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说明了民食的重要。 我记得毛主席在年青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我们家乡流传一种说法:“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锇得慌。”可见粮食对于每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前些时有个网友问我:“你当兵刚刚三年自然灾害结束,是不是为了到部队去吃饱饭才去当兵的呀?”我觉得他的这个问题还真问到点子上了。我斩钉截铁地告诉他:“非也。”因为我们家乡从1962年就已经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了。我当兵的时候一餐两大碗大米饭,家里并不缺少粮食。我当兵走的时候,家里还有足够的口粮。相反到是到了部队后,每餐只能半饱,一直到1965年8月份才真正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我当兵时国家刚刚度过自然灾害,部队也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供应。每人每天是一斤半粮食,按说这些粮食也不算少。但是,当年食油每月每人只有4两,因为大家腹中油水太少,自然粮食就吃的多了。我们在新兵连都是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之训练强度大,每到半上午也就饥饿难耐。班长们也知道新兵腹中空虚,有时候也给大家开点方便的之门。我们团大门口有人经常在那里卖烤红薯,当时是两角钱一个,我们常常在饥饿之时就去买一个充饥。我们在家乡有时把红薯放在灶里烧着吃,也觉得很有味道。但是与商丘的烤红薯就没有相比了。烤红薯是用一个汽油桶,里面用泥巴糊成一个炉子,把红薯放在里面,用慢火慢慢地把红薯烤熟,红薯面上的皮也烤焦了,但是没有糊。老远就能嗅到一股香甜可口的味道。这种诱惑对于饥肠辘辘的新兵来说真是无法抗拒。 部队的星期天吃两餐是我最受不了的事情。早上8点半开饭,到下午3点半才有饭吃,这中间7个小时实在难熬,特别是到了2点左右更是饥饿难耐。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饥饿也得忍着,不到时间是没有饭吃的。于是,大家就动脑筋了。请假上街寻找填饱肚皮的方法。 当年部队正处于二级战备状态,连休息都错开星期天。军人外出按照百分之五的比例,统一由值班排长掌握出入证。每个人外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只能提前不得推后。因为只有外出人员交回了出入证,后面的战友才能外出。我外出每次都选择第二批,或者第三批。出去也没有心思逛商丘,通常直奔商丘站前街的一个小面馆,那里有我喜欢吃的炒面。炒面是半斤粮票和一元钱一碗。商丘面馆的碗确实了得,说过不好听的话就像一个小盆。而且这炒面炒得香脆可口,吃过后不仅是余味无穷,而且还能管一阵子不饿。在新兵连期间,我只要是上街必然要光顾这家小小的面馆。尽管已经是时过境迁,但是那个面馆的布置,那个炒面师傅炒面的动作依然铭记在我的大脑之中。 除了吃不饱饭外,还有大家吃不惯粗粮。当年部队供应除了大米白面外,还有百分之三十的粗粮。粗粮以小米为主,还有玉米面和高粱。这小米是商丘的土产,农民收割以后大部分都要交公粮和卖余粮给国家,他们自己留下很少,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是妇女生孩子坐月子才能享受到小米粥。他们吃的是当年的小米,部队供应是从粮库调出来三年以前的小米,营养和口感都不能与新鲜小米同日而语了。加之我们南方人不习惯吃小米。有时候小米粥还要好一些,小米与大米一起煮的“二米饭”就没有那么好吃。小米吃到嘴里到处跑,大家只好囫囵吞枣了。 新兵害怕吃窝窝头。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像似圆馒头,底下有一个洞。吃到嘴里半天咽不下去。有个新兵为了让家里给他寄钱和粮票,把窝窝头扳下一小块放到信封里面寄回家。俗话说:“饥不择食。”开始一个两个窝窝头吃不下去,时间长了窝窝头也不够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兵们都知道了眼前的状况。再说大家都是从灾害之年过来的,部队虽然吃不饱,但是比起那几年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好多了。尽管每餐都吃不饱,但是一日三餐还是有保障的。看到那些带兵的班长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让我们新兵多吃一点,他们自己少吃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新兵也有所感动。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当时的状况,大家各自都心知肚明。尽管炊事班把米饭分配到各个班,各个班的战友们也没有人争先恐后地争抢了。时间是磨砺人的利器,也是人们成长必需的过程。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六日
138323138323 138323 [/img] σ σ 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