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寻、挖掘并展现老年日常中那些微小却真切的幸福瞬间,引人无限遐思
前言:清晨,泡上一杯龙井,一人一茶,挺好。茶汤入盏,雾气里独自品那份清醇。在执杯浅啜时,刷着手机,见部队老领导发来的一段原创视频,标题是《老年生活》。点开细看,那些平和从容的画面撞进心里,竟引出许多关于岁月与人生的遐思—— 原来中老年人日子可以这样,在烟火与诗意里慢慢铺陈。于是,打开电脑,敲下首行字,茶烟恰好漫过鼻尖。​
看书。笔者所在的公益服务中心刘老师烟酒不沾。七十多岁了,基层工会的活儿干得比谁都上心,闲暇时总见他捧着泛黄的书,手指在字里行间摩挲。前阵子他推荐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让工会读书会成员阅读。他讲作者季羡林时眼里发亮,说“书里藏着过日子的劲儿”,这话比任何养生箴言都实在。如今,他的办公桌上堆着几本待荐书籍。
养花。我家窗台摆着一些盆花,花架是我网上买的,已经锈了。家人不算懂花,却爱养花,每天都登上窗台,水壶在手里晃出细碎的水珠。前两年养的绣球本没抱希望,春天抽芽时她天天蹲在盆边数叶片。一天清晨,淡紫色的花球突然炸开,我举着手机追着花拍,镜头里的皱纹都浸在笑意里。那簇花至今还开着,她还常对着花盆念叨:“明年换个大点的盆。”
散步。我家小区健身广场,成了我每日打卡地。下午五点,树影被拉得老长,先沿马路走一圈,再到广场。那专门用来拉伸的器械不知叫什么,我每天在这儿拉伸两百下:手臂拉伸时看云飘过楼顶,头颈低下时数拉伸次数。半年下来,抬手够书架顶层的书不再费劲,走路脚步轻快,有时轻快得像踩在棉花上,身体的舒展与轻盈,都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餐饮。我不爱外卖,一日三餐家人张罗。切菜时刀刃碰着案板的笃笃声,炒鸡蛋时油星溅起的金黄光,这些声响比任何音乐都让人踏实。每月包一次水饺,薄皮裹着鲜馅,指尖捏出花边,滚水下锅浮起一片白胖。前阵子包了韭菜水饺,送一碗给对门大姐,换回一碗她的腌笃鲜——春笋脆嫩,咸肉醇香,汤头浓白滚烫。烟火气里裹着的,全是邻里间的人情味儿。
营养。餐边柜上罐里,小米、燕麦排得整整齐齐。家人跟着网上营养师学的搭配,早餐是牛奶、麦片,缀上切好的水果,午餐必定有盘清炒时蔬,油亮翠绿里带着脆嫩;晚餐的汤里从不多放味精,靠食材本身熬出鲜醇。起初觉得麻烦,后来竟吃出了门道:冬瓜排骨汤里撒把枸杞,凉拌木耳加勺醋,肠胃舒坦了,夜里睡得好。原来的吃饭,竟然是值得琢磨的事。
娱乐。我家楼下的河边小花园,总聚着些老年人。张师傅爱摆开棋盘对弈,李大哥常吆喝斗地主,我有时路过,总忍不住停下来看一会。午后的风里,棋子落盘的脆响、斗地主的嚷嚷声和笑闹缠在一块,格外让人安心。有次问张师傅为啥来下棋,他捻着棋子笑:“朋友不在多,能凑一块儿说话、下棋,日子就不冷清了。”这话落在午风里,倒比输赢更有滋味。
结语:茶杯里的茶淡了,杯底沉着几片舒展的叶。方才想的武汉摄郎汪振《老年生活》视频,画面含情,暖心提气。包括刘老师推荐书籍的热忱像龙井的鲜爽,家人看花的欢喜似绣球的清甜,还有邻居大姐腌笃鲜的热汤,都是茶汤里翻滚的烟火气。一人一茶,不是避世的孤寂,是把日子过成细水长流的舒展 ——就像这茶,初尝微苦,回甘里尽是人间烟火的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