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逛宽窄巷 夜幕即将降临,海云带领我们去逛宽窄巷。我们选择从窄巷子进宽巷子出,寻找代表性的区域观光,更好地了解宽窄巷子的特色。我们边走海云边给我们介绍宽窄巷的来历与变迁。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比较成规模的古街道,它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 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留驻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当时属禁地。位于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宽窄巷子浓缩南北民俗。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当时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随着成都旧城改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式建筑、胡同和社区被现代高层住宅楼、商务楼所取代,“宽窄巷子”却在城市改造的废墟中异军突起,原住居民们纷纷在巷子里开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茶馆和酒吧,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竟然挤下了十余家。 在这两条小巷子里,“老成都”氛围越来越浓烈,盖碗茶、豆花饭等恬静的市井生活场景在这儿顽强地再现……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更是今天成都最著名的新“名片”和会客厅。 进入窄巷时,依然可以找到古老军营的踪迹,墙上拴马的铁环依稀可见,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看着眼前的铁环,似乎听到战马喷鼻与拨蹄之声,只是年事久远而显得有些模糊,流逝的光阴让人们逐渐遗忘。 随着巷子里华灯初现,游人慢慢增多,在不经意间小小的巷子感觉似乎有些拥挤。特别是游历宽窄巷子时人流摩肩接踵,小小的巷子竟然人潮涌动。尽管如此,依然挡不住宽窄巷子里游人的勃勃兴致。当天气温在30度以上,丝毫没有影响人们游历宽窄巷子的心情。 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怀着各不同目的来游览宽窄巷子的。有像我们这样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来此游览观光一饱眼福,也有老年夫妇利用茶余饭后到这里边走边聊舒缓筋骨放松心情的,也有下班后的小青年成双成对来此享受生活僮景未来的,还有的是冲着巷子里的店铺来寻觅所求之物而各取所需的。 在一处从窄巷子通往宽巷子的过道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书画摄影作品,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抢眼。可见此处不仅仅是展现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不失时机地赋予现代文明场所的内涵。 即将步出宽巷子时,海云告诉我们,近几年宽窄巷子进行了适度的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状况,使得宽窄巷子更名符其实了。 这正是: 宽窄巷子几百年,记载成都在变迁,留存古迹示后人,激励旧貌换新颜。 请看《告别芙蓉城》。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138350138350 138350 [/img] ń ń 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