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3343|回复: 14

重温毛泽东《论持久战》——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08: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温毛泽东《论持久战》——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概  述: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毛泽东同志用他智慧的战略眼光预言:“我们可以断言,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为光荣的特殊的一页。“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今天这是已被历史证明的不容争议的事实。
           《论持久战》全文分为两大部分二十个专题,计一百二十个论述小节:一. 问题的提起(1——8);二. 问题的根据(9——12);三. 驳亡国论(13——19);四.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20——25);五.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26——29);六. 为什么是持久战?(30——34);七.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35——50);八. 犬牙交错的战争(51——56);九. 为永久和平而战(57——58);十. 能动性在战争中(59——62);十一. 战争和政治(63——65);十二. 抗日的政治动员(66——67);十三. 战争的目的(68——71);十四.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72——77);十五.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78——90);十六.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91——104);十七.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105);十八.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106——110);十九. 兵民是胜利之本(111——118);二十. 结 论(119——120)。
           《论持久战》写的二十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一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必然规律与结局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一. 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武力吞并全中国的侵略计划,继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冀东之后,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大片国土沦亡,使一部分群众产生了对抗战的悲观情绪。国民党政府中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宣扬“再战必亡”论。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则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或者日本国内的变化,迅速结束战争。台儿庄的胜利,引起速胜论一度风行。速胜论在共产党内也有影响,使一些人产生轻敌思想。
           千百年来,封建主义的统治压迫使得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灾难,特别是近百年以来,帝国主义累次发动的侵略战争更是迫使中国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中国人民渴望抗战的胜利,迫切要求解答中国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
           其间,十个月抗击日寇战争的发展,已使共产党掌握了足够的论据,来批判亡国论,抨击速胜论,对战争的全局做出正确的论述。  抗战一开始,在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就已确定持久战的总体战略方针。朱德、洛甫、彭德怀、周恩来等曾先后发表文章,阐述党的持久抗战方略。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地论述了有关持久战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战争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持久战的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指出,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是持久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四种情况上。根据这些情况,具体地进行持久战的方针,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中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总之,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第三阶段中,是战略的反攻战。
           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对全军全民进行广大的政治动员,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这样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的发表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

           二. 内容简析: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论持久战》这篇论文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既是抗日战争的阶段性经验总结,也是总揽全局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指南。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三. 历史与现实意义:

           1938年的五月,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
            这十个月的抗战,在军事上,一方面,日军进攻势头凶猛,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国民党抗日战场凇沪会战失败,徐州会战失败,武汉危急,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对日作战中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场胜利,129师夜袭阳明堡战果辉煌,台儿庄李宗仁率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在政治层面上,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都统一在民族抗战的统一大旗下,国际社会也正在形成对法西斯的抗战同盟,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仅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持,也需要取得共产国际和其他国际社会的援助。
           在思想层面上,当时却是各派分立,不但国内没有对抗日战争形成统一认识,而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亦在观望等待。在国内,就有速胜论和亡国论的存在,“亡国论”肇始于抗日之初,一开始即宣扬“枪不如人”,“如战必亡”,在国民党抗日战场接连失败后,又散布再战必亡的论调。有这种思想的人,一部分是国民党内的投降派,一部分是普通民众中的受欺骗者,还有就是从失败里看不到胜利的悲观主义者。速胜论者则幻想通过英美的援助,依靠政府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决战,一定胜负,抱这种思想的人,有国民党内的英美派,有共产党内的速胜思想者,有普通民众。总之,不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在各党派、各阶层,在国内,在国际,都有倡导者,有附和者。
           然而这十个月的时局,却既不支持亡国论,也不支持速胜论。当时,必须得有一种理论,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的现状,又能指导全民族的抗战。   
           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论持久战》的任务,一在于廓清思想,把全国人民从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迷途中走出来,他要批判亡国论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谬论,使被蒙骗的人清醒,他也要批判速胜论的幻想,使人民能脚踏实地的看清现实,他既要巩固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要向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阐明中国的未来,消除国际社会的顾虑。二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论持久战》发表后,也受到了国民党高层及军事将领的佳评,对促进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团结统一抗战产生了不可置否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本人观点)并为后来建立和巩固和平进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人整理写作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目的:

           毫无疑问,过去的岁月,《论持久战》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坚信《论持久战》在我国当今深化改革进程中,以及未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捍卫我国在国际上的相关利益的现代化战争中,依然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发挥其不可估量的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论持久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篇伟大著作,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谬论,为抗战胜利指明了具体道路,坚定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在被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中,唯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肩负着领导抗战责任的共产党,坚决彻底地批判了消极悲观的“亡国论”和幼稚冲动的“速胜论”,她及时地给全国人民指明了胜利的前途。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就这样坚决地、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写下了力主建立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抗战”的人民战争辉煌胜利的一页。
           当代全球正处于大变革、大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仍将是曲折坎坷、崎岖不平的艰辛之路。要想早圆强国强军、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中国梦谈何容易?因此我国也正值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机遇,促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新问题、新矛盾或将不因人们意志为转移地不断出现。目前,党、国家和军队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无法回避。国际上,某些西方敌对势力并不甘心情愿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飞速发展,生怕我成为社会主义大国强国,我国东海南海周边也有少数狭隘利益主义驱使的国家受某个超级大国的纵容唆使,企图侵占我国领海领土,恣意挑起事端,我们绝不能坐视以待。面对重重困难,我们要继续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住时代和当前局势的脉搏,注重观察国际国内社会动态,分析研究各种因素矛盾交错的特点及其内在的联系,探求新事物、新现象的发展规律,敢于面对并不断努力破解难题。可以毫不避讳地直言:当下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民主法治,权力监控、反腐创廉等等大改革、大“活路”,都必须要继续加强党的领导,持之以恒地坚持“持久战”,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打好“人民战争”。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就是要认真学习其中的重要观点,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历史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站在世界和平发展立场的高度上,以统领全局长治久安的观念,紧跟形势,掌握主动,捍卫和平,以敢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保卫祖国领土领空领海主权,保护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果,随时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全面胜利70周年!

    附 新华网 毛泽东《论持久战》原文地址(一九三八年五月):

    http://news.xinhuanet/ziliao/2004-06/30/content_1557356.htm

    说 明:在表达本人主要观点的同时,本文借用吸纳了多方论文资料,有多处篇幅整体摘录引用,在此对辛勤研究著作的原文作者深表感谢!并郑重声明——非属本人完全原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09: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全面胜利70周年!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8-25 09: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及时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对抗日战争起到了巨大作历史用,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很值得纪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29 16:38
  • 签到天数: 84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李桂平 发表于 2015-8-25 11: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英明论断,指引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3 08:26
  • 签到天数: 281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8-25 1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战友不但精通文艺而且精通军事、战略战术、全能人才,难得呀!真乃生不逢时。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18 14:11
  • 签到天数: 619 天

    [LV.9]以坛为家II

    马有德 发表于 2015-8-25 12: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有德 于 2015-8-25 12:28 编辑

    毛主席《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法宝!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15-8-25 21: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持久战》是当年毛主席在抗战进入关键的时候,根据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斗争形势作出的全面地、系统地、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论述。不仅是指导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而且为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方针。既批驳了速胜论,也批叛了亡国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斗志。过去曾经认真地通读过这篇文章,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脑子里依然有着深刻的印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2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8-25 09:34
    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及时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对抗日战争起到了巨大作历史用,这不是一般人 ...

    毛泽东同志确实是高瞻远瞩,对“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早有先见之明。谢谢你的精辟回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2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桂平 发表于 2015-8-25 11:57
    毛主席英明论断,指引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谢谢桂平兄及时回复鼓励!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21: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8-25 12:22
    老战友不但精通文艺而且精通军事、战略战术、全能人才,难得呀!真乃生不逢时。

    感谢老领导给予佳评,没有机会参与战争洗礼,虽有生不逢时之遗憾,也有和平安身之幸运。要是当年被批准参加了七九年初对越自卫还击战,或许我也和众多奔赴前线的战友一样,毕竟那时的热血男儿,早有为国献身无憾的精神准备与年轻无畏的激情冲动,说不定早就是——壮志未酬身先死,满腔热血化杜鹃,战死异乡埋忠骨,何见马革裹尸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21: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有德 发表于 2015-8-25 12:27
    毛主席《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法宝!

    毛主席不愧天才的政治军事思想家、理论家。谢谢你的精辟回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21: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炳炎 发表于 2015-8-25 21:17
    《论持久战》是当年毛主席在抗战进入关键的时候,根据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斗争形势作出的全面地、 ...

    是的,《论持久战》是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在国难当头、抗战进入关键的时刻发表出来,真是雪里送炭。感谢朱总认真详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19 20:04
  • 签到天数: 18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韩道忠 发表于 2015-8-26 07: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引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15-8-26 08: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5 21:54
    是的,《论持久战》是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在国难当头、抗战进入关键的时刻发表出来,真是雪里 ...

    客气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杨铭志 发表于 2015-8-26 11: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道忠 发表于 2015-8-26 07:55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引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感谢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11-21 21:41 , Processed in 0.07666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