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夜宿兰考感慨多 1971年2月15日,我们结束了在土柏岗的住训,部队返回商丘。当时步兵分队依然是单独出发了,骡马分队和团直属分队由马副团长统一指挥,司令部牛林祥副参谋长牵头。行军中的具体工作依然是由炮兵股负责。我又一次承担了部队行动的组织指挥任务。 步兵分队是走南线(陇海线南边),我们是走北线,沿兰考、民权从铁路北边直奔商丘。行程大约150公里,计划4天时间完成行军任务。 我们这次出发因团直炮兵分队都有炮车和兵器车,因此我们基本上都是选择车辆能够通行的大路。也就是能够保证火炮和兵器车辆通行的道路。好在豫东地势平坦,道路四通八达,选择适合车辆通过的道路并不困难,只是局部地区需要曲线前进,增加一些行程。 第一天我们行军比较顺利,下午两点多我们到达兰考宿营,指挥机关被安排在兰考中学。 走近兰考县城给人以一种失落的感觉。说起来是个县城,其实跟南方一个集镇差不多。院落式的房屋也显得十分破旧,县城里看不到一栋像样的建筑。许多房屋与院墙都是干打垒(用泥土掺杂麦桔筑起来的),很少看到砖墙。有些房屋盖的是黑瓦房,但是茅草房随处可见。我们宿营的中学也是破破烂烂的,桌椅板凳已经是摇摇晃晃。为了不损毁他们的桌椅,我们只好打地铺睡觉。 当年的兰考是豫东有名的贫困县。兰考人民长年生活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当年的兰考人民秋收以后,不得不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到南方要饭。他们大都带上地方盖有生产大队的红色印章,证明他们来自兰考贫困地区,以此获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 整个县城在重重的沙丘包围之中,特别是县城的北面更是沙丘大有抢占地盘之势。黄沙经过狂风的作用已经爬上了院墙,大有不占领院子誓不罢休的态势。 兰考县地处豫东大平原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因此,焦裕禄同志现在依然静静地守候在兰考,在九泉之下看着兰考发生的巨大变化。 人们为了以实际行动纪念“好书记焦裕禄”,在房前房前屋后、田头地边和院子内外都种起了泡桐。尽管这些泡桐一时难以形成气候,不能抵御来势凶猛的风沙,在风沙面前依然显得似乎有些势单力薄,暂时还阻止不了黄沙的肆虐。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弃,依然在与任意肆虐的黄沙拼搏。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的精神鼓舞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黄沙满目的大地上继续种植泡桐树,这些泡桐暂时显得有些柔弱稚嫩,然而它们却在尽情肆虐的狂风中顽强生长。它代表了兰考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英勇不屈的精神。同时这种精神也给兰考带来了胜利的希望。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
[ur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