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本炎 于 2014-1-5 21:11 编辑
汪振全战友在网上发表《智剧幕后故事》系列文章以后,披露了四团当年演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很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个普通步兵团,在一无演艺基础,二无师资力量,三无演出场所,四无活动资金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组织一帮从农村入伍的年轻战士,业余演员,成功演出大型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确很不简单。尤其是那些幕后英雄,默默无闻的为《智剧》作贡献,胡建国同志就是这些幕后英雄中的一个。 胡建国同志是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人,(原黄陂县六指区雨山公社东方红大队阮家田村)1949年生,1968年3月入伍,与笔者相距不足两公里,参军前就认识。这次征兵,六指区共征集205人,其中雨山公社36人。我们这批兵基本上都是同一天应征,同一天体检,同一天换衣服,同一天告别亲友离别家乡,同一天乘火车到达部队。1968年3月3日中午,我们在家吃罢午饭后,由各大队干部群众敲锣打鼓,彩旗招展,把我们这些刚刚穿上新军衣,还没有来得及戴帽徽领章新兵欢送到雨山公社所在地——吴家岗,公社负责人随即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公社武装部长林孝海,妇联主任金晓元为我们戴了光荣花,仔细一看,所有参军者都是熟人,其中就有胡建国同志。欢送仪式结束后,全公社的干部群众又一同把我们送到五里之外甘棠镇,那时交通还很不方便,来回全部是步行,原计划步行到六指区集中,一到甘棠镇时,黄陂驻军7212部队刚好有几台“解放牌”汽车(空车)路过,我们招手拦车,当说明情况后,解放军看到全是新兵,很快答应了,这样我一行36人顺利的来到六指区所在地。在六指区十中住了一夜,于次日下午二时许到横店火车站乘车,在路上运行两天两夜后,于6日上午11时许到达河南商丘。几天后我被分到二营四连,胡建国同志分到三营九连,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军旅生涯。 胡建国同志聪明灵利,虚心好学,接受能力很强,尤其对二胡极具天赋。当兵前二胡就拉得很好。当团领导决定演革命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后,他理所当然的被挑选到剧组,并确定他主拉京胡。虽说他以前会拉二胡,那不过是业余爱好,平时拉得好玩是可以的,但从未上过舞台,更没有正式演出伴奏过,离正规乐队的要求来还确实差距很远,更别说拉京胡了。这一切并没有难倒他,当《智剧》战友到河南省市学习期间,他也没有闲着,主动向内行请教,虚心向商丘豫剧团的师傅们学习,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进步神速,京胡拉得有模有样,用战友们的话说:“很象那么回事,丝毫不比正规剧团逊色”,羸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认可。为《智剧》成功演出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他的京胡、二胡都拉得很好,成了四团宣传队不可缺少的人物,《智剧》演出结束后,胡建国同志被团宣传队一留再留。由于长期脱离连队,不在职在位,因此,胡建国同志没有受到有关领导应有的重视,错过了提干的最佳时机。1971年9月林彪事件出现之后,部队曾一度冻结提干,72年这一年不征兵,不退伍,直到1973年春才退伍还乡。我们雨山公社一起出来的36人,除6人提干,4人到国防科委,2人到潜江油田外,其余全部回农村。胡建国同志就属于这种情况,以后一直在家事农度日。 虽说胡建国同志回到乡下,我也不常回去,见面的机会不是很多,但他的情况大体上还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两家住的近,熟人多,每当见到他村庄的人,我都要问一下他的近况,有好消息,我为他高兴,一旦有不好的消息,我也为他难过。前几天汪振全战友在网上问我,“是否有胡建国的信息,如果说在武汉,我们抽个机会聚一下”。经在网上与他同村的另一战友联系,才得知胡建国同志已于四年前,因胃癌去世,享年不足六十岁。当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简直不相信自已的眼睛,这么一个很有天赋的艺术家英年早世,实在是痛心和惋惜,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同志,好同乡。为此,特写这篇文章,以示纪念。
胡建国同志永垂不朽!
2013年元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