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红色标志宝塔山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 宝塔山高1135.5米,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 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延州妇人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 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 一说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头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名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 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 宝塔山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成立后,又投入大量资金,在山下修仿古式山门、上山踏步道,整修了摘星楼、烽火台、新添置了巨型大钟一座,巨型大鼓一尊;还有休闲观光设施和风味小吃。另外,装饰了大量的泛光和霓虹灯具,到夜间,宝塔、摘星楼、烽火台、上山道满山绿树相映在各色灯影中,恍若仙境,映照得山城延安更加秀美壮丽。 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 此外,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 宝塔山的人文景观也独树一帜。唐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红极一时。近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而闻名于世。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随着延安成为传统教育的基地和旅游圣地,宝塔山也成为中外游客到延安旅游的热线,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朱镕基、李瑞环、胡**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 登上宝塔山延安市区一览无余,延水河穿城而过。跨河而建的延安体育场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延安三山夹两沟的景象历历在目。作为延安标志性建筑的宝塔巍峨矗立在宝塔山上,昭示人们前进的方向,指引延安人民永远向前。 二〇一三年十月三十日
138737"><link href="http://138737/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138737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