武力控制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因此以色列是否归还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和叙利亚谈判的中心议题之一。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38,900(2005),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并且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
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防的战略要地,它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纵横,库奈特拉城是高地上的重镇,有公路直通首都大马士革。
戈兰高地有人居住以来,就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考古纪录,现时最早在当地居住的是亚摩利人(Amorites),从公元前3千年到前2千年就已在当地居住。之后,阿兰人(Arameans)占领了当地,并改名为巴珊地。巴珊地的南部曾是以色列王国的一部分,属于拿弗他利支族。公元前8世纪时,被阿兰王便哈达夺去。北国以色列的第四王朝君主亚哈后来打败了便哈达,并从阿兰人手上夺取戈兰高地南部(参看《圣经‧列王纪上20章》)。
公元前7世纪,戈兰高地落入亚述人手上,但很快又被巴比伦人及波斯人占领。公元前5世纪,被掳走的以色列人被释放后,有部分在这里定居。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占领了戈兰高地。当地从此一直受到希腊文化熏陶,直到罗马帝国扩张至此为止。公元前2世纪中叶,当地受到塞琉西王朝袭击。这时的戈兰高地已不再属于犹太人,但当时的犹太人祭师长玛喀比仍然协助当地的犹太人去对抗塞琉西人。
戈兰这个名称是从罗马帝国才开始使用,而这个名称源自之前占领该地的希腊人。他们一直称呼该地为"高卢人的地方"。
公元1880年代,一些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一个名为Ranataniya的犹太社区,并试图摆脱鄂图曼帝国(即奥斯曼帝国),但不到一年就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戈兰高地隶属于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1941年独立后的叙利亚拥有戈兰高地主权。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之后,与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事,叙利亚开始在戈兰高地修筑军用工事。1967年六·五战争期间,以色列侵占戈兰高地(是在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之后),叙利亚撤走了守军,大部分叙利亚居民也纷纷逃离戈兰高地。
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叙利亚军队攻占谢赫山及以色列的一些阵地,进攻库奈特拉城并占领了周围的一些村庄。1974年5月31日双方达成协议,以色列军队撤离戈兰高地东部的一狭长地带,让出库奈特拉城。设了1.2至3.6英里的缓冲地带,由联合国派部队进驻。之后,以色列在占领区内修建了数十个犹太人定居点。
1992年9月随着中东和谈的取得进展俄罗斯提出一项以色列从戈兰高地部分撤军的方案。根据此项计划,戈兰高地将被划分为三区,分别由叙利亚、以色列和联合国管辖。并规定三方在辖区内的只能保留轻武器。依此计划戈兰高地的60%的土地将归还叙利亚,20%由以色列"租借"90年,余部作为缓冲地带由多国维和部队控制。
1992年9月24日,在第6轮阿以双边会谈结束后,叙利亚宣称拒绝讨论以色列从在戈兰高地部分撤军或任何有关戈兰高地的临时性计划。声明"只要有一寸阿拉伯领土置于以色列的占领下,就不可能在阿以之间实现真正的和平"。
1995年5月,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态度发生转变,以色列总理拉宾声明,以色列可能准备交出戈兰高地,以换取中东和平。5月28日,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向《新消息报》的记者说,"戈兰高地是叙利亚领土,我们是在叙利亚领土上定居的,我们不想继续保持对叙利亚领土的控制。"
1999年1月26日以色列议会以54赞成票对30反对票通过了由以色列联合政府中的第三道路党议员提出的关于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的"戈兰高地议案"。
戈兰高地是叙、以边界处的一块狭长山地,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20千米,平均海拔约600米,比以色列平原高出300米,它是叙利亚的天然要塞,是叙、以争夺的战略要地。叙利亚为防备以色列进攻,在戈兰高地上设置有3道防线。每道防线纵深20千米,设置有地堡、掩体、铁丝网,还埋伏有坦克、大炮。1967年6月5日11时30分,以军地面部队发起攻击,当时以库奈特拉为中心都市的附近还有约400个村落,大部分人都是以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人。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以军曼德勒坦克旅。以军坦克首先越过边界线,布置在隐蔽阵地内的叙军火炮、反坦克炮向以军开火,炮弹像雨滴般倾泻在以军坦克上。当叙军的注意力集中在以军坦克时,以军步兵旅迂回到叙军阵地翼侧,发起突然攻击,占领了叙军第一线的纳姆什阵地。由于曼德勒坦克旅的先头部队搞错了方向,以军的一个坦克营进入了叙军设置的一个布满地雷和反坦克炮的陷阱。以军坦克损失惨重,不是被反坦克炮弹击穿车体,就是被地雷炸毁履带,或者掉入反坦克陷阱,动弹不了。以军坦克营营长、副营长全部被打死。当这支先头部队冲出叙军火力网时,只剩下2辆坦克。担任主攻的另一支部队是以军戈兰尼旅,它要攻击的是被称为"中东的眼睛"的戈兰高地最高峰特拉法赫尔山。戈兰尼旅的坦克、自行火炮一一被叙军炮火所击毁。以军突击队只能靠步兵冲锋,与叙军进行白刃战。到日落时分,以军付出重大伤亡代价终于攻占了特拉法赫尔山,打瞎了"中东的眼睛"。担任副攻任务的以军部队进展顺利,很快突破叙军前沿海阵地,6月10日18时30分,在以军攻下了戈兰高地后,宣布停火,六天战争宣告结束。但是,得胜的以色列只是增加了它所控制的土地,未能增加安宁,"六日战争"演出了一场悲剧。
戈兰高地的行政中心,也是当地的最大的以色列城镇,名为卡茨林,建于1970年,此外这时还有19个莫沙夫社区和10个基布兹社区。除了这些,还有4个德鲁兹派村庄,位于北部,包括和黎以边界处的阿拉维派村庄。
卡茨林镇:被认为是以色列戈兰高地的行政中心,人口6400(2004),镇区面积12.214km2。卡茨林有许多历史古迹。古塔木德时期的卡茨林村已经被完全发掘,游人可以一间间的参观遗址里的房间,这里还有许多犹太教的遗址。由于这里丰富的历史遗留,所以这里成为与塔木德相关的电影的极好取景地。戈兰文物博物馆里面藏有许多在当地发现的文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迦姆拉古城,犹太教堂,拜占庭教堂遗址的发现。
折叠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