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茶语:一人一茶,挺好·系列十 —— 我写作,没别的目的,既不图赚钱也不图流量,就只是心里喜欢、想写而已
今日入伏。清晨,一人一茶,挺好。杯里茶叶缓缓舒展,热气携清冽香漫上来,抿一口,划着手机,读到朋友朱健发表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影星的陨落》末尾那句“我写文章从不开打赏,不做广告,纯粹是一种情怀”时,像落在心湖的雨,轻轻漾开涟漪。又刷到抖音某博主说:报他的课,用AI写文发头条月入万元。我在头条发表原创已四年也没收益,于是打开电脑,指尖落在键盘上,把这些心绪敲成字。
2021年5月开始在头条发表文章时,连排版都要摸索半天。第一篇写的是《护理员杨小兰》。每天清晨,住在普陀出租房里护理员又开始了平凡而忙碌的工作。带着一份炽热的爱心,带着女儿般的热情和真挚,穿梭于真如社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发布后攥着手机没敢放下,屏幕暗了又点亮,刷新三次,跳出三个小红心。指尖悬在屏幕上,连呼吸都轻了,那三个赞像小灯,把刚学排版的生涩都照软了。
早期写过上海四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程东群《以我之手,抚平你的痛》;上海浩闵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浩《我的纺织科技工作四十四载》;马桥综合党委书记徐小燕《女书记的风采》;上海岳阳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黄海茵《从医三十七年,一呼一吸总关情》。这些从来没成过所谓“爆款”,最多的文章阅读量几千人。后来,一篇《我的连长成为了将军》文章,见到阅读量达到3.7万人,开心了好半天。
有次写朋友在崇明腌菜。他是从上海市区搬到崇明落户的新“崇明人”,腌菜全凭兴致。文章里提了句“坛子要晒足七日太阳”,有位读者特意留言,说这让她想起故去的外婆。她托我打听具体工艺,我如实告诉她:“哪有什么工艺,都是朋友摸索的。”没过多久收到回复:“谢谢,实在是太想念外婆了。”那一刻突然明白,文字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数据,而是能在陌生人心里,悄悄种出一片盛满回忆的田野。
这几年家人埋怨我:以前饭是你烧的,现在不碰锅了;该做的事也常常撂下,整天写这些不赚钱的文字——图什么呢?其实,听了这些话开始也动过心思,有广告商找过来说可以植入产品,有 MCN 机构建议我做付费专栏。但看着后台那些“老师您写的古镇老街我去过”“这篇散文让我想起大学时光”的留言,终究没舍得。就像小时候攒糖纸,不是为了换钱,只是喜欢阳光透过糖纸时,那些细碎又温暖的光斑。
曾经,有家活动单位领导见我从活动现场回家没多久,文章就发在了媒体上,带着点好奇又疑惑的语气问:“算算时间,你也刚回家不久,怎么这么快就写好了,有什么特别的法子?”我笑着回复说:“哪有什么法子呀。其实活动前就查了资料,写了初稿,把可能用到的背景、很多常规性的细节都先记下,等参加完活动,再照着现场的氛围改改,算是笨鸟先飞罢了。”领导很快回了个笑脸,说“原来是这样。”
抖音上所谓的“月入万元”的课程,本质上,博主不过是把文字切成能换钱的零件,当成赚钱的工具。可对真正爱好写作的人来说,文字是渡船,载着我们对巷尾老槐树的好奇、对陌生人递来的伞的温柔,慢慢驶向人心的彼岸;是镜子,照见晨露在草叶滚动的亮、旧信纸上洇开的字迹,那些被日常忽略的细微感动;是老友,在深夜台灯下,听我们讲没说出口的牵挂。这些价值,从来不能用银行卡余额衡量。
想想,加入“今日头条”已四年多了,先后写了700多篇原创文章,没开通过打赏,拒绝了所有商业合作,连头像都是本人真实照片。后台曾经有读者问会不会一直写下去,我说只要还有人愿意看,就继续写。我的格言——通过写作,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及身边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就像巷子里的修鞋摊,不指望做成连锁店,能为需要的人补好磨破的鞋底,看着他们重新穿上鞋走路,就是最大的满足。
原来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一场逐利的赛跑,而是一场孤独的散步。我们慢慢走,细细看 —— 把路过的风景、遇见的人、心头的感悟、递来热茶的笑脸、心头一闪而过的细碎感悟,都酿成文字的酒。至于抖音那些宣称能快速致富的捷径,就留给急着赶路的人吧。毕竟,檐角的月光、巷尾的叫卖,有些风景只有慢慢来才能撞见。谢谢你愿意读这些不赚钱的文字,谢谢你们陪我走过这趟用笔墨丈量世界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