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新县会战友 (七) 走进故居唤醒记忆 从许世友将军墓地往东不远,就是许将军的故居。许世友将军故居位于许家洼东头的半山坡上。 故居坐北朝南,因山势而建,地面呈梯次升高。有砖木结构的房屋10间,占地322平方米。吞字大门,条石门框,大门上方悬挂着“许世友将军故居”的匾额,进大门这一间为正房和堂屋(客厅),面积较大,系建国后修建。 当我走进堂屋之时,眼前一亮。室内摆放着许多农具和家具。这些农具和家具大都是我入伍之前使用过的,看到这些曾经熟悉的物品感慨良多。 这些物品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反映了当年农民生活的真实状况;同时也反映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艰苦的劳作和艰辛。那些犁耙耖是当年农民耕作的基本农具,制作简单使用频繁。然而却是生产之中不可缺少的必须用品。即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依然是农民耕作的主要农具。 摆放在堂屋之中的砺子、风斗,纺车,也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家具。当然的目光扫视到砺子的时候,我为之一震。突然想起儿时,湾里的长辈们在我家打砺子的情景。他们打竹篾编成上下套子,在里面装填黄土,再在上下套子接口处装上竹片作为砺齿。还有祖母在清(麻)油灯下纺线,右手转动纺车,左手拿着棉条上下活动的情景,我依然历历在目。还有如今少见的风斗,既可以用它来搧出秕谷,分出饱满的稻谷;也可以用来把砺子破出的稻谷分出粗粮和大米。 还有一件物品让我感到惊讶,那是一个用于打草鞋的物件。一个木质的四个齿的靶子,齿朝上绑在长条板凳的头上。小时候农闲的时候常常看到父亲用这个物件打草鞋。 堂屋里正上方摆着的八仙桌也是我熟悉不过的家具。在我们家乡农村,大凡有点条件的家庭,八仙桌是必须的生活用品,通常还会配备4个长条板凳。平时用来全家吃饭,来了人客则用来招待客人就餐。 后面与客厅相连的4间厢房为依山而建的半地下式,从东到西,一间低于一间,低矮而又潮湿。东首第一间曾是将军的卧室,里面摆放着他当年结婚时所用的老式木床。木床前摆放着如今鲜见的踏板,用于睡觉前放鞋子之用。 堂屋左边是许将军父母的卧室。除了木床外,还有已经被淘汰的金柜,可能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不会知道它的用途。其实金柜是用来放马桶和女人用品的必备家具,大凡女孩出嫁,娘家作为陪嫁带到婆家。 厨房里面有做饭的灶。这是一个农家通用的标准烧柴禾的灶。灶上安放一大一小两口铁锅,两锅之间靠近灶门的地方安装了一个用来温水的气罐,气罐有生铁罐和沙罐两种。只要生火做饭,气罐里面就会有热水。就像我们部队宿舍的冬天的火炉两边装上小水缸一样,可以随时用上热水。 厨房的墙角上还保存着一个一米多高的墙洞,那是当年将军为逃避敌人抓捕而扣的,导游说是许将军一挙打出来的。小洞的外边正好是一个能够隐蔽通过的房屋之间的夹缝,从这时可以直接跑到山上。 许世友将军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的这个故居里。少年时就在这附近的山上放过牛,读过私塾。他8岁时离家到少林寺当杂役8年,到他16岁离开少林寺时,已经深得少林精要,练得膀壮腰圆、膀臂比常人宽阔,而且臂力过人,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样样学过。 1926年,在武汉任国民革命军连长时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开始了漫长地革命生涯。 许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长、副军长兼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胶东军区、华野九纵、山东军区、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军委常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八届中共委员,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许世友将军就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一颗将星。他和成千上万的先烈一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我们参观他的故居,就是要纪念许世友将军和同他一道为新中国作出的无数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