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467|回复: 1

《三十八个日夜——我在一九七六年》作者:李毅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yangyanjun111 发表于 2009-3-2 1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十二年前,我作为一名唐山籍入伍的解放军学员,正在河南医学院进行毕业前的临床实习。在7.28唐山大地震时,我曾是河南省抗震救灾抢险医疗队的一员。亲身经历了河南省人民在医疗队组建,开赴唐山地震灾区,参加抢救、治疗、转运、接收唐山伤员的整个过程。亲身感受到全国人民,特别是河南省人民;人民解放军,特别是我的战友们;全国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我所在的河南医疗队,对唐山人民的无私援助。
      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抚平了人们躯体和身心的伤痛;祖国新唐山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景象,渐渐推平了昔日的断壁残垣,但对于我——一个曾经有过伤痛同时又感受过恩惠;亲身参加过救治工作,同时又享受到党和人民给与我崇高荣誉的我来说;1976年是我最最难忘的一年。
一、 组建医疗队
      1976年7月29日清晨,我从病房值了一宿夜班回来。平时有说有笑的战友们,没有了往日的嬉笑,还特意为我打好了早饭。战友们一声不响的看着我把早饭吃完,才沉重地告诉我:早晨收音机广播了,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人员损失相当严重。让我赶紧与家里联系一下,看看家里是否有人员伤亡损失。开始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紧接着头脑就是一片空白。因为我知道我们家住的是危房,只要有震必房倒屋塌无疑。
      我飞速赶到邮局,想与家里联系。邮局门口挤满了打听消息的群众。我不顾一切,要唐山的加急长途,因为我母亲在唐山长途台当接线员。只要能接通就能听到妈妈的声音。可是所有与唐山连接的线路一个都不通。我知道问题严重。我们几位解放军学员决定:回学校请缨参加抗震抢险医疗队。此时,学校也正在筹组医疗队。大家报名十分踊跃。考虑到我们解放军学员人员整齐,好招集,有知识,年青,学院决定我们九位解放军学员和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一起参加第一批河南省赴唐山抗震抢险医疗队,并任命我为河南医学院分队的副队长。我们立即回单位办好病员的移交手续,打好背包,准备好医疗物品和三天的食品干粮待命出发。
      本来就非常繁乱的郑州火车站,今晚更是人山人海,河南省各级领导以及广大群众都自发的来到火车站,欢送医疗队的同志们。省领导讲话表示:省里将全力以赴支援唐山的抗震救灾。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希望我们一定不辜负全省人民的希望,圆满完成任务。医疗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为河南省人民争光。
      晚七时,满载着河南全省七千万黄河儿女的期望与重托,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河南省二百多名医疗队员开赴唐山地震灾区。
二、开赴地震灾区
      列车经过一夜的运行,30日清晨我们顺利到达首都北京。一下火车,队员们就被首都凝重的气氛惊呆了。平时喧闹的北京车站,站台上冷冷清清,候车大楼内更是空无一人。大地死一样的寂静,天空笼罩着阴霾。人们陷入一片恐惧,仿佛感到大地在颤抖,大楼顷刻就会倒塌。走出站台才看见整个车站广场上摆满了大衣柜、木板床。塑料布,雨布下面卷缩着疲惫,惊恐,不知所措的男女老幼。
没容我们缓过神来,很快被国务院派往滦县地区参加抗震救灾。因为中央刚刚获悉滦县地区凌晨出现了重大地震灾情。大地塌陷,冒黑砂,翻浆冒水。具体人员损失伤亡情况不详。我们迅速登上非常舒适的国务院派出的大轿车直奔滦县。我坐在车队的最前面,两眼紧紧盯着前方,可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家乡。年迈瘦弱的姥姥,体弱多病的妈妈,劳累了一天贪睡的弟弟,妹妹。我再也不敢往下想了,双眼渐渐模糊了,浑身一个劲的颤抖。
      出北京一路东行,看到公路断裂,房屋开裂。过了天津看到烟囱,房屋倒塌。到了宁河看到迎面疾驶来的各种各样的车辆,车窗上挂着白旗,载着伤员和尸体呼啸而过。三五成群各个灰头脏脸的人们或是搀扶,或是一瘸一拐的艰难行进着。就像在战场上的伤兵一样。我们的大轿车因宁河大桥断裂坍塌,受阻在宁河西岸。舟桥部队正在开辟新路。我心焦急难耐,坐如针毡。我们医疗队长是我的老师,知道我是唐山人,非常体贴我这时的心情。与其在这里焦急地等待,不如让我夺路先回家看看,然后再到滦县会合。我怀着非常感激的心情向领导表示,不管家里出了什么事,只要让我看上一眼,我会按时赶到滦县,决不影响医疗队的工作。同车的战友 和 老师都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们马上拿出自己的干粮,水果,药品,用衣服裹了一个包,让我给家里人送去,把家里的伤员接来。“毅刚,家里无论出什么事,你都要挺住啊!”听到战友,老师们温暖的话语,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与战友们抱作一团失声痛哭。此时整个车厢内抽泣声,哭声一片。为我、为唐山人民遭此劫难感到无比悲痛。带着领导,老师和战友们的一片深情,我踏上归途。
      穿过临时浮桥,走在卢台镇街上,这里房屋已经全部倒塌,废墟上到处都是尸体和渴望救助的伤员。我拦截了一辆开往唐山的小车,向市区奔去。还没走进市郊,汽车再也行进不动了。 我只好背着包,艰难的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市区的情况尤其惨烈。这里是地震震源的中心。我曾经看过许多灾难电影场面,也曾多次参加过抢险救灾工作,但我从未见过如此悲壮的场景:尸横遍野,堆积成山。残肢断臂,随处可见。更有那不知是生,是死的躯体被挤压,被悬挂在砖石,瓦砾,柁梁,水泥盖板下面还没有被解救出来。幸尔生还的人们眼睛都直愣愣的,目呆的脸上看不出悲伤,却令人感到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如释重负。翻过一片片废墟,绕过一堆堆用破被、破草席包裹着的尸体,我越走心情越沉重,越往前走越感到步履蹒跚。快到家了,我反倒再也走不动了。我茫然的站在那里,不敢接受前面即将呈现的现实。忽听到有人叫我,问我怎么在这,什么时候回来的?并带我找到“家”。只见被我一直牵挂着的家已经被两块厚厚的盖板结结实实的覆盖,房屋的柁梁重重的砸在我曾躺过的床上,把床砸得粉碎,邻居母子已惨死在盖板下面,还没有被扒出来。邻居们围过来,告诉我姥姥已经不在了,已被草草的埋在铁路旁。妈妈腿脚受了伤,弟弟和妹妹都奇迹般的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已经被刚刚从北京赶回来的姐姐接走,还没走出多远。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与这么大的灾难相比,我们家算是幸运的。我没有再去看姥姥一眼,仅在她遇难的废墟上给老人家磕了个头。我把随身带来的干粮,药品都分发给周围的邻居。家里的东西寸草没动,匆匆告别了邻居,追赶我们医疗队,去迎接更重要、更神圣的使命。
      走一路,拦一路,不知拦截了多少东去的各种车辆,最后总算搭上一辆去滦县的消防车。我坐在水箱上面,心里刚刚放松下来,无意间低头一看;我的身边竟然躺着两具用棉被包裹着的尸体。我双手紧紧扶着这两具尸体,一路颠簸,摇晃,直到赶上我们医疗队,到达我们开展救治工作的驻地。
三、抢救伤员
      我们是最早赶到滦县的省级医疗队。当地群众闻讯后,一下子蜂拥赶到医疗队的驻地滦县师范学校。车拉,人抬,拄拐,搀扶,哭的,闹的,呻吟的。焦躁的人们争先恐后向前拥挤,语无伦次的哭诉各种症状、遭遇。我们有经验的老师很快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头察看病人。会哭会喊的先不看,先看那些不哭不喊的,发蔫,不会动的。将伤员分门别类,送手术组立即手术或输液观察。在老师们察看病人的同时,后勤保障的同志和当地群众已经准备好了临时手术台,帐篷。护士们也准备好了手术器械,汽灯。当天晚上我们三台手术同时展开。气管切开,气胸封闭,引流,清创止血,骨折复位固定,剖腹探查,伤口缝合,手术一个接一个。开始还换手术衣,洗洗手。到后来手术衣都用完了,我们就泡泡手,换上副手套又接着做下一个手术。就这样手术组歇人不歇台,渴了喝口水,饿了吃几口饼干,累了靠着箱子闭闭眼歇一回。连续干了整整两天两夜,才算把需要紧急处理的伤员救治出一点头绪。在这片余震频繁,条件简陋的医疗队驻地,医疗队和全体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任劳任怨,互相配合,挽救了数十人的生命,对百余名病人进行了早期医疗救治,挽救了他们的肢体,避免了更严重的伤残,看到我们老专家,老教授工作的身影,精湛的手术,满腔热忱地对待每一位地震伤员。我感到他们是多么令人尊敬。医生这个职业是多么崇高。
      我们九位解放军学员都是由部队基层医院选送到学校深造的。都多次参加过抗灾抢险的医疗救治工作。三年的大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更使我们如虎添翼。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的工作特别镇定,有序。组织伤员,安顿伤员,维持秩序,配合老师们手术,那个医疗组需要,我们都能顶上。
      紧急救治工作基本结束后,我们带着许多疑问,跟着老师对疑难病人一一会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许多截瘫病人,骨盆骨折的病人,当时虽然不危及生命,也不是特别痛苦,我们仔细观察,病人几天都不排尿,肚子鼓鼓的,又不像是急腹症。病人一天天衰弱,又不敢给病人补更多液体。我们请教老师,老师检查过病人后,用注射器作了个腹腔穿刺,见到腹腔内有黄色液体,并有少量血丝。老师决定立即作剖腹探察术。刚打开腹膜,只见腹腔内全是黄色液体,仔细查看,原来是膀胱破裂。经过膀胱修补后,病人很快转危为安。看到病人有尿了,我们的心才算踏实下来。类似的病人有十几例。后来我们分析,地震发生在后半夜,膀胱内满满的,突如其来的骨盆骨折或其他外力很容易引起膀胱破裂。我们将这一情况及时向各医疗队进行了通报。受到个医疗队的重视。在救治过程中,我们几位解放军学员不仅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意志品质,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我们以后医疗实践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紧急救治过程中,我们抢救了多少伤员,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避免了多少人以后落下残疾,具体数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开始救治的头两天,我们全体医疗队员都没有合过眼,没有坐下来一起吃过一顿热乎饭。尤其是那些主刀老师和手术组的护士们,他们更是辛苦。而我连续四天没有吃一点东西,当时并没觉出饿。反倒还很精神。
四、转运伤员
      随着医疗救治工作的展开,我们带来的医药用品日渐紧张。尽管先后从河南运来三批物资,伤病员们因得不到正规及时的治疗、足够的药品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逐渐出现了一些并发症。许多伤口开始感染,化脓,创口不能愈合。在我们正为今后的救治工作一筹未展的时候,党中央及时做出了将唐山伤员全国大转移的战略决策。凡是能够转走的伤员,一周之内不能康复的,一律转移到全国各省市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几十万唐山伤员通过飞机,火车,汽车运往全国各地。 全国人民将接收,救治唐山伤员看作一项非常崇高的政治任务。当时的场面全国人民还都记忆犹新,唐山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唐山伤员们的亲身体会更是刻骨铭心。
      我们接到上级指示后,立即将滦县周围的几百名伤员分类,书写简要病历,填写伤票。将伤员组织好,用大卡车一批批运送到昌黎驻军的一个火车站上。许多骨折的病人躺在担架上怕颠簸,我们就抬着或跪着托着担架,生怕伤员受到第二次伤害。从上午一直忙到傍晚,把最后一批伤员安全送上卫生列车。这一天我们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干粮也没顾得上吃一口。我看同志们个个都俄着肚子,跑到当地驻军那要了半箱饼干给大家充饥。那时全国人民,参加抗震救灾的各个单位,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不讲困难,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一心为了帮助唐山人民渡过难关。当地灾区群众全力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我深深体会到:团结起来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138510 [/img]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yangyanjun111 发表于 2009-3-2 12: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下乡防病治病
      大部分伤员转走后,医疗护理工作大大减轻。我们的工作重点也转移到下乡为灾区人民防病治病方面。我们分队被安排到榛子镇附近的村庄巡诊。送医送药,察看疫情。这些省级医院的专家,教授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医疗服务。
      我们的医疗工作一直受到河南省各级组织的悉心关照。只要我们医疗队提出什么要求,省里都会尽量满足。听说我们驻地早晚天气凉,还为我们准备了棉大衣,虽然后来没用上,我们每个队员心里都是暖呼呼的。当地政府还为我们每人发了一套新衣服,考虑到灾区人民更需要这些东西,我们又送还给当地群众。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
      在救灾过程中,我们九位解放军学员处处吃苦在前,勇挑重担,服从领导,遵守纪律。不过,我们也背着领导干了一件违反纪律的事情。我们在灾区忙了近一个月,同志们都没有进入过唐山市内,很想知道这座城市究竟破坏成什么样。到市内看看一直是战友们的心愿。我和几位战友悄悄策划,把工作安排好后偷偷跑到唐山看看。不能让领导和其他队员们知道,以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第二天一早,我们悄悄来到公路边上,挥手截了一辆往唐山运送物资的卡车直奔唐山市区。一路上我向战友们一一介绍。我们来到老市区百货大楼,新华旅社旧址,虽然跟现在的建筑没法比,震前也是唐山城市的骄傲。当时郑州最繁华的百货大楼也不过如此。我们来到老开滦医院,刚刚建起来的七层转角大楼是唐山当时最宏伟的建筑。我的一位战友肯定已长眠在仅剩下两层楼高的废墟里了。我给他们介绍这是我国的第一座矿井,这里是中国产业革命的摇篮;中国第一袋水泥在这里出厂,这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全国的铁路都是从这里开始延伸;这里是中国第一件卫生洁具诞生的地方,人民大会堂的卫生洁具就诞生在这里。这些都曾是唐山人的骄傲,也曾是祖国的骄傲。可是现在已经成了一片片废墟。最后我们来到陡河发电厂,这是当时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火力发电厂,是由日本人援建的。从这里中国的老百姓开始接受来自发达国家许许多多新知识、新理念,开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新的差距。现在刚刚建好的厂房即将试车发电。这场浩劫过后,几百米高的大烟囱拦腰折断,坠落的半截烟囱将地面上传送煤炭的厂房砸入地下后,地面上留下一个二十多米深的大坑。走过这一圈,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好端端的一座工业城市已经夷为平地。唐山市这座中国工业革命的摇篮,这座拥有百万人口勃勃生机的工业城市,已经在地图上确确实实的消失,变成了一片废墟。一片瓦砾。
六、出席英模大会
      为鼓舞全国人民夺取抗震救灾的更大胜利,党中用决定在北京召开“唐山丰南地区抗震救灾英模表彰大会”我有幸作为河南省医务界的四位代表之一,出席这次会议。 九月二日上午 ,我们乘上开往北京的专列。中午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下午三时我坐在人民大会堂离主席台最近的位置,亲耳聆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我坐在那里思绪万千。我想我是代表着全国参加抗震救灾的医务工作者,代表着七千万河南省人民,代表着不屈不挠的唐山人民出席这个大会。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同时我也感到心情十分压抑;这一年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相继去世,刚刚出来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又因天安门事件再次被打倒。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峰总理也没有及时赶到地震灾区看望灾区群众。伟大领袖毛主席已经一年多没有露面。唐山地震这么大的事情,主席也没能出来接见我们。我联想到陈永贵副总理在滦县慰问时曾经说过;只要毛主席他老人家健在,唐山人民就有希望。难道------。在大会上我还看到江青的拙劣表演,明显感到当时党中央的不团结。我对国家的前途,对唐山人民的将来忧心忡忡。
      回到驻地后,我将大会的内容和这几天与代表们相处的所见所闻,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向医疗队领导和全体同志作了精彩汇报。并做好了回到河南向全省人民汇报的准备。
      九月五日我们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各省在唐山的医疗队一律撤离。六日一早,唐山人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各省的医疗队。历经惊心动魄的三十八个日日夜夜。我们圆满完成了河南省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当晚顺利回到郑州,在郑州火车站我们受到河南省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两天我们正在修整。 九月九日 传来毛主席病逝的消息。学校把我们这届毕业生匆匆分配毕了业。我们九位解放军学员也都回到各自的部队。从那时起我便离开了这片我深深眷恋的黄河故土,离开了这片灾难重重却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离开了这些贫穷,纯朴,善良的河南乡亲。离开了培养我成长的恩师和我的同学,战友。
七、永久的怀念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二年了。当年我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对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成长着的新一代唐山人来说,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到,在一个人口极度稠密的唐山市内,一夜之间死亡20几万人是个什么场面。怎么也体会不到,顷刻之间房倒屋塌,满目创伤,惊恐万状是什么滋味。怎么也感觉不倒在那家破人亡,无依无靠的时候中央的一封慰问电,全国人民的一双双援助之手,给唐山人民带来多少温暖,多少继续生存的勇气,和希望。对每一位亲身经历过这场灾难的唐山人来说,几乎家家有死人。家家有伤员被送到外地接受治疗。这场灾难留给他们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无尽的怀念。
      在这场灾难中,我失去了影响我一生的亲人——我的姥姥。她用瘦弱的身躯,协助我母亲支撑着我们的家。她用纤细的臂膀把我们姐弟抚养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她勤劳,简朴,无私,善良,他那么平凡,像千千万万个爷爷,奶奶们一样,惨死在这场灾难之中。在这二十四万生灵之中,有我的亲人,我的恩师,我的工友,同学,战友和我众多熟悉的亲友。
      我怀念我的故乡——唐山。我的祖辈从广东移居到这片热土。亲手创建了这座中国产业革命的摇篮。我的父辈把这座城市建设成为为中华民族输送能源,钢铁,建材和各类技术人才的重工业基地。我生在唐山,长在唐山。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和新唐山一起成长。我们见证了新中国以来,唐山市的变迁和崛起。我们在她的欢乐声中成长。伴随着她的灾难呻吟。我们为她的辉煌骄傲,更为她的毁灭痛心。十几岁当兵走后,对家乡的思念有增无减。虽然身在异乡,但家乡唐山却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我更怀念我的第二故乡——河南。在那片灾难频频,饥饿贫穷的土地上。她不仅给了我知识,力量,关爱和荣誉,在唐山人民危难的时刻她就像黄河母亲一样,用她那干瘪的乳房滋润着干渴的唐山人民。当时的河南也象全国一样,处在四人帮及其爪牙垂死挣扎的艰难岁月,永无休止的帮派斗争使全省经济处在即将崩溃的边缘。七五年夏,驻马店地区的特大洪水更使河南省人民雪上加霜。就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河南省人民不管是上上下下,也不管是那帮那派,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声音:宁肯自己不吃,不用,也要支援唐山,帮助唐山人民渡过难关。只要唐山人民需要,要物给物,要人给人。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最好的医生参加医疗队,用条件最好的医院接收,救治唐山伤员。人们自发送来衣物,食品…… 那生动的场景,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作为一个唐山人,医疗队的参与者有深深的体会。每当我回想起当时的场面,我的心情都十分激动。经过在河南省各个医院救治的唐山伤员比我的体会更加深刻。可以这样说:当时如果没有河南省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唐山人民的苦难不知还要深重多少倍。
      我还十分怀念我们医疗队的领导,老师和我的战友。在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三十八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团结奋战,倾尽全力,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河南省人民尽了力,争了光。赢得了唐山人民的尊敬和赞誉。在我家破人亡,孤独无助的时候,是他们同情的目光和一声声安慰,温暖了我破碎的心,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随着时光的流逝,三十二年前我们所作的具体往事已被渐渐淡忘,可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不时在我脑海里显现。
      在唐山人民隆重纪念抗震救灾胜利三十年之际,仅以此文献给我在地震中故去的亲人,献给我们河南省医疗队的老师,战友。献给我所崇敬的河南省人民。

138201 [/img] ゼ 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12-5 10:38 , Processed in 0.0583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