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下(代序) 龙头山是纸坊镇的一座小山,因其形状酷似龙头而得名。早年山上除了长着少量的灌木外,并无成型的树木。故远远看去就是光秃秃的荒山。 龙头山与纸坊镇可是紧密相连,山与街呈垂直状。东西走向的龙头山与南北走向的纸坊街类似直角连接。正因为如此,龙头山成为了纸坊镇的主要标志,只要能够看到龙头山就知道纸坊镇的方位了。朝着它的方向走就可以到达纸坊。 龙头山的南侧是一条从郑家店通往五里界的公路。当年的公路是石子铺的路面,尽管少有汽车奔跑,但是路面依然是凸凹不平崎岖难行。 我第一次到龙头山还是孩提时代,那年父亲带着我参加纸坊区召开的公判大会。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次带有示范性的清匪反恶霸活动,在区长的朱笔之下,五名罪大恶极之徒被当场枪毙,为全区清匪反霸运动拉开了帷幕。 一九五七年秋,我考入了武昌县(现江夏区)一中,开始了我的中学生活。当年的县一中就在龙头山北麓,教师和学生的宿舍就建在龙头山的北山坡上,连学校的操场都是从山坡上开辟出来的,用挖出山坡的土填平低洼之处而成。可见学校和龙头山是紧密相连,它们之间也就有了密不可分的不解之缘。 龙头山的东边山脚下有一口井——龙头井。这口井水一直供纸坊镇居民的用水,我们全校师生自然也不例外。开始学校雇请附近农民挑水,后来在靠近龙头井的山腰修了一个蓄水池,用水槽相接把水从池子里引入到伙房的水池。水槽是用竹竿支起来的悬在空中,这水自然也是从天而降。这样只要把水注入山腰的水池就可以了,大大地节省了挑水人力。从此,学校决定在学生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由我们学生轮流挑水,把节省下来的钱作为我们勤工俭学的费用。 龙头井水质特好,随手捧上一捧放入口中,便可感觉到它的清纯甘甜,比当今的矿泉水更为好喝。而且用龙头井水做的豆腐更是鲜嫩可口,当年我们只有在每个星期二学校改善伙食时才能品尝到。 龙头山的西北坡上还有我们学校开辟的一块梯形菜地。每个班都有一块,由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种菜。这个活动既可以改善伙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龙头山也是我们同学们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晚饭后的短暂时刻,大家三三两两爬上山顶漫步在山脊之上,谈论学习,漫话人生,僮景未来,倒也有了几分惬意。 一九五八年春节过后,龙头山上突然出现了“降龙伏虎气盖山河”八个大字。这些大字是用石头拼接而成,并且刷上了雪白的石灰,我们在远离七公里之遥的家乡都可以一眼看得清清楚楚。当时我们只知道这是豪言壮语,可用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殊不知这是在向人们发出“大跃进”的信号,也是吹响“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角。 不久,龙头山上又一次热闹起来了。全纸坊区的农民集中到龙头山上开会,山头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台子,东山坡上黑压压地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开会的农民。这天召开了“纸坊人民公社成立大会”。从这天开始,纸坊区的农民成为的人民公社社员。人民公社这个政社合一的行政组织诞生了。从那天开始,这个组织尽管在管理范围上多有变动,但管理形式却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领导着农民从事着各项农业生产活动。 我离开龙头山已经51年了,龙头山的形象依然在我心中。刻刻都想看看它的现状,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我每年都要多次经过纸坊,每次都想看看我曾经在这里度过了长达4年的校园生活的龙头山。有几次我乘的车就行驶在纸坊大街上,龙头山与我擦肩而过,我依然没有找到龙头山。因此,我每次都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 现在已经是时过境迁,纸坊早已不是当年小小的纸坊老街了,龙头山岂能还是原貌。恐怕难寻龙头山的真面目了,皆因纸坊的楼房越来越高了,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龙头山上自然是风水宝地了,恐怕早已有人在上面“种上”了楼房,我相信我是再也绝对找不到龙头山当年的感觉了。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五日
138291138291 138291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