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连的兵
(一)
开篇初衷
这个月是我入伍51周年。1963年12月20日晚上8时,我们一行从湖北省蒲圻县和武昌县应征入伍的新兵到达商丘。在了无声息的冬夜里悄悄地进入了军营,我当时稀里糊涂地被带到了新兵二连。在这里我经历了2个半月的从老百姓向军人转变的过程,懂得了作为军人必备的知识,了解到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军人的职责与使命。
我很久就想写写新兵连的那些事情。但是每次都是无果而终。这次我是决心即使是搜肠刮肚也要完成多年未了的宿愿。主要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回忆在新兵连经历的日日夜夜,回忆那些老兵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让战友们在一起回忆当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共同分享那个岁月的喜怒哀乐。
新兵连的兵到底算不算兵,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在老百姓眼里,他们自然是兵。因为他们通过了应征入伍的手续,而且还通过严格的体检,送兵的人民武装部盖上了鲜红的大印,部队带兵的首长在相关的文件上签字画押。这一切都是按照征兵的程序完成了。而且还千里迢迢地来到了部队,进入了正规的军营。能说这些同志不是兵吗?于私于公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这些青年人当然是兵。但并不是说他们穿上了绿军装就是兵,而是从他们的身体条件和政治条件合乎一个兵的基本条件,说他们是兵仅此而已。因为,他们离一个货真价实的兵,那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用尺子来测量的现实中的差距,而且存在心理上、思想上、行为上和综合素质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还不能算做一个合格的军人。
针对上述情况,部队采取了缩小距离的办法。就是在这些新兵补充到连队之前,组织他们到新兵连进行军人基本素质提升的训练。这个训练包括政治思想、军人基本要求、日常行为举止等综合内容。
我入伍之时,从火车站进入军营后,就直接被送进了新兵连。在那个寒冷的冬夜里,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兵连队的温暖,这种温暖不仅是那热气腾腾的火炉散射出来的暖流,更有那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问候。
我们这些没有领章帽徽的新兵,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初到人世一样的茫然,但是却有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戴着领章帽徽的战友们的关照。他们帮我们铺好了褥子,把打好的洗脸水双手端到我们跟前。在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热气腾腾的饭菜正等待我们。让大家忘记了离家的失落,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新兵连就是新兵的家,新兵连的老兵们如同新兵的兄长。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在思想上循循善诱的教导,在训练中一点一滴地从严要求,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在新兵连队快速成长,尽快缩短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过程。
作为一名新兵,对于连队的所有活动可以说都新鲜的。从起床,一日活动直到熄灯,都是从头开始。然而到了第二天又必须从新再来。日复一日让新兵们从新鲜到枯燥,从激情到乏味,从轻松到疲惫,从新奇到厌恶。然而这都不能让新兵连的活动停止下来,而是必须按照常规达到预期的目标。
新兵连的“辣椒汤”绝大多数战友们都尝过,只不过时间有长有短。大多数的战友都经受起了考验,如期进入了战斗连队。然而也有个别经不住磨砺,身体状况欠佳,住进了医院。也有极其个别的战友,在关键的时候则鞋底抹油溜之大吉,当然结果是被送了回来。
我们那批新兵进入新兵连时,则是不折不扣的“黑兵”。到了连队后才知道,我们是提前到部队了。本来是1964年3月入伍的兵,却在1963年12月20日就到了部队。这不我们多吃了部队两个多月的军粮和多拿了津贴,而且当时还不算我们的军龄(后来可以折算)。
要说新兵连艰苦也没有那么玄乎。大家不都坚持过来了吗?连同那位曾经中途回家的新战友,后来在新兵连也干得不错。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们这些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们在新兵连也都一个个地磨砺出来了。大家高高兴兴地打起背包进入了战斗连队。
新兵连是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在部队起步的地方,那里留下了众多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有许多喜怒哀乐。我只想把要新兵连个人的一些经历用粗俗的文字记录下来,能够引起战友们的共鸣。回顾那些曾经过去的经历,从而唤起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