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炳炎 于 2017-6-15 20:22 编辑
(十三) 小小包子寄深情 从清明上河园出来,已经快到中午时分。老王提出中午给我们送行,我们的意见是来到开封不吃面食是要后悔的。于是他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提出到附近黄家包子店吃包子。 包子应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的食物。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名扬天下无人不晓,北京的庆丰包子因习主席而得名,武汉四季美的汤包历史悠远,湖州丁莲香的千张包子也是名不虚传。当然,开封的包子我也是早有耳闻,凡是到过开封的人们都不会没有印象。 我对开封的灌汤小笼包的印象是在1974年夏天。我在开封农场的二炮连代理连长,一个休息日我带着从未到过开封的家属逛市区。从龙亭下来已是正午时分。我们顺着龙亭北路向东看到一个门面不大的面馆,进到里面看来到也宽敞。进门中间的一张方桌空着的,我们相对而坐,当即要了两碗面。同时,我告诉家属:“开封的包子听说不错,我们要一笼品尝一下。”于是,又加了一笼小包。 正当我们准备吃的时候,门外进来一个大约3、4岁的小男孩直奔我们而来。他穿着整洁的衣服,头脸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样子虎头虎脑着实可爱。我以为是谁家走失的孩子,正要询问他时,没想到他一声不吭地把稚嫩的小手伸到我们面前,眼里流露出乞求的目光。 我家属见状顺手就给了他一个包子。这小家伙接过包子以后,并没有急于把包子往自己嘴里塞,而是转身急步走向门外。 我们好奇地顺着小孩离去的方向看去,原来店门的左边,依着门框坐着一位中年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中年妇女看到儿子拿着包子过来了,她让儿子自己吃,儿子却把包子递到妈妈的嘴边。 看到母子相互推让的情景,我没想到如此小小年纪的孩童竟有如此的反哺之心,实在让我感动。我家属也是被眼前的一幕所触动,她二话没说就把剩下的包子全部给了这个中年妇女。 今天,老王把我们带到西司桥头的一家“黄家老店”。他告诉我们,开封的灌汤小笼包子要数黄家最为有名。黄家老店总店在开封滨河路西段路北,创办人是饮食名师黄思忠。黄思忠是“第一楼”小笼包子创始人黄继善的侄子,他13岁入“第一楼”学徒,得真传 ,学就一手制作小笼包子和吊卤面的好手艺。 从1942年至1972年,黄思忠在“第一楼”长达32年。 1995年6月,黄思忠把小吃铺迁入现址,定名“黄家老店”。新址有120多平方米门面房作餐厅,后面建有灶房。经几次扩建装修,已拥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大餐厅和4个雅间,共有大小餐桌18张,能同时容纳120多人就餐。 近年来,黄家老店还在开封市内丁角街、西司桥、五福路和曹门外等处建立分店,并在郑州建分店两处。 黄家老店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口味变化,把小笼包子的特色由过去的软香利口改为鲜香利口。在配料和制作上均有改进,还增添了素馅包子。吊卤面自1962年失传以来,目前黄家是开封唯一经营的一家。 我们进店时,店里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老王对我们说:“到这里来就餐必须提前预定,否则只有等待前面吃过后,翻台子后才能吃到。现在还不到时间,再等一会就人满为患了。” 我们一行跟随服务员来到靠近窗边的桌旁。这是我们预定的位置。老王就开始照着菜谱点单。就在这一会的功夫,大厅里面已经慢慢地地客满了,服务员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说好了是来吃包子的,没想到老王要了一桌子菜,还专门要了吊卤面让我们品尝。这时我想起了在商丘时苏股长的一句话:“河南有迎客饺子送客面的规矩。”原来老王除了让我们品尝饺子外,还专门用吊卤面欢送我们。 老王开宗明义地对我们说:“你们此次来开封时机不好,有的战友因故不能相见,而且时间也短暂没有玩好,没有招待好各位多多原谅。在此为大家饯行,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来开封。”说完举起了啤酒,给大家敬酒。 老王此言一出,在座的各位都纷纷对老王表示深切的谢意。两天来他不仅形影不离地陪同我们,而且还盛情接待着实让我们都非常感动。 最后,老王把我们送到公交车上。看着老王的身影我们深知此次离别相见难以预期,尽管如今武汉到开封动车方便,但是由于客观原因,相聚也是并非易事。我们盼望老王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武汉相聚。 二〇一七年六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