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3|回复: 0

<军鹰>13、14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2025-4-20 17: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3章 新郑境 施工知春秋  根情系 军鹰写拜文
              五句头:国防施工到新郑,
师范学校结友情,
春秋时期郑国地,
天下首婚嫘祖名,
拜祖大典盛举行。
第1节 师范老师
1966年下半年。如同上半年一样,我们架设连又在新郑县的薛店和辛店两个公社的范围内,进行了国防通信线路架空明线的施工。
一听说到新郑施工,比当时到中牟更感到高兴,因为新郑县城的名气比中牟大多了,到新郑境内施工,我们不但能为国防建设射出一把力,还顺便能学到、看到和听到一些春秋时期的东西。
与上半年在中牟县的刘巧和郑庵一样,施工人员每到一地,先安排好住处,第二天早上在驻地吃完早饭,换好工作服,带上施工的所需材料和工具,分三队人马,乘上三辆大卡车,约半小时到达现场,开始施工。中午在工地现场埋锅做饭,大都是蒸大米,一肉一素两菜一汤,饭菜由炊事员分发,咸汤随便喝,都能吃得饱饱的。下午太阳落山之前收工,乘车返回驻地。
我们住在新郑师范学校,由于“文革”开始,学校课程松松散散的。星期天或休息时间,我喜欢到学校阅览室转悠,一来二去,与图书管理员搭上了话,我称他老师。在与他言谈的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他不但给我讲了新郑的历史与典故等,还给了我一些零星资料。从老师的口中讲出:
新郑是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所在地,郑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首都为今棫林附近。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战国初年,被韩国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
资料上释义国名: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
老师还送给我一本由农村读物出版社社出版的1966年全年版大型杂志《东方红》,我至今仍妥善保管。里面的《儿童乐园》栏目内容,譬如:《做个红色小宣传员》《坐直幕墙连瞄准》,山东快书《巧帮军属张大妈》儿童歌谣《枣红马》《解放军叔叔到我家》《从小爱劳动》《金粪筐》等,在我以后到郑州结婚有小孩的年月,常常以经典内容教育子女们健康成长。
老师给我们讲欧阳修墓和后周太祖嵩陵(郭威墓),都有一定教育和启迪意义,前者就在我连施工的新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墓域北倚岗阜,南临沟溪。陵园西依岗阜,东临谷溪,陵园旧时碑碣林立,古柏荫郁,风景秀丽,有“欧坟烟雨”之誉,为新郑八景之一。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
后周太祖嵩陵(郭威墓),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的陵墓——嵩陵(后周皇陵之一)。后周太祖,名郭威(904—954),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将领,最后又当上了皇帝,是一位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也与我连的距离不远。大概当时正值秋冬的傍晚,有位诗人看到处在麦田中的一丘土冢,上面布满荆棘野草,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冷落而苍凉。谒嵩陵后曾题诗曰:“荆棘丛生旧衣甲,夕阳残照衮龙袍。朔意正浓天肃静,铁骑纵横成麦苗。”
老师以郭威的例子还给我们们讲述了奢侈和勤俭的哲理。他说: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恢复,便嘱咐养子郭荣(日后的周世宗柴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诫郭荣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关中十八唐帝陵)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还完好无损。你到了每年的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间县)、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着,他大封群臣,命郭荣继位说:“我看当世的文才,莫过于范质、王溥,如今他俩并列为宰相,你有了好辅弼,我死也瞑目了。”当晚(壬辰日),郭威驾崩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后的庙号为太祖。真是“古墓启迪”呀!
第2节 嫘祖大婚   
老师讲的农历六月初六是黄帝和嫘祖结婚的日子,天下第一大婚,龙凤呈祥结连理故事,是我第一次知道,也是我最感兴趣与最觉神秘的。唐代著名韬略家赵蕤(《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也就是说,嫘祖除了创造了养蚕织绸制衣技术,而且还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创立婚姻制度和礼仪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相传5000年前的农历六月初六是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成婚的日子。“千里姻缘一线牵”、“洞房花烛夜”、“龙凤呈祥”等家喻户晓的传说都是关于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的,都是从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人文女祖圣地、嫘祖故里盐亭开始的。
时间飞跃到2012年7月,为缅怀嫘祖和妈祖功德,第十二届嫘祖文化节恭拜嫘祖仪式在河南新郑始祖山顶嫘祖宫前举行。当日,位于始祖山山顶的嫘祖宫显得庄严而肃穆。随着九声礼炮,恭拜嫘祖仪式正式开始,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华及新郑其他相关领导参加恭拜仪式,分别向嫘祖敬献花篮,净手上香,恭读拜文,吟唱颂歌,无限虔诚地缅怀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的洪恩浩德。为深切缅怀嫘祖的洪恩浩德,进一步宣传、保护和丰富嫘祖文化,新郑自2001年开始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嫘祖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嫘祖文化节的举办,将会让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华侨了解嫘祖、走进嫘祖、敬仰嫘祖,并参与到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嫘祖中来。据专家考证,嫘祖为西陵氏部落之女,在具茨山上,于万物茂盛的六月初六嫁于有熊国国君轩辕黄帝为正妃。由于她发明了养蚕,所以称为“嫘祖始蚕”。因中华民族姓氏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姓氏出自嫘祖后代,嫘祖也被称为中华民族之母。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新时代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对此,习近平主席多次作了重要讲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为此,我们倡导全球炎黄子孙一起过“中华婚庆节”——农历六月初六,纪念天下第一大婚——轩辕黄帝和嫘祖妈妈龙凤呈祥喜结连理。同时,通过对“千里姻缘一线牵、洞房花烛夜、龙凤呈祥”的讲解,以及传统婚庆仪式的展示和体验,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学习、了解中华父母黄帝嫘祖文化,引导大家寻根祭祖、认祖归宗、孝亲敬老,爱美和善,&#160;讲好家庭故事、家族故事、家乡故事和家国故事。从而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3节 轩辕黄帝
看到老师借给的资料,我知道了黄帝故里、始祖山、裴李岗遗址、郑国车马坑等。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改革开放后,被评为国家AA-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爱鼎、寿鼎、财鼎、仁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
始祖山古称具茨始祖山,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辛店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始祖山主峰风后岭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远远望去,好似一尊轩辕黄帝像,伟岸挺拔,眉眼毕现,蔚蔚壮观,令人肃然起敬。风后岭南坡和东坡为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奇峰怪石林立,构成高峻雄伟的山岳风景。同时,山坡上丛林密布,果园飘香,山半腰的青岗庙水库,水平如镜,清澈见底,西坡的黑龙潭、玉女池,溪水潺潺,波光潋影,妩媚动人,形成山、水、泉、林融为一体的秀丽景色。再后来的年代,全市累计有20余万人次上山植树,新植常青树种20万株,始祖山森林植物达到48科252属200多种,林地面积达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了垂直分布的阔叶混交林带,生物生态林带、灌木植物林带等三个群落。站在山脚下的驼窑村,仰观始祖山东坡,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怪石林立,险峰突兀。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以后的2001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
郑国车马坑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角即市区文化路南端,总规划面积270亩,内有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这片地一旦开挖,地下的墓地之间密集度连将一头牛的地方都没有。已经完成,占地面积为54亩,主要内容为“已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展示厅、三号坑车马坑展示厅、郑公中字型大墓、郑国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马坑地上展示区、眺望台、休闲广场、廊架及反映东周时期文化特色的景墙。其中,1号车马坑于2001年4月发掘,内葬多种豪华实用车辆20辆和许多马骨;郑公墓和郑大夫墓仍在发掘之中。
施工结束,在我连即将离开新郑师范学校时,老师最后给我透露新郑博物馆的远景。它位于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300米处,当时的规模还不大,但以后扩建到占地8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199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主楼坐北向南,为两层歇山式仿古建筑,长43.2米,宽16米,高16米。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上层两坡,下部四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彻,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主楼二层为“溱洧之光”新郑历史文物展。主要展品有:全国最长的50万年前的纳玛象牙化石,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双耳园底红陶壶,单孔玉铲,商代的素面铜爵,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及铜镜,春秋时期的24件编钟、九鼎九鬲礼器以及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8000年的文化发展史。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时空来到了21世纪——河南郑州举办的庚寅年“根在中原情在中原情系中原——我看中原”全球华人网上作品大赛。

第4节 根情系祖
写在拜祖大典之际——根在中原、情系中原—我看中原大赛
礼拜人文始祖黄帝吧,守望中华家园的后代子孙!这笔永恒的资产——在中国中原绿茵植根;
永远继承下去吧,全世界所有的华人!这块神圣的地方——炎黄文化丰富而厚深。
藤缠树呵,青藤生长会靠吸收树的养分!树连根呵,树木靠根才会长得高耸入云;
同根、同祖、同源华夏人——永远认知根在中原!情系中原,对中原故里的感情至爱至深。
根深叶茂呵,棵棵大树能够长成森林!叶落归根哟,落叶沤变会成为树木的滋养品;
追根求源,认祖归宗,祭拜大典——海内外华人拳拳赤子心!。
这块根地哟,在古都新郑——中原的腹心!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裴李岗文化的先民繁衍生存;
这块根地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的源头,黄帝打败蚩尤后就在此建国问津。
这块根地哟,三月三日这一天!黄帝在这里被拥戴为第一个天子圣君;
这块根地哟,建立过有熊帝国、国都有熊——在历史的西泰山,当今的新郑西北门。
这块根地哟,融合了各部落图腾,组成龙的国旗!从此黄帝划疆封号,巨龙开始长吟;
这块根地哟,是国家建立的肇始地!从此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王朝,开始把历史牵引。
这块根地哟,中国国家一整套法律、法规在这里制定!各路诸侯通过、签约、一致都遵;
这块根地哟,两千七百多年前,春秋战国郑韩两国故城依然耸立!极其珍贵的地下文物——都在此遗存!
这块根地哟,为纪念黄帝功德,传承炎黄文化!每年三月三——聚集了龙的传人。
这块根地哟,那沸腾的山谷啊,像龙的耳朵一样听候声音;从此拜祖活动,形成民俗一直延续至今。
这块根地哟,从此就天更蓝、林更绿、红日更艳轮!那清澈的坑、井、湖水啊,像龙的眼睛一样望尽黄昏;
这块根地哟,闭眼一梦总愿大梦沉沉——梦境里常常再现历史战斗的烟云;
这块根地哟,好像就是自己的父亲——无限感情比亲生的父亲还要亲;
这块根地哟,自己每年都去祭拜——无比虔诚的心情,比信仰任何什么主义都真。
永远记住阴历三月三这一天,每年的阳春时分,灿烂的日光照射着大地,和风拂煦吹开人们的心门;
永远记住前来祭拜的海外华人;刚入住宾馆,心头就立马回荡起虔诚祭拜的场景。
那一年,随海归老叔同祭拜,一路上,话虽不多语意重啊,字字扣我心:
“异国他乡,提起‘三同’,都禁不住眼眶湿润,亲切的异口同声啊,咱是一家人!”
啊!“一家人”这话听这有多真!这话听来有多亲!怎能不忆同一根!啊!“一家人”呵,说一句:满天风雪会化尽,十冬腊月胜阳春!再一句:同根兄弟心相通,头次见面如故人——面对老叔如此吟!
香火点着了,它用红色的光点昭告世人:从现在起,我又开始新一轮怀念始祖之心;
黄纸燃烧了,是一份向先族写的保证书,从现在起,我将勇敢踏上新征尘!
谁去治疗华夏的雀斑呀,谁去抚平民族的裂痕!——那就是我们,用我们的智慧与耐心;
谁去清理腮边的胡须呀,谁去涤荡眼中的红云!那还是我们,用我们的热忱冲开困阵。
弹奏团结的曲,聚集五大州华人——融为一心!放一股暖流疏通道路,用温存的手引线穿针;
唱起和谐的歌,以注满心血的声音——呼唤阳春!送益让利,用中原绿茵人的纯朴——当好“好客人”。
哦,中原,曾是所谓不受欢迎的中原人,如今全国各地的人群,莫不喜欢来咱地域扎根;
“我骄傲,我是中原人!” 用春风,用温暖,用自信,用实际行动——使我们中原中原、绿茵人翻了个身!
哦,中原,曾受水、旱、蝗、汤四害侵袭哟,又蒙战乱阴云!新中国的车轮,没能很块碾碎原有的贫困;
改革开放的大潮,开辟了新思维新路径——使我们在新浪涛中站稳了脚跟。
哦,中原,旭日东升哟,像发出万条金!金光四射着大中原——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工业农业哟,如两条腿走路,同步发展向前进,指标攀升,跃居全国先进省份。
哦,郑州,古色古香,也透出新意,焕发着绿色青春!绿衣披霞光,妖娆显丰满,雄伟露秀俊;
登上中原大厦顶层,四处眺望,到处树木花草,市区像罩着金色纱幕的绿色海洋——不再扬沙尘。
哦,郑州,曾是一个小县城,后成为省会,也就30多万人——
如今是集工、商、贸等为一体的大都市;商住楼林立,老牌商场与新兴商业中心融合,形成商业集散地,使绿茵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哦,郑州,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银燕翱翔长空,位居中原腹心——
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形成了绿茵的特殊地位—,如今市区已达到800多万人。
哦,“少林”,“少林”。一部《少林寺》电影,使少林古刹被全球吸引;
少林武术节不断举行,带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笑迎天下客,满意在郑州”。一派活力焕发,向荣欣欣。
哦,郑州,缤纷的彩云象花朵,五彩的鲜花似彩云。勤劳勇敢的绿茵人,手扣手,肩并肩——
让古都赋传统,新姿映春辉,未来更漂亮、更壮丽、更具绿色、更富诗意,更吸引人!
怎样估价皇帝故里古都新郑这笔财产呢?让人感到困难万分,祭奠下去——上难以算准、下无法确认;
怎样测算商城绿茵这笔无形资产呢?又让人实在力不从心!传承下去——千秋万代有多少人来把根寻?     
这笔永恒的资产啊,是中华文化的指针!裴李岗文化、皇帝文化、商都文化和郑韩文化呀,都象是一段清醒的引路人;
这块神奇的根地啊,是文明出现的起因!和平、和睦、和谐呀,都象是一颗明亮的心。
请看:传统和开拓、幸福和青春——在这里的历史图案中,永远是一样富丽的花纹!
请听:欢乐和劳动、收获和耕耘——在这里的生活乐谱中,永远是一样美妙的强音!
请看:寒流和春雨、雪地和花荫——在这里的历史画卷中,永远是一样地醒目五句头:日食一枣生不老,
中华红枣肉质好。
新郑大枣曾扬名,
如今稍逊于灵宝,
获奖作品唱美枣。
第1节 新郑大枣  
我们架设连国防施工的战。士,30多个人来自天南海北。河南各地的,湖北湖南四川的等,干部和超期服役的每年都有一次探亲假,回家的时候免不了要带一些东西,特别是那些比较稀罕的。在向图书管理员借书还书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吐露了这些信息,管理员就把新郑的土特产介绍给我们,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有的战士就在就近的薛店和辛店两个公社的供销社购买些比较便宜的。新郑的土特产比较多,例如:
历史悠久的新郑大枣,由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枣核化石做出有力的证明:新郑枣栽培史已有8000多年,春秋时曾有“桃枣荫于街”一说。新郑堪称华枣的发源地。新郑大枣品质优良;驰名中外,。后来中日关系正常化。国家人员出访日本时,曾将新郑鸡心枣馈赠日本天皇。此后,在新疆举办的全国枣类评比中,新郑枣品质名列千枣类第一名。全市年产鲜枣1500万公斤(历史最高年产达2100万公斤),产值6000余万元,占八个枣区乡镇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重点产区孟庄镇则达60%以上。大枣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枣加工企业众多。1994年,原国家林业部,财政部将新郑定为“全国大枣基地县(市)”,1998年,成功策划举办了“98 首届枣乡风情游”,开发了“古枣园”、“玉皇观枣台”等著名景点,制订了新郑大枣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全国最大的枣产品集产地“中华红枣商贸城”和集一流的红枣新技术示范围园区“红枣大观园”也正在建设中,所有这些都将有力推动。
新郑红枣,又名鸡心大枣、鸡心枣,是河南省郑州市新郑的特产,素有 “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的盛赞。红枣味甜、性温,是补血健脾美容的滋补佳果,而新郑大枣以其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倍受人们青睐,成为枣类中的佼佼者。新郑是大枣的故乡,新郑红枣产业健康、快速、乡,大枣是新郑的象征。新郑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1978年,在发掘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发现了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说明当时在新郑一带,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大枣。相传春秋名相子产执政时,郑国都城内外街道两旁已是枣树成行。鸡心枣’的代表型为鸡心状,果皮薄,果肉厚,致密,质细,味极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1%以上,可食率91.8%,是优良的制干品种,制干率较灰枣高,干枣可食率约为90.3%,核小,肉质较紧实,有弹性,耐压挤,耐贮藏,品质极上。  
现今的新郑大枣主要分布在新郑市孟庄镇一带,为原生态枣树种植区。 新郑大枣以其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备受人们青睐,它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内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和磷、钙、铁及维生素B、C、P等物质,是天然的维生素果实,营养价值极高。一次,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时,曾专门将鸡心枣馈赠日本天皇。大枣药用价值很高。枣树的叶、花、果、皮、根、刺皆可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持续的发展。
新郑小枣,也是新郑枣区的主栽品种之一,约占新郑枣区总产量的30%,是我国红枣出口拳头产品,主要固定销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经济效益较高。果实较小,平均单果重5.6g,大小整齐。果实于9月中旬成熟。树势较旺、丰产、稳产,抗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抗干热风、抗病虫能力强,特别是抗枣缩果病。成熟季节遇雨不裂果。因与酸枣亲缘关系较。
新郑的枣类——质量优品种多,还有郑大枣、新郑灰枣和枣花蜜呢!
新郑的美食多多,莲藕,龙湖镇大樱桃,丁家粉蒸肉,清蓬鱼,洛馍卷菜,扣碗等都享誉中外。
那是20世纪的1966年国防通信架空明线施工中认识了“新郑大枣”。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时空来到了21世纪——河南郑州举办的庚寅年“根在中原情在中原情系中原——我看中原”全球华人网上作品大赛。在准备参赛时,  我走访了新郑国家休闲农业园区“好想你红枣小镇”,它是郑州市农业科普研学实践基地,是集产业文化、教育教学、金融商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标杆性特色小镇。红枣小镇利用新郑8000年历史的大肚子古枣树这一独特的景观,不断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先后投资兴建了月季花园、小动物园、小型儿童游乐场、烧烤广场、葫芦长廊、垂钓园、太空瓜园、葡萄采摘园、红枣博物馆、皇帝贡枣园、共享菜园、养生大地锅、枣林生态餐厅、鲜食枣大棚基地、银耳大棚基地、菌博苑、数字农业项目区等旅游景点200多个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先后被认定为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河南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教育基地、婚纱摄影基地。
接着,我又来到了新郑大枣主要分布地孟庄镇一带,并与庄子里的枣农一起进行打枣。枣儿熟了,枣红了,我们喜欢红枣的人来这感受到了田园风光,挂满枝头而又红红的原生态枣园进行采摘享受,真是感到无比的兴奋。枣园有花生,农家乐,散养柴鸡,无公害蔬菜等一系类农副产品供大家选择食用哦,还可亲自与枣农们一起感受一下打枣的乐趣……坐在风光优美而又清净的万亩枣园吃着烧烤,该是多么美好而幸福一件有趣的事啊!
有句养生谚语:“日食一枣,长生不老”。至此以后,我坚持每天都吃两个新郑大枣呢,一直到老年,从未间断过。
通过走访与实地考察,当年我写了一篇散文获得了大赛奖励,,并被颁发了奖金和证书。
    第2节 获奖作品
《轩辕故里枣飘香》
我循着轩辕雕像走过了两行高大的枣树林,来到了新郑枣的故乡——孟庄镇。
远房侄儿就住在镇最边缘枣林旁,二层单面小楼坐北面南,正对着自家的枣林。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明亮的阳光下,枣树、庄稼、房舍、花草——是那样的鲜明,就像过一个隆重的节日一样在欢迎我的到来。一排排枣树低矮不高,唯独对着正门的一棵鹤立鸡群,比其它枣树高出一半,像把巨伞撑开,透过树隙叶缝,地面上洒着点点金亮的光斑。枣树上挂满成熟了的大枣,似香链珍珠在阳光下闪烁,不时地炫耀着我的眼睛。微风吹过,枣香飘来,甜香浸透了我的心扉,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让我赞不绝口,于是就对侄儿说:“今年定是个丰收年,恁就发啦!”我才坐下,侄媳妇一手端着一小盆清水,一手端着一盘大小匀称、香气袭人、熟透了的大红枣,搁在我跟前,连声招呼我快吃。
我拿起最上面的一个,正要张口,侄媳妇忙说:“大伯!这虽是一大早摘下的露水枣,最新鲜不过,也过了水。但你们大城市的文化人,喜欢干净,我还是准备了这盆洁净水,你就一个一个再洗涮洗涮,甩甩水吃吧!”听侄媳妇这么一说,我拿着红枣,竞不知说什么才好。心想:“我原来与侄儿和侄媳妇还拉着一段距离呢!”为了贴近,消除隔阂,拿枣要去洗涮的手连忙缩回来,张口就啃,一边嚼一边解释,咀嚼音与说话声混杂,虽不大利索,但听得清楚。先借用两句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不改鬓发衰啊”开头,接着道“我高中毕业刚18岁,就离家外出闯荡几十年,现在操的仍是家乡音,说的依然老家话,没改多少生活习惯,哪有那么多洁癖……”说着,一个又一个往嘴里塞,一连吃了五六个。侄儿说:“大伯的牙口还真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满口好牙。”“是呀,你大奶奶九十多岁去世,临终没掉一颗牙,我的牙口是老母亲的遗传啊!”说到这里,我嘴唇转动转动,舌头在上牙槽来回舔了一舔,吐出了一小片枣皮继续道:“……她老人家常叨唠,城里人天天漱口刷牙,不老就坏牙拔牙镶牙,我一辈子没刷过牙,硬是没掉一颗牙,这是常吃大红枣的好哇,更是托黄帝老祖的福气哇!”“是呀,是呀,那大伯就多吃几个。”侄媳妇说着,就要端起枣盘递过来,我急忙摆手制止:“好了,吃够啦!”侄儿又接下话茬说:“大伯刚才吃得快了,狼吞虎咽是吃不出味来,只有细嚼烂咽,才吃得出咱轩辕故里、新郑孟庄大枣故乡——枣的真味儿呢!”我调侃地回应:“狼吞虎咽是联系咱两辈的感情呀,下一次再回来,侄媳妇只给甜香大红枣吃就行,千万不要再端来一盆水了。”两辈仨人哈哈大笑。
有声有色、香香甜甜饱餐了一顿家乡大红枣,侄儿又带我到枣林里转悠。大枣丰收了,孟庄镇周围的村落枣农们热闹得如同过节。不少骑车挂斗、挑筐背篼的外乡人,乐悠悠在一家家枣林里出出进进,几乎每一家的枣树下,都坐着站着三三两两的人,边摘边吃,边嚼边说,大声笑着逗乐。孟庄镇周围的乡亲们都热情好客,只要是碰上来参观,来旅游的团队或个人,都会划出一两棵结的稠密,又甜又大的好枣树请大伙吃个够。谁要是想买,花去比市场上便宜得多的钱,便能满载而归。
我们在绿踪翠影,水花飞溅的枣林潭边,碰到了几个靓丽的枣乡姑娘,她们像是刚刚梳理打扮完毕,一个个光彩照人,窈窕的腰肢,洁净的衣着,黑黝黝的发髻上别着似枣叶、如枣花样式的饰品,脖颈上带着枣核般串起的彩色珍珠项链,乌溜溜的大眼睛直扑闪,极其秀美可爱。看到我,都笑吟吟地打量着。冷不防都从随身带的镶着枣树图案的小细麦莛编制的提篮里,掏出一个个光洁红透、甜香扑鼻的大枣直往我手里、明显的衣兜里塞。这是她们招待朋友的最好礼物呢,侄儿笑嘻嘻地告诉我,她们的大枣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要留给她们意中的小伙子吃呢。侄儿大声对姑娘说:“晚上躲到枣树下面吃吧,甜甜的,不要把牙甜掉呀!”侄儿自己先呵呵笑了,姑娘们则羞得像受惊的花蝴蝶,转眼竟藏到枣树林深处去了。
兴致勃勃的侄儿,满面笑容指着枣果累累的枣林对我说:“这些枣树真奇怪,也看人的眼色生长,更随人气的兴旺也茂盛起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咱新郑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开始,这项活动先后升格到绿茵市、再升级为中原省主办后,声势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黄帝拜祖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一大盛事。借此东风,咱这儿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啦,它们也像悄悄憋足了劲似的,枣花一年比一年开的茂盛,枣果一年比一年结得多,一年比一年结得大。
“八月十五到,遍地红玛瑙”。每年七、八月是大枣收获的季节。恰逢其时,我来到枣乡,来到侄儿的枣林,踏着软绵绵的沙土地,看到那绿遍原野的枣林,面对满树清脆欲滴的颗颗鲜枣,心灵在不知不觉中陶醉至极,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怀抱,融入在翠绿的枣树海洋中。在这里,在邻近村落,我见到有帮枣乡人打大枣,拔花生的场面;有吃完枣农饭、喝足乡土茶,继续悠闲自在,三三两两搭伴,一男一女挽手,穿越枣林的嘻嘻耍闹的情节;有臂抱枣树,肩靠枝干,腿跨弯处,脚蹬根部,手扶枣叶,欲摘红枣姿势的各式各样留影;有余兴未尽,隔夜不归,留住枣农家,同乐共欢的亲密景况;吆西(日),哈喽(英),呵啦苏(俄),好得很,好极了!听到这些海内外华人及不同国籍游客祝福道好的声音。啊!一派丰收的喜悦,一副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一个轻松愉快的绿色假日梦景,我在尽情地体验着、享受着。
不远处的小沟边,有一大片用玉米杆围起的场地。侄儿硬要我去细看,还神秘地说:“你猜猜这里要建什么?告诉你,我自己要建实验基地哩。要知道咱新郑地处中原大地,气候四季分明,沙性土壤,不但非常适宜枣树生长,还可以种花生、芝麻呢。再过几年,咱这里会更香更甜喽!哎,趁着天气好,时间还早,路途也不远,走,走,咱们到新郑黄帝古枣园去看看,取取经,你帮侄子参考参考,规划规划咱自己的基地远景。”他拽着我跑起来,直奔到园前的说明招牌前。古色古香,映入眼眸的是——园区位于新郑市孟庄镇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积约680多亩,相传为轩辕黄帝带领群臣栽植枣树的地方。至今仍有树龄在500年以上枣树有568棵,均为明朝初年栽培。其中一株胸围3.1米,树龄600多年,且枝叶茂盛,硕果累累,被国家林业部专家测定为目前全国最古老的枣树,被誉“枣树王”,这样的古树园在国内实属罕见。被列入保护的还有“枣树二王”、“八仙树”、“将军树”、“合欢树”、“公主伞”、“二仙亭”、“黄帝观枣台”……等等景点置入脑海,第一印象就是甚佳,第一感觉古朴典雅。
几十年没回故乡来,难得侄子巧安排;大枣甜,黄帝拜,翻天覆地变化快。侄儿领到那,我就看到那,一切都感到新颖好奇,美不胜收。侄儿是旧地重游,但又像是初来乍到,旧景新感,神气着呢,头高高扬起,颇有些得意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要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建一个微缩了的根文化与枣文化基地。黄帝故里 中华枣乡,咱这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有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5000年前在这里出生、创业、建都,铸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传说,黄帝带领大臣、卫士在征战中,发现了枣林,吃到了味道鲜美的大枣,很是过隐,称为仙果,拉开了枣文化序幕。 “枣乡美景关不住,引得玉皇下凡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春秋时郑国都城内外街道两旁已是枣树成行。汉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红枣的药用价值,民间发现的汉代铜镜上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的诗句。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对新郑大枣的管理方法有详细的记载。明代枣树种植已形成相当规模,就留下了“霜天有枣收几斛,剥食可当江南粳”的赞誉诗句。咱这是大枣的故乡,大枣是咱这的象征。“新郑红枣甜似蜜”。它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备受人们喜爱。新郑鸡心枣和灰枣更是驰名中外, 枣花蜜美誉不凡,获奖项目颇多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微缩基地的素材与标本。
说道这里,侄儿话锋一转,忽然提到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老人家说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咱这大枣,好就是很好,但不能绝对化了。好,也很容易被追赶上。曾有说法新郑红枣被内黄红枣打败了!“ 荥阳柿子孟津梨,新郑红枣甜似蜜。”好赞美的诗句。但古语道:“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由于一些枣农总是使用高毒和违禁农药,咱这里枣的品质一度在下降。有人对咱这里枣的辉煌背后满怀忧虑。专家表示,如今中国的枣产业已经明显呈现出了五分天下的格局:中原的新郑市、内黄县、河北的临城县、山西的临县和新疆。这其中新郑枣产业发展得最好、最完善,但有大不如昔之嫌。新疆枣很厉害。所以,我设想在自己未来的根、枣文化基地明显处竖起一个警示牌,提醒咱这里的人们要时刻注意市场的走向和变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多国交战”的格局下,继续开拓创新,突兀崛起,使咱新郑枣业仍将“独领风骚”。
侄儿滔滔不绝,溜溜下水,引经据典,讲得活灵活现,想不到这小子还有如此的水平。年轻人哪,雄心勃勃,抱负远大。此刻,他的理想好像已经实现了似的,竟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带领着我,跑着,看着,旋转着,指点着,盘算着,对憧憬似乎已经把握,胸有成竹……
我的心,也在一片醇厚如酒,芳洌甘甜的大枣香中,深深地,深深沉醉了!蓦地,涌起一股激情,好似一个漫不经心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母亲是这样的美,一种古朴庄严的美。根在中原,根地枣林茂,枣树枣香甜,是这样的富有魅力;情系中原,中原有着宽广博大的胸怀,置身于根文化的土地,面对着枣文化的现实。耳闻目睹年轻人的言谈与朝气。我不由得深深被感动了,从心底里迸发出一句赞叹:中原啊!您——真——美!轩辕故里的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着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新郑枣文化的明天光辉灿烂,给中原的根文化锦上添花,使中原经济区更加色彩斑斓,香溢四海。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无限美好的未来,我仿佛听到了他的脚步声!
在架空明线施工中,我们架设兵不但国防通信线路做出了贡献,还在工余休息时间游览了郑州中牟新郑三地的美丽山川和名胜古迹,更进一步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用时髦的话说,又享受了三地的美食文化,在回家探亲的路上,旅行包里装满了三地的土特产。我第一次吃到了郑州凤凰他大米,长长的米粒,蒸熟了能够竖立起来,美香之味余留无穷!
更高兴的事——是坐着解放牌大卡车,拉送通信器材,进入了河南省军区大院。不过这在到郑州市电锯局上班后,在通信单位划归军队领导的那几年内,出入军区大院办事的次数就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13 00:49 , Processed in 0.0553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