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文,是我在阐述有关“中医文化”一文中的一篇。战友们喜爱诗歌,故不揣浅陋,名以“传统文化与中国诗歌”,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与中国诗歌
从中国社会的历史看,各个社会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避祸全身,唐朝贞观之治的宽容自信,南宋时期的亡国血恨,晚清民初时期的民族虚无等,均为不同时代的大众心态特征。
从敏感的中国士人看,他们的为人处世更是呈现出嬗变的轨迹,使其在“仕”与“隐”的天平上,演绎着“入世”与“出世”的不同心态与人生,他们或讴歌理想、眷念仕途,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或归隐孤独、感惜怀旧、消极遁世等,可谓世态炎凉,人生百态。
然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心态与人生百态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千变不离其宗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轨迹。从文化轨迹与根脉来说,那就是纵横于中国历代社会的儒、道、释主流文化。
中国儒、道、释主流文化,不仅可用来“治国”,而且也用来“修身”。对于以文化人、以文“修身”来说,不同思想的儒、道、释文化不仅可以育化出不同精神风貌的社会群体,而且也可育化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人生。如果举出一个事例,那么,在中国诗歌唐朝里的李白、杜甫、王维(暂且称为“诗歌三人行”),这三位不同的诗人与诗风,就是最好的例证,例如:
李白,字太白(自称太白金星转世),号青莲居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不仕的清廉君子),又号谪仙人( 被贬谪的仙人),他还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他的诗激昂奔放,意境奇妙,雄奇飘逸,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长安少陵原的村野老人)。在他的诗中,常出现乾坤、秋云、猿啸、残炬、落花以及织女、老妇、老农等意象。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反映着社会与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史”,他高尚的人格与精湛的诗艺而被尊称为“诗圣”。
王维,字摩诘。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他名和字的由来。王维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故外号“诗佛”。
鉴于他们不同的处世名号身份、不同的诗歌成就与人生,后世又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从而组成了中国诗歌三人行的“天地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唐代诗歌三人行的不同身份名号与诗风,明白无误地告知人们:李白是“道”的飘逸;杜甫是“儒”的践行;王维是“释”的禅境,并由此有了如下几个提示:
①诗言其志,借以抒情:三位诗人的不同诗风,既是他们个人志向与不同情趣的表露,也是他们对唐朝由盛而衰的社会心理反映。例如,初盛唐时的理想与激情、乐观与自信、济世与践行;中晚唐时的忧伤与焦虑、惋惜与悲愤、怀旧与归隐等。换言之,是其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文人与社会矛盾冲突的表露,是他们对世态炎凉的一种社会心态。
②文以化人,诗如其人:李仙、杜圣、王佛的不同诗歌风格,其实是道、儒、释文化内化于他们灵魂深处所积淀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并由此而呈现出的一种思想精神与文人精神。实际上,李白早年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他漫游山林,超脱不羁,求仙学道。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其熏陶,精通佛学。因此,他们不同的诗歌艺术追求与成就,是源自他们心灵深处的道、儒、释思想所奠基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并由此产生了他们诗歌与人生的“仙、圣、佛” 与“天、地、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