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某小学,一群8-10岁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少儿政府”。和政府机关一样,“少儿政府”下设1名市长、2名副市长,还配有纪检委、法院、公安局、美德银行、卫生局、体育局、旅游局、交通局和广电局9个部门。其中市长负责主持全局工作,两名副市长各分管4个部门,在各部门还设有副职和干事。(12月8日《三湘都市报》)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本经典力作《模仿律》。在这本书中,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世界是镜像的,成人社会中的“政府”也会影响到孩童世界。“少儿政府”的横空出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中“政府”的模仿。
不过,如塔尔德所言,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是积极的,值得提倡的。虽然新闻中说“少儿政府”在组建2个月来取得了不少“政绩”。但在我看来,依旧不敢对“少儿政府”送上掌声,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
首先,“少儿政府”不过是对现实的刻画,充满“权力迷恋”色彩。或许你会说,小学生不懂什么叫权力,“少儿政府”也不是真正的政府。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们的社会是现实的,小孩子早已在一定程度上耳濡目染了父辈的一些行为。比如,当记者问及“市长”喜欢“大队长”还是“市长”的称号时,“市长”回答说“当然喜欢市长。因为这个职位很有分量也很有面子。我们迟早要进入社会,早点实行社会化管理也挺好的”。看吧,“有分量”、“有面子”就是“市长”之所以喜欢“市长”的原因,小孩子的一句“戏言”居然透露出的对成人世界中的权力、功利的渴望,这种心思值得警惕。
其次,“少儿政府”所谓的“社会化管理”纯属子虚乌有,是种赤裸裸的乌托邦。从本质上讲,“少儿政府”不过是“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的别称。其工作主要是协助学校方便学生管理,沟通学生感情,了解学生动态的。哪里有“少儿政府”所谓的“社会化管理”?真正的社会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个体流动和集聚是社会的特征。不客气地讲,目前的很多官员都对“社会化管理”一知半解,小学生眼中的“社会化管理”又是怎样的理想?
第三,“少儿政府”的组建纯属多余,相反容易使学校的本责软化。通过新闻我们得知,“少儿政府”的工作多半是“检查大家的就餐和就寝、制止不讲卫生的行为、选定秋游地点、制止多起插队、打架斗殴事件、检查课间操上下楼的秩序”等。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少年政府”的工作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本职工作。把这些工作放手让“少年政府”管理,学生做好了则罢了(很有可能挤压学习时间),做不好还容易引发大问题(比如打架斗殴学校应该严抓、上下楼秩序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少年政府”的形式很新,骨子里却很陈旧。它不过是学校减轻自我责任压力的一种行为。我想问的是,“少年政府”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如果是学校,那么学校就要立即喊停;如果是学生,那么学生的思维必须警惕。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提升人,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官。
138901138901 138901 [/im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