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上山 水是人们生活中时刻都不可缺少的。现在城里生活的人们把水龙头一拧开,自来水便“哗”“哗”地流出来。在北方农村许多地方都有水井,取水是从深井中提起来的。从前,南方和山区的农民用水多是从水塘、“水井”中挑水,或者从天然的山泉中取水。 当年我们学校虽然在纸坊镇,但是这里没有自来水。全镇的人吃水全靠龙头山东侧山下的一口水井。这口井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久旱无雨,都有取之不尽用这不绝甘甜可口的清泉供市民享用。龙头井的水水质非常好,不仅喝着甘甜,而且用来打豆腐也是一绝。当年纸坊的豆腐在方圆数十里也是小有名气的。 我们学校正好在龙头山的北麓,吃水必须使用龙头井的井水。从龙头井到我们学校食堂的距离不过200米,但是必须翻过龙头山。开始学校直接从龙头井中挑水,挑水的师傅从山上踩出了一条翻山小路。从我们入学的那年开始,学校为了方便起见,便在学校后面靠近龙头井的龙头山背上修了一个方形的蓄水池,然后用高架的水槽,直接把山上的水池与食堂的水池连接起来。只要把水倒进龙头山的水池里,水就会自动地流进食堂的水池。这项高明的运水计划,大大地减轻了挑水的劳动强度。 从龙头井向山上水池挑水的任务,开始是由伙房专门雇用的挑水师傅来完成。我们勤工俭学后就由学生来承担了。开始是比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负责,从1958年下半年以后,我们这个年级就开始参与了这个活动,承接了往山上水池挑水的任务。 挑水是每日轮流进行的。而是每天都要按时完成,这样才能确保食堂当天的用水。为了确保学校每天的用水,学校安排每个班负责一天,各个班轮渡值班。负责当班的同学们必须利用早操的时间完成每天需要的用水量。当时规定,每人一次完成规定的数量。自己完成任务后,把水桶交给别人继续挑。 挑水没有挑粗糠那么轻松。因为挑水是用水桶,毕竟一担水有80斤左右,而且是要爬坡的。从龙头井到山背上的水池少说也有20米的高程。而且山坡很陡,山路像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往上,因此要一步一步地把一担水从山下井里挑上山去,也并非易事。挑水上山是前高后低,山路又是拐弯抹角,磕磕碰碰也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一担水挑上去只剩下一半了。 时间安排上有时也有问题。为了保障学校用水,通常早上一起床就要去挑水。特别是冬季,天亮的很晚。起床挑水如果遇到晴天有月亮还要好一点。赶上阴雨天,则伸手不见五指,只有走一步探一步。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下山去。结果是人受伤,水桶也就粉身碎骨了。 每次挑水下来,肩膀都磨红了。尽管我们在家里也干农活,也要挑东西。但是毕竟不是天天如此,偶然一次如此负重,肩膀自然承受不了。像挑水这样的难度如此之大,体力消耗如此集中,肩膀的承受力如此之强,不能不说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学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挑水上山已经不成其问题了。经常是一口气就完成了。后来干脆两个人协商,一次完成两个人的任务,下次再由他人来完成。这样也就减少了挑水的次数,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有一次学校的水槽需要检修了。挑水就不是送上山就完成任务,而是要直接把水挑到食堂水池里。这样势必增加了挑水的时间。为了保证学校的吃水供应,我们充分利用晚上的自习时间,完成学习的任务后,把多余的时间挤出来挑水。好在检修的时间比较短,抡在期末考试之前完成了,挑水也就恢复正常了,对我们的考试没有带来影响。 挑水本来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用小桶挑水,后来长大一些就开始用水桶挑水。学校星期天或者是放假期间也少不了要挑水的。但是,在家里挑水最多也就是挑上两担就解决了,不会像在学校这样集中挑这么多。 现在许多地方都用上了自来水,挑水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再也不会因为挑水而发愁了。但是,挑水对于锻炼人来说有它独特的作用。挑水不仅磨练了肩膀,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人们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磨砺不仅培养坚强的毅力,而且培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138930138930 138930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