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096|回复: 0

鏖战老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5-8-23 12:5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xnbc 发表于 2015-9-21 15: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对我1军1师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的经过叙述较为详细。现转帖出来请
    2师的弟兄们一品。                           

                    鏖战老山                
                     --记傅全有将军和他率领的第1军    

      一、一个山西人的从军路                       

      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出了以江**为主席,刘华
    清、张震为副主席的新一届中央军委。其中,原兰州军区司令员傅全有跃升为中央
    军委委员和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一时颇为引人注目。要知道,在这一届中央军委
    中,除了刘华清、张震两位开国将军外,年龄、资历低一些的迟浩田、张万年、傅
    全有也都曾久经沙场。难得的是,总参谋长张万年和总后勤部部长傅全有还是距此
    最近的中越战争中打出来的虎将。                     
      傅全有生于1930年11月,是山西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县)人。十六岁那
    年,他参加了八路军,在晋绥军区独立第2旅当了一名战士。当时独立第2旅旅长
    是后来的开国大将许光达。傅全有在部队积极要求进步,作战勇敢,于1947年
    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独立第2旅第6团先后升为副班长、班长。当独立第2
    旅随晋绥军区第3纵队加入西北野战军战斗序列后,傅全有又相继升为了第6团副
    排长、排长。1949年初全军整编时,傅全有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一野战军第3军第7师第21团。                     
      在第7师第21团,傅全有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及新疆剿匪等战斗,先后担任了
    6连排长、5连副连长、6连连长、4连连长、2营参谋长等职。1953年初,
    他与所部随志愿军第1军奔赴朝鲜,参加了春季反登陆作战和夏季进攻战役,经历
    了现代化战争的战火考验。在朝鲜期间,傅全有相继任2营副营长、1营营长、第
    7师教导营营长等职。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傅全有被授予陆军上尉军衔。
      1958年10月,傅全有随部队从朝鲜回国,第1军被划归武汉军区领导,
    驻防河南中原地区。其后傅全有被选送到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
    习,不久又随学校并入刘伯承元帅创建的南京军事学院,成为了合成军队指挥系学
    员。1960年傅全有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被任命为陆军第1军第7师第19团
    参谋长。从1961年到1968年,傅全有相继担任了第21团副团长、第7师
    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69年12月,第7师改称陆军第3师,傅全有升任
    副师长。1973年8月至1974年7月,傅全有进入北京的军政大军高级系学
    习。1975年7月,武汉军区陆军第1军与南京军区陆军第20军换防,进驻浙
    江,改隶南京军区序列。第1军在南京军区如鱼得水,被确定为重点建设部队,直
    至发展成当今应对美日和台海局势的“东海尖刀”。             
      1978年,傅全有升任陆军第1军第3师师长。1979年2月,他被选派
    到北京的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军事学院位于海淀区红山口,当时刚由军政大学军
    事系为基础重新组建,院长兼第一政委是萧克上将。1980年1月,傅全有从军
    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相继担任了陆军第1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83年,
    傅全有被任命为陆军第1军军长,时年五十三岁。              

      二、兵发滇南                            

      1984年4月至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昆明军区部队先后收复云南中越边
    境被越军侵占的老山、者阴山地区。越军总部和第2军区不甘心失败,制定了代号
    为“MB-84”的战役计划,积极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大举反扑。6月11日,
    越军就向老山当面中国军队阵地发起了团级规模反扑。在攻势被中国军队挫败后,
    越军第2军区继续大量增加兵力、火力,又于7月12日又发动加强师级规模的猛
    烈反扑,这就是惊天动地的7·12大战。鉴于越军在老山地区的反扑企图明显,
    持续与中国军队纠缠,中央军委因势而动,改变了原定在边境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状
    态的决心,决定从外区抽调部队入滇轮流参战,对越南施加军事压力,实行坚守防
    御作战,长期牵制越军,以配合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斗争形势,并达到锻炼军队的
    目的。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南京军区第1军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成为第一批入滇参
    加轮战的部队。时隔三十一年之后,傅全有又迎来了一次勒马边疆,为国征战的历
    史机遇。                                
      接到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命令后,傅全有立即与政委史玉孝、副军长冯金茂、
    参谋长吴铨叙、副参谋长李乾元、政治部主任石磊等军领导开会进行研究,着手实
    施各种组织,指导司令部制订机动方案,并迅速展开收拢部队、完善组织、调整兵
    员、补充装备、储备物资等临战准备工作。7月19日,第1军参战部队及配属部
    队即分乘火车向云南开进。到达云南曲靖、昆明后,又改为摩托化长途输送。至7
    月31日13时前,所有参战部队全部到达云南文山州的文山、砚山两县指定地域
    集结,归昆明军区前指指挥。                       
      此次参加轮战的南京军区部队计有:第1军军部和军直分队、第1师、第12
    军第36师、军区炮兵第9师,共两万六千六百二十四人、各型车辆两千二百三十
    一台、火炮七百门、步兵武器一万九千一百九十四支(挺、具)、电台一千五百三
    十九部。另外,还有来自各军区抽调的工兵、高炮、汽车部队和总参直属的工程兵
    部队,以及抽调各军区精锐侦察兵组成的数支昆明军区侦察大队配合作战。   
      第1军长期驻防于江南沟湖河汊地区,对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比较陌生。
    因此,进入云南战区集结地域后,傅全有、史玉孝等军领导即按照“仗怎么打,兵
    就怎么练”和急用先训、先主后次等原则,组织部队迅速转入全面的临战训练。在
    军事训练上,首先狠抓了适应性训练。根据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的地形、敌情,借鉴
    先期参战的友邻部队经验,部队狠抓了以攀登、越野、爬山、穿林为内容的体能训
    练,培养能走、打、吃、住、藏,会打枪投弹、埋雷排雷、土工作业、自救互救、
    利用地形地物、识图用图能力的战场生存训练 ,以及适应作战对象 、任务特点的
    “小火炮、小分队、小课目、小动作、小行动”的灵活性战术训练。其次是加强了
    针对性训练。针对亚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组织指挥的复杂实际和越军的作战特点,
    重点训练了山地作战的组织指挥、协同方法、阵地构筑、战术手段等科目,逐一研
    究了对越军常用战术的反制手段。并进行了连级的攻防实弹战术演习和攻防战术实
    兵综合演练,以及团、营级的防御战斗步炮合练演习。各部队还根据本身担负的作
    战任务,结合作战预案,选择与战区相似的地形,采取相似地形练动作、结合任务
    设战法、编组合群练协同的方法,反复进行了综合演练。           
      进行临战训练的同时,还开展了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由党委会组织,全军进
    行了广泛地动员学习。集中学习贯彻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揭露控诉了越南当局侵扰
    中国边境、搞地区霸权主义的罪行。同时进行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五种
    革命精神”(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
    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
    取胜利的精神)教育,并提出向“四山”(即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战
    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学习。从而使参战的干部战士加深了对这次坚守防御作战
    的重要意义和正义性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了
    广大指战员英勇杀敌、敢打必胜的战斗热忱。                

      三、初登老山                            

      经过三个多月战区驻训后,奉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命令,第1军加强沈阳军区
    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昆明军区“辛柏林”雷达两部、第14军军属坦克团1连、
    第40师“红缨-5号”导弹连,并指挥边防第15团,在昆明军区统一组织下,
    于1984年11月16日开始进入一线阵地,至12月9日全面接管了昆明军区
    第11军部队在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           
      第1军在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的防御正面宽约二十三公里,纵深长约三十五
    公里,总面积约八百平方公里,共防守大小一百二十一个阵地。由军长傅全有、政
    委史玉孝、副军长冯金茂、副参谋长李乾元、政治部主任石磊组成军前指,统一指
    挥所属各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在防御部署上,部队仍沿用第14军的番号实施伪装
    (代号:第14军甲),以第1军第1师配属炮兵第9师一个团坚守老山诸阵地;
    第12军第36师配属炮兵第9师四个营坚守八里河东山诸阵地;以炮兵第9师三
    个营编为军炮兵群,担负支援昆明军区第1侦察大队出境侦察捕俘的作战任务;军
    前指设在落水洞。                            
      初上阵地的第1军军容、军纪都很好,营地设置规整有序,指战员脸刮得干干
    净净,军装、武备整整齐齐,利利落落,绑腿也打得扎扎实实,很有点电影中老八
    路的意思。话说第1军的前身还是贺龙草创的湘鄂西苏区红3军,贺老总向来以注
    重军容著称,看来这个光荣传统也在第1军中保持了下来。在老山地区这样自然环
    境恶劣的战场上,原来守备阵地的第14军、第11军部队都很快顺应环境,不再
    顾忌军容形象,留长须,打赤膊,蓬头垢面,怎么容易生存怎么来。而第1军一上
    阵地就显出了很突出的特点,甚至引起了当面越军的注意,感觉出了对面的中国军
    队突然面貌大变,显然是又有新部队上来了。                
      空前规模的7·12大战过后,越军仍然在老山战场重兵云集,保持有三至四
    个步兵师的十至十三个步兵团,还有两个特工团、两个炮兵旅主力及工兵一部协同
    作战。越军总部和第2军区吸取了7·12反扑失败的惨痛教训,于1984年8
    月召开了第三次北光会议,制定了“第三战役计划”,再次集结重兵,进行积极准
    备,企图伺机与中国军队决战,收复老山失地。越军在“第三战役计划”中与以往
    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针对中国军队的炮火优势,采取了“堑壕延伸式”的新战术
    来予以反制。所谓“堑壕延伸式”,来源于越军在抗法战争的奠边府战役中成功运
    用过的战术手段。当时越军不善运用攻坚战法,在围攻法军据点群的战斗中伤亡很
    大。后来在援越中国军事顾问团的作战指导和增调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的经验传授
    下,采取挖壕掘进的战术,贴身紧逼法军阵地,不断将其分割包围,进而夺占;再
    继续掘进,步步压缩法军防线,直到取得战役胜利。越军曾将这种战术吹得很神,
    一度大加宣传。这回越军要故伎重施,表演起了徒弟打师父。         
      从1984年8月初开始,越军以小分队偷袭及零星炮击为掩护,施工掘进,
    挖壕打洞,昼夜不息,逐段延伸,逐段加固。至12月上旬,越军从清水河以南四
    公里起,一直向北延伸到中国军队防御阵地前沿 ,以松毛岭 、那拉方向为重点地
    域,构筑了前后相通、纵横交错的九条堑壕和交通壕,总长度达十五公里以上。这
    些堑壕和交通壕多沿便于隐蔽作业的密林、草丛、低凹处向前延伸,与自然沟坎、
    陡坡、深谷相连接,部分暴露地段还进行了伪装和覆盖。其多从中国军队前沿阵地
    的翼侧、接合部之间楔入,直插纵深,对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形成了分割包围,犬牙
    交错,紧贴围逼之势。越军还沿壕新建了各种掩蔽部八百余个,并改造自然溶洞、
    岩洞六十多个,大洞能屯兵数百人,小洞能屯兵几十人到十多人。越军依托这些堑
    壕和屯兵洞机动兵力,随时可以向中国军队阵地实施偷袭和进攻。双方阵地经常相
    隔只有数十米到十余米,顺手就能甩个手榴弹过来,导致伤亡时有发生。越军还在
    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后方布设地雷,并用炮火轮番轰击覆盖中国军队阵地及后方运输
    线。这样一来,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多与越军直接接触,极易遭敌迂回包围,侧后攻
    击,态势非常险恶 。特别是从634高地至116号高地 、143号至541高
    地、148号至142号高地前沿,被称为是“三道生死线”。中国一线守备部队
    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且难于及时得到补给,态势非常被动。        
      第1军刚刚接防阵地时,正值越军“第三战役计划”的猛烈炮击阶段。仅12
    月9日、10日,越军就向老山主峰、那拉等方向发射了几千发炮弹。第1军前沿
    阵地的工事、堑壕损毁高达60-85%,有的阵地工事几乎被炸光,有的阵地只
    有少量防炮洞,前沿守备分队的官兵只能躲在树底下防炮,甚至有的人被迫只好在
    哨位上挨炮弹。越军还频繁进行特工袭扰,埋雷断路,阻断中国军队前沿阵地与后
    方的联系。在这种艰难的运输条件下,据统计,按正常情况,从后方供应点向前沿
    阵地运送一次物资需要五至十小时,后送一名重伤员或烈士(需要八至十人)就要
    更长的时间。通信联络问题也很大,有线通信常被越军炮火炸断,无线通信受干扰
    大,保密差,速度慢,与前沿阵地经常中断联系。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第1军上
    阵地后打无坚固依托,藏无可靠工事,走无隐蔽通道,生活无安定处所,前送后运
    困难的严重被动局面。                          
      傅全有、史玉孝等军领导仔细研究了目前的困难形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四期
    阵地建设计划,并提出了“宁可挖工事累死,也不让炮弹炸死”的战斗号召,组织
    部队利用作战间隙和不良天气,抓紧时间构筑阵地和交通线。全军官兵怀着必胜信
    心和饱满热情,进行了艰苦而危险的阵地构工改造。经过既有工事改造维修、土石
    山工事构筑、修建断续掩盖交通壕和加固完善抢修增构屯兵洞、指挥所、观察所、
    炮阵地的四期工程,全军共开挖堑壕、交通壕四万七千七百一十七米,构筑各种掩
    体工事一万零五百七十一个、短洞一百七十二个、坑道三条(长九百一十一米),
    施工总土石方达十二万立方米。由此基本实现了能藏、能打、能战斗、能机动、能
    生活的阵地要求,改善了部队的坚守条件。同时,一线各部队还完善了通信联络指
    挥,大量使用专业联络方式和地方方言、自编秘语进行联络,达到了速度和保密的
    要求。为巩固阵地,借鉴朝鲜战场的经验,各部队又广泛开展了冷枪冷炮活动,积
    极主动打击越军,取得毙敌七十七人,伤敌六十一人,击毁敌火炮十六门的战果。
    经过巨大而艰苦的努力,第1军终于稳住了阵脚,改善了防御态势,为其后的夺取
    战场主动权打下了基础。                         
      第1军接防老山阵地之际,越军已经进行了五个多月的全面准备,兵力集结、
    火力配置、堑壕掘进、工事构筑都已基本到位。在经过持续的频繁炮击和小股兵力
    袭扰之后,12月20日,越军第356师第153团在第313师第122团、
    第198特工团各一部的配合下,突然向松毛岭、那拉地区发起了大规模反扑。这
    是越军继7·12大战后的首次营、团规模兵力反扑。之所以选在这个时间实施进
    攻,是因为在第二天的12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将率代
    表团访问中国。这是中苏两国自1960年代交恶后,第一位苏联政府要员前来中
    国访问,由此揭开两国高层正式互访的序幕,有力推动了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对
    于这一历史性事件,靠苏联输血维持在东南亚推行军事强权的越南当局非常惶恐。
    此时突然在老山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除了军事目的外,更重要的目的意在向苏联
    施加压力,提醒苏联不要因中苏对话而牺牲越南的利益。           
      防守松毛岭、那拉地区诸阵地的是第1军第1师第1团。在遭到越军突然袭击
    后,第1团守备部队临危不乱,将敌放近再打,同时呼唤炮兵拦截越军后续梯队。
    激战中部分表面阵地被越军攻占,第1团组织部队果断进行反击,在炮兵火力支援
    下将阵地上的越军又赶了出去。经过六个多小时激战,第1团守备部队协同炮兵打
    退了越军第356师第153团一个加强营和第313师第122团一个加强排的
    轮番冲击,首战告捷。                          
      越军第一天进攻就受挫,当然不肯罢休。12月31日,也就是苏联部长会议
    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访华的日子,越军又向662. 6高地方向发动团规模的反
    扑。第1团守备部队依托阵地工事,采取少摆多屯、量敌用兵、守反结合的战法,
    在炮兵支援下,粉碎了越军的多次轮番猛攻,再战又胜。           
      在两天的战斗中,第团前沿守备部队在师、团炮火和友邻部队支援下,顽强抗
    击,粉碎了越军营、团规模轮番冲击,重创越军第356师第153团,守住了阵
    地。共毙敌二百八十六人,伤敌一百四十七人,击毁火炮十一门,缴获机枪一挺、
    冲锋枪一支、火箭筒两具、瞄准镜两具、手雷五枚。第1团在战斗中阵亡十七人,
    负伤四十八人,消耗122毫米以上口径炮弹四千五百七十发。战后,第1团1营
    2连荣立集体一等功,2连副连长张文彬、3连副连长耿平均荣立个人一等功。 
      12月22日,越军又出动小股兵力偷袭116号高地,被守备分队发现后击
    退。越军蓄谋已久的反扑开始便连续受挫,越南第2军区副司令兼河江前指司令黎
    威密气得直跺脚,怒骂下属部队战术呆板,组织无能。第2军区司令员武立不得不
    飞赴河内,当面向黎笋谢罪并表决心。黎笋专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北方
    的军事形势。不久,黎笋就向全国发出号召,要求各行各业、上上下下全力以赴支
    援北方的军事行动。显然,越军更大的反扑还在后面。            

      四、粉碎越军“堑壕延伸”战术                    

      对于两天多抗敌团、营规模反扑的战斗,傅全有、史玉孝等军前指领导进行了
    细致研究和分析。显然,从634高地至116号高地地域是双方争夺的“热点”
    地区。越军把堑壕和屯兵洞挖到了中国军队阵地前沿附近,依托116号高地东南
    侧2、3号无名高地机动兵力,缩短冲击距离,多次由此前出发动反扑,对116
    号高地及其侧后的634高地和松毛岭主峰662. 6高地形成了严重威胁。第1
    团的防御阵地纵深太小,很难摆脱被动态势。军前指考虑越军近日可能还会发动反
    扑和袭扰,如不改善116号高地的防御态势,恐怕难以稳定防线。经研究后,军
    前指决定发起第1军进入老山战区后的第一次出击作战,攻占2、3号无名高地,
    将阵地前推,改善116号高地的防御态势。战斗任务交给了第1团3营7连,并
    由团、营组织火力支援。攻击发起时间确定为12月24日早晨。       
      然而,第1军接防阵地未久,对于地形、敌情和战场环境都还不熟悉。而且,
    为尽快改善116号高地的防御态势,战斗发起时间又过于仓促,明显准备不足。
    更为严重的是,第1军前指未请示昆明军区前指就组织了这次战斗,没能得到军区
    的指导,在组织上也有点轻率。种种因素综合到一起,埋下了战斗失利的的隐患。
      12月24日凌晨,第1团7连出击分队按预定战斗计划开始行动。然而由于
    接防不久对地形不熟,加上天色昏暗、草深林密,出击分队在接敌运动时错判了待
    机位置。等到天明发现后再紧急横向机动,己方的炮火准备却已开始,并招来了越
    军的炮火反击和阵前封锁。出击分队在运动时遭到了双方炮火夹击,伤亡惨重,建
    制被打乱,已然搞不清攻击的地形和位置,先机已失。指挥部在接到报告后,还想
    实现原定的作战目标,于是先后组织兵力增援出击分队。但在越军的严密炮火拦截
    下,均未取得突破。由于出击分队伤亡重大已失去了战斗力,指挥部判断出击目标
    已无法实现,只好放弃此次战斗,命令出击分队和增援分队交替掩护撤回原阵地。
      这次出击战斗没能达成作战目标,并付出八十余人的较大伤亡,铸成了第1军
    在此次老山轮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战斗失利。战斗结束后,第1军受到了昆明军区严
    厉批评,斥其未经请示擅自行动,缺乏全局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云云。此后,
    傅全有、史玉孝等军前指领导吸取了教训,知耻而后勇,周密组织,谋定后动,再
    未发生类似的战斗失利情况。                       
      鉴于恶劣的战场防御态势,傅全有、史玉孝等指挥全军部队调整状态,针锋相
    对,施展各种手段对越军予以反制。针对越军的“堑壕延伸式”战术,首先动用了
    各种侦察手段,在前沿阵地和纵深建立了完整立体的观察配系,及时查明了越军的
    堑壕延伸情况和屯兵方位,准确掌握了其活动规律和最新动向。接下来,第1军各
    部队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法,对越军的堑壕、交通壕、屯兵点进行了针对性打击和破
    坏。如以炮破壕。使用火箭筒、直瞄火炮和107毫米火箭弹直接打击越军的堑壕
    和交通壕,将其逐点逐段摧毁;障碍破坏。在已查明的越军堑壕、交通壕终点或附
    近设置障碍,并采取抛射炸药包和地雷的手段破坏越军施工;以壕制壕。从己方阵
    地掘壕与越军对进,拦截、切断或包围越军的堑壕和交通壕,使其无法延伸;适时
    从翼侧反击。利用复杂地形和相互对峙的几个前沿要点阵地作为掩护,从翼侧突然
    出击,拔掉越军的部分前沿防御要点,将其挤回去;步炮协同分段歼敌。在炮兵火
    力掩护下,出动精干分队,逐段毁壕歼敌,改善防御态势。通过上述的各种灵活战
    法,第1军部队逐渐将越军的堑壕、交通壕和屯兵点摧毁、截断或挤了回去,歼灭
    了已渗入前沿阵地间隙的越军,解放了越军设置在松毛岭、那拉阵地前沿的“三道
    生死线”,并控制了越军可能延伸堑壕的间隙,终于粉碎了越军的“堑壕延伸式”
    战术,夺回了战场主动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5-3 00:44 , Processed in 0.0696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