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家书抵万金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道出了从军之人与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通过书信寄托相互之间的思念与问候。运用书信表达对亲人的关心与厚爱。 我们新兵到部队安顿下来后,首先想到的是亲人们离别时反复嘱咐的一句话:“到了部队一定要给家里写封信。”到了部队后的第一封书信,既是不负亲人的嘱托,又是向家人和亲属报个平安,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放心。 早餐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给家里写信。要写信就少不了钢笔、墨水、信封、信纸之类的文具。我们都是初来乍到,不熟悉部队情况,以为只有到市里才能买到。于是,大家纷纷像班长请假外出。班长告诉我们:“营区有军人服务社,如果你们只是买些文具,就用不着到市里去了,到服务社就可以买到。” 他接着说:“其他的文具根据你们自己的需要买,但是钢笔水就不用买了,我们已经准备了一瓶,足够大家在新兵连使用。” 班长知道我们不知道服务社在哪里,便让副班长带着我们去军人服务社。原来这军人服务社,就在我们昨天晚上进入军营大门的不远处。因为,晚上我们初到营房,大家只顾着跟上队伍往前走,也就没有注意进门的左侧还有服务社正在营业。 副班长带着我们直接来到军人服务社门口,服务社不大。只见里面人头攒动,早已是水泄不通,挤在里面购买物品的全部都是新兵。几个服务员在柜台里面忙于应付,跑前跑后已经是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只好耐着性子等候。 买好文具回到宿舍,我们就开始写信。在宿舍里面写信可没有高的桌子低的板凳。全班只有班长有一张桌子,根本不够用。我就想办法,把褥子卷起来,把信纸放在床上,当时每人配备一个方凳,但是凳子太高,只好把方凳倒下来坐,就这样扒在床上写信。 说起来我读了十年书,可是从来没有写过信。这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刚刚来到部队也没有多少好写的内容,只不过把离开家乡来到部队的经过简单的叙说一遍,让他们了解我已经平安到达部队,一切安好而已。 给家里的信写好后,又给亲戚朋友们写。结果一口气写了5、6封。好在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前后的称谓有所变化。可惜当年没有电脑和复印机,如果有也用不着浪费那么多的时间。 我们同期战友都是从农村入伍的,有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读书,大字不识根本没有办法给家里写信。他们只好找识字的战友代劳。我上午是自己写,下午就是帮助他们了。好在信的内容大同小异,写好后念给他们听听,如果没有异议就算大功告成了。 信写好后,我们不知道往那里送。班长让我们送到连部门口的信箱里。当时的通信员很不错,他到营部取报纸之前就主动到各班来收信。同时还告诉大家:“国家规定:战士寄信不用贴邮票,收发室会给每封信盖个三角章,信就可以寄到目的地了。” 信发出后,新战友们就掰着手指数日子等回信。班长是过来人,深知新兵对家信的期盼,就主动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最早收到回信也需要半个月左右,这时大家迫切的心情有所缓解。但是,越是接近收到回信的日期,战友们越是急于想收到家信。看到通信员送信来,就情不自禁地围了上去。直到通信员把来信上的名字念了一遍,没有收到信的战友才失望地离开。久而久之,个别战友甚至因此而情绪低落。所以在战友中流传一名口头禅:“思想不通家书一封。”就是专指新兵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收到信的战友顿时脸色转阴为晴,兴高采烈地到一边去看信。通过收到亲人的回信不仅知道自己的情况家人已经知晓,而且还收获了家里的情况和亲人的关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友们之间相互熟悉后,家信也慢慢地减少了。从开始的半月一个周期,到一个月一封信。伴随部队生活习惯后,慢慢地写信的周期变得更长了,对书信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减退了。但是,书信在那个年代依然是战友们联系亲人不可或缺的纽带。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