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221|回复: 18

在那个年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2 13: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胡作凯 于 2014-12-10 10:38 编辑

                          文化部的“五.七干校”
                        ——向阳湖文化

            读了杨铭志转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就想到文化部“文革” 时在咸宁的“五. 七干校”, 所以特地转载,以便了解这段不寻常的历史。
            “五七”指示是毛主席针对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而写给林彪的信函,应运而生的五七干校自然而然打上了浓厚的军队色彩。驻有军宣队、工宣队、农宣队,干校学员一举一动受到严格控制,不许单独外出。既为军事化体制管理,就要随时备战,除白天参加体力劳动,晚上开会背毛主席语录开展各种政治运动外,早晨还得像军人一样出操、跑步,有时还得像正规部队那样进行一种特殊的训练———“拉练”。
            位于咸宁市向阳湖农场的“五七”干校,地处咸宁市郊,在著名北伐战役之地汀泗桥和贺胜桥之间,是文化部为下放知识分子于1969年4月创立,于1974年12月解散,因6000余名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出版家、艺术家、博专家、学者,如冰心、沈从文、陈翰伯、冯雪峰、张天翼、郭小川、臧克家,萧乾、张光年、严文井、陈白尘、吴雪、韦君宜等一大批文学大师和艺术巨匠在此下放劳动。向阳湖“五七”干校成为“文革”期间聚集知识分子最多的干校,为其他干校所不及,规模仅次于黑龙江的柳河干校。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代滋生的一个事物。多年来,有谈体验的,也有些许人反复倾诉和反刍的一块精神创伤,情感是复杂的。如杨绛的《干校六记》、韦君宜的《思痛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牛棚日记》和张光年的《向阳日记》,臧克家的《忆向阳湖》等这些回忆录形式的文艺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对干校生活的客观记录。却有如实赞喻,
    一定程度地反应中国知识分子从激进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走出,回归精英地位之后的一次集体诉说。这其中包含的历史沧桑和心灵隐痛自然是令人同情和警醒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文革结束三十多年之后,对“五七干校”这一特殊的历史遗存进行理性的辨析,去探寻所隐藏的复杂文化意蕴。
           当年这些文化名人流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历了为期5年的劳动改造,使向阳湖一度成为一个很不平静的湖。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汇集于咸宁的一隅,人数之多,密度之高,总览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上实属罕见的,
    它同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是一个与当代中国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大有关系的重要节点,是一个象征符号。
      人以名传,地以人传,向阳湖——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由于这批文化人的到来,令人刮目相看,因而在客观上为向阳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在北京,重要的文化机构里基本上都有当年的“向阳湖人”。向阳湖的历史,对每个干校人来说,可谓刻骨铭心。作家柯于明在一篇文章中形象地说,向阳湖是一缸深窖了四十多年的“岁月老酒”,是一艘刻有六千多个名字的“历史沉船”。那么,让“美酒”重新飘香,让“沉舟”浮出水面。 40年后,远离了文化名人们的向阳湖,仍旧被历史的桨橹划出道道波痕。
           “五七干校”现址是咸安向阳湖奶牛场。田里庄稼茁壮,田边的林子里,空气清新。 树林边的一排旧房子中,冰心故居显得有些颓败,这里已经没人居住。故居前,冰心40年前种下的三棵梧桐树粗可盈抱,其中一棵被锯掉一半,但依然活着。 “这里应该树个牌子,让大家能怀念这位‘文坛祖母’。”   向阳湖奶牛场党委书记朱其秋觉得,国家应该保护这些文化名人的历史遗迹。 1997年两会,新闻出版界7位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文化部和湖北省重视、支持咸宁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1998年,咸宁正式立项建设“中国向阳湖文化村”,并着手保护“五七干校”旧址。2002年“旧址”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长罗哲文说,6000名知识分子在政治动员下从政权中心北京到一个地方劳动锻练,这在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个地方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当地应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下步工作。“



    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全貌,由文化人亲手修建的、具有北京四合院
    风格的89栋房屋、以及红旗桥、向阳桥等,分布在9平方公里内。


    “五.七战士”在向阳湖盖房


    郭小川(左二)和青年作家们在干校。郭小川,这位“战士和诗人”
    在五七干校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永远是:“他在队伍里昂头走著,像农
    民一样赤著上身,手拿著镰刀,边走边使劲唱著歌。 ”


    这栋房是冯雪峰、韦君宜、绿原的旧居


    学员在耕地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视察向阳湖参观旧址


    保留的原五.七干校大门


    现在向阳湖区


    向阳湖奶牛场


    向阳湖秋荷


            臧克家诗集《忆向阳》里,有一首,《向阳湖啊,我深深怀念你》,其中写道:向阳湖畔,我只呆过三年光景,对它却有著/长江一样的厚意深情。它是我们干校的家,我的新生命/在那儿诞生。
            韦君宜也在《向阳湖纪事》中写道:“湖上春常在,渠开水满畦,初阳活种谷,细雨透青泥。白发能持耒,书生健把犁,新秧随手绿,熟麦逐人齐。足践中华土,胸罗四海奇,挂角有马列,引路有红旗。坦荡五七路,终身步不疲。”
      原诗刊《主编》杨子敏也说:我们在向阳湖干活,绝大多数在当时都是主动地、积极的,不完全是勉强,而且从中也体会到劳动的愉快、创造的快乐。不少文化人初到农村,既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懂农活,但说起来都是搞文学的,号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表达农民的喜怒哀乐,却连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都不了解,和农民的感情怎么交流、沟通?这无论如何不是优点而是缺点。做了文人,并不等于就成了贵族,如果说农民一年到头干活受累是应该的,文人干了三五年就是罪孽,我不同意这种认识。知识份子为甚么就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真的就高人一等?
            当时,因臧克家写的是赞美向阳湖的诗而受到批判,杨子敏还为臧克家辩护说:
      他经历了那样的艰难困苦,仍有那样的心境,写出那样高境界的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并没有看重个人的得失,在他的诗中找不到丝毫埋怨的痕迹,这才叫真正的精神超越。
            有不少文化人善于在这种特殊环境中“苦中作乐”,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乃至艺术灵感的。著名画家平野,经常在休息日独自一人带上画具,走进恬静的山野,“与美妙的大自然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 有一段时间,平野惊奇地发现,向阳湖的云彩丰富多变,令人眼花缭乱,这是以前在北京和外地都不曾见到过的。于是,他经过数日的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竟连续描绘出近百幅《云的景象》,其数量之多和价值之高堪称个人艺术史上的一次辉煌纪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战友网

    x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9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sly@yahoo.cn 发表于 2014-9-2 16: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5-8-20 15:4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梁剑淳 发表于 2014-9-2 16: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记忆里只有苦痛和悲怆。中国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soso_e10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杨铭志 发表于 2014-9-2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你转摘来的详尽介绍!一批时代文化能人巧匠在咸宁向阳湖农场五七干校得到了锻炼与升华,尽管有点艰苦和似乎有点残酷,但“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这条路子走对了,看看这批人拿出的文艺作品,多么过硬,多么具有生命力,可以说是经久不衰!再看看现在的文艺作品,特别是那些直接冲击视屏感官的,为了吸引眼球,真是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有的实在弄不出新东东来,就干脆模仿西方国家,不是脱,就是抱,作品的苍白无力甚至毫无意义,就像演员脱得只剩下光屁股一样,惨白白、滑溜溜,哗众取宠反落人讥笑,要么被吐槽唾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2 18: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2 18: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剑淳 发表于 2014-9-2 16:57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记忆里只有苦痛和悲怆。中国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确实受到折腾,也经受了磨炼。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9-5 18:20
  • 签到天数: 14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蒋庆文 发表于 2014-9-2 18: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堪回首的年代、饱受磨难的一代文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2 18: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作凯 于 2014-9-2 22:05 编辑
    杨铭志 发表于 2014-9-2 17:59
    感谢你转摘来的详尽介绍!一批时代文化能人巧匠在咸宁向阳湖农场五七干校得到了锻炼与升华,尽管有 ...

    虽说五七干校有折腾的一面,但接受劳动改造,走与工农兵相结合是主要的。我看现在的知识分子再也不提,也不搞与劳动人民群众相结合了,不是说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中一员吗,所以再不深入群众了,闭门造车当然没好的作品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2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庆文 发表于 2014-9-2 18:44
    不堪回首的年代、饱受磨难的一代文人!

    是这样!
    weishoufu 该用户已被删除
    weishoufu 发表于 2014-9-2 2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29 16:38
  • 签到天数: 84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李桂平 发表于 2014-9-3 07: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铭志 发表于 2014-9-2 17:59
    感谢你转摘来的详尽介绍!一批时代文化能人巧匠在咸宁向阳湖农场五七干校得到了锻炼与升华,尽管有 ...

    非常同意你的说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写出来的文章老百姓原意看、听,现在写文章没有了工农,都在胡编乱造,说得越离奇越好,说得越黄越好,都忘记了他们也是出身工农。我们这里也有中央五七干校的旧址,每年都有大批的人从北京到这里回顾过去,他们的后代也有不少来这里,有很多人还捐款,在这里建学校,为百姓做好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杨铭志 发表于 2014-9-3 10: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桂平 发表于 2014-9-3 07:36
    非常同意你的说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写出来的文章老百姓原意看、听,现在写文章没有了工农,都在胡 ...

    看到回复很感动,很欣慰。谢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5-24 06:05
  • 签到天数: 113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汪振全 发表于 2014-9-3 20: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七"干校,磨炼了一批人,耽误了一批人,陷害了一批人断送了一批人,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3 22: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振全 发表于 2014-9-3 20:01
    "五.七"干校,磨炼了一批人,耽误了一批人,陷害了一批人断送了一批人,阿弥陀佛!

    是的,在“五七干校有锻炼的对象年青人,有打倒批判对象“走资派”,特别是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中国作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等单位,连老弱病残除外的政策也被置于不顾,统统撵进干校。年纪最长的有七十(俞平伯)、六十(冰心、陈伯翰等)以上的人,丧失劳动力的、体弱的、深度近视的人就更多了。他们被不分年龄、性别,统统按照军队编制,编到划定的连、排、班去,由军宣队或工宣队管理。他们被规定过军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必须整队呼口号,唱语录歌;要“早请示、晚汇报”,例行性地一日数次集体齐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甚至参加野营拉练。他们的学习内容是体力劳动: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打井、盖房……要求自食其力。有很多人因不堪重负,被劳累折磨诱发的疾病致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14-9-4 21: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老哥写的,想起一件往事。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我帮文化科(或是宣传科)去人民出版社送稿子,老聂(聂建平)的妹妹小六听说主动请缨要陪我去,到了出版社去找总编严文井,当时这老头正伏案改稿,门开着也没关,如山的稿子堆满案头显得老头特别瘦小,小六见状不忍打扰,拉着我静静的站着,一会儿老头看见有人放下手中的笔,定睛一看是小六,一下就站了起来非常亲切抱着她看了又看。然后就和我说;我和她是咸宁干校老战友老朋友啦!原来老聂的妹妹也随父母文革去了文化部咸宁干校而且是最小的一员,她和这些大朋友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友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4 23: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晓侯 发表于 2014-9-4 21:50
    看到老哥写的,想起一件往事。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我帮文化科(或是宣传科)去人民出版社送稿子,老聂(聂建 ...

    是这样的,当时文化部有年轻干部带着小孩,有年纪大的带着家属以便照顾,特别是年纪大的如冰心、冯雪峰、沈从文、范曾、严文井、臧克家、周巍峙、罗哲文等100多位世界级艺术和国学大师 ,使得干校名气很大,再加上人数之多,密度之高地集中在一起,确实是世界文化史上十分罕见。 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冰心来到向阳湖时,已高龄70岁,她与臧克家、张天翼轮流看守菜地,原文化部副部长赵辛初在这里做放牛倌,与牧童为伴,萧乾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挑粪浇地……
      现在著名演员陈宝国,当年也随父亲(电影局干部)来到向阳湖,并在咸宁读书三年,直到高一时离开咸宁。干校的房子不够住就住在农民家里,如臧克家诗中写道:“喧宾竟夺主,让我住上房。一见推心肺,语少情汪洋。劳动是我师,亲手教插秧。寒夜归来晚,烫脚留热汤。手捧一盆火,暖身暖心肠。佳节送瓜果,身如在故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14-9-5 00: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如此,老聂的父亲当时是文化部政治部主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6 2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晓侯 发表于 2014-9-5 00:03
    确实如此,老聂的父亲当时是文化部政治部主任。

    上面有严建平的父亲严文井名字的那一段文字,是从《向阳湖文化系列》中转载下来的,这证实严文井是100多位世界级艺术和国学大师 之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14-9-7 23: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9-6 23:22
    上面有严建平的父亲严文井名字的那一段文字,是从《向阳湖文化系列》中转载下来的,这证实严文井是100多 ...

    当年有幸得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5-6 18:01 , Processed in 0.0704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