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月2日胡适启用新式标点符号
在94年前的今天,1920年2月2日 (农历腊月十三),作为创导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教授首开启用新式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新式标点是模仿西方的书写习惯而借用的 ,在清代末年才开始使用。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
(LiShiJinTian)《新青年》杂志第4卷(1918)也开始部分地使用。 192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正式颁行。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又称省略号……)、夹注号(可用方括号即[ ]或【 】)、私名号(私名下面加一杠,如 刘辉)、书名号(《》)共12种。 后来又参考中外古今标点,补充添加了逗号(,)、顿号(、短暂停顿),以及撰写、修改文章需要使用的符号,如 1.加注重点则为下面加点.... 2.修改文章删除语句或段落用圆圈OOOO;恢复语句或段落用小三角形△△△△,在文字上面也可画成倒三角形)等,使之逐步得以完善,大大方便了文章的撰写和阅读。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用新式标点的书。胡在书出版时,特送了一本给章太炎,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旁,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
章太炎因弄不清这个符号的作用,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气说:“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
另附:学生“标点符号歌”
之一: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句号)
中间要停顿,圆点下带尖(逗号)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问号)
文中加注解,两头各半弦(括号)
之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