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茶书轩】一人一茶,挺好·系列三十九——参加美篇“融情化隙”征文活动第二辑,支招化解老人烦忧,让日子更顺意
【开篇】 清晨,泡一杯清香龙井,静坐窗前,一人一茶,自在惬意。抿着茶香,忽然想起前段时间美篇“生活矛盾群众评理委员会”发起的“融情化隙”征文活动——聚焦生活里的小矛盾、小烦恼,邀请美友们献计献策,帮大家解心结、顺日子。上次分享的几招颇受认可,如今茶余细细琢磨,还有六七个老人常遇的难题值得说道。趁着这份闲适心境,便打开电脑敲下文字,把这些接地气的化解办法整理成第二篇,希望能帮老伙伴们少点烦忧、多点舒心。
老伙伴下棋总有人支招插话,怎么办?
上海已进入老年人城市,社区建立了许多老人活动室,丰富老年生活。老人去活动室下棋,想图个清净,不妨先跟观棋的老伙计逗乐定规矩:“今儿个咱约法三章——观棋的先憋憋话,谁忍不住支招,就给下棋的我俩买两瓶冰红茶!”再找常支招的老伙计单独唠唠,捧着说:“您这棋艺咱都服,等我俩下完盘,您再好好指点,到时候我俩听得更认真,还能跟您学两招!”给足面子,又用小玩笑定了界,没人好意思再随便插话,既清净又不伤情面。
子女在外,老人故意找麻烦怎么办?
2024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7.62万人。作为子女的别光说“有事找我”,得让老人觉得被惦记、被需要。每天固定时间视频,别只问“吃了吗”,多听他说日常:“妈,您今天去公园,王阿姨跟您一起跳操吗?”再给老人找点儿事儿干,比如“您帮我留意下小区门口的月季花,开了给我拍张照”。放假回家别瘫着,跟老人一起择菜、收拾阳台,边干边聊。让他知道,不是光给钱就完了,心里有他,比啥都强,慢慢就不故意找事儿了。
老人觉得去养老院是被抛弃,怎么引导?
老人选择养老院还是在家养老,没有绝对优劣,需根据个人意愿及家庭支持等评估。先别反驳,顺着他说:“爸,我知道您怕去了没人管,我也舍不得您一个人待着。”然后带他去条件好的养老院转转,指给他看:“您看李阿姨在这儿天天跟大伙儿唱京剧,比在家还热闹,饭也有人做,不用您自己开火。”再跟他拍胸脯:“我每周六都来陪您吃午饭,您想回家住两天,咱就随时回。”让他明白,去养老院是有人帮忙照顾,还能交新朋友,不是扔了他。
退休后攀比不舒服,怎么化解?
退休后过度攀比可能带来心理压力和健康风险,需主动远离攀比环境并调整心态。我之前也曾经遇到过,老同学遇见总说女儿给买了金镯子,退休金比我高。后来我想通了,他退休金高是他以前在工厂累得多,我退休早返聘多年、学唱歌,也挺自在。下次他再比,我就笑着说:“你女儿真孝顺,我的女儿就不如你女儿孝顺,真的好羡慕你。”不跟他比,说自己的好。平时多找点事儿干,忙起来就没心思琢磨攀比的事儿了,自己日子过得舒服,比啥都强。
老人跟保姆闹摩擦,怎么协调?
截至2024年底,上海保姆有19.9万人,缺口不小。协调矛盾别偏听偏信,先分别沟通。跟老人说:“妈,您要是觉得保姆哪里不舒服,慢慢说,别憋在心里。”再跟保姆说:“阿姨,我妈年纪大,有些习惯您多担待,您有难处也跟我说。”然后一起商量办法:老人嫌打扫慢,就说“阿姨,您每天先把厨房、卧室收拾好,其他的慢慢弄”;保姆觉得老人事多,就跟老人说“阿姨也不容易,有事儿咱好好说”。给双方台阶,互相体谅,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老两口为家务吵架,怎么化解?
父母因为家务事吵架,本来也不是什么大的矛盾。作为子女可以说,你们别纠结“平等”, 要强调互相心疼。跟他俩说:“你们俩都忙活动,谁不累啊?咱列个简单的表,比如你周一三五买菜,她二四六做饭,周末一起收拾。”再举例子:“比如你今天合唱团排练累了,就让她简单煮个面;明天她跳广场舞回来晚,你就从楼下馆子买俩菜。”还可以说:“家务不是任务,互相搭把手,谁累了就歇会儿,比算得清清楚楚强。”这么一说,一般就不吵了。
【结语】 老人日常下棋插话、家务争执、情感牵挂这些小事,化解起来根本不用复杂道理,关键就是给足体面、多换位思考、把牵挂藏在细节里。这些接地气的小办法不伤情面还能解心结,正好贴合“融情化隙”的征文初衷。老者岁月本该舒心自在,愿这些支招能帮老人少点摩擦、多点顺意,也盼着更多美友分享自家的“解愁心法”,用真诚与巧思给老人们搭起温暖小天地。一起以情化隙,让每段晚年时光都少些烦忧、多些欢颜,让美好在日常里慢慢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