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5458|回复: 19

北京胡同之根--砖塔胡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刘小军 发表于 2010-12-2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京后,只要天好有时间俺就改不了瞎溜达的习惯,东转转西瞅瞅。俺还尤爱在胡同里转,是个名符其实的胡同串子。这一日见西四砖塔胡同口的塔下有民工干活,谁知这老塔周边会整成个啥模样呢?便拍了些民工干活照片儿,给迅速消失的老北京胡同留点念想。回家上网一查,这砖塔胡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砖塔胡同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元代北京的胡同名称,保留到今天的已为数不多;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砖塔胡同的古老,我们可以从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佐证。在剧的第一折中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凑趣,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家童云:“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侍女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至于“羊市”则应指砖塔胡同旁边的羊肉胡同,同样历史悠久。
    万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阳人。15岁时在河北邢台的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云游四方,在河北磁县的大明寺继承了雪岩满禅师所传的佛法,专攻禅学。以后又重返净土寺,建万松轩居其中,故自称“万松野老”,而世人则敬称其为“万松老人”。万松老人博学多才,精通佛学,讲经说法透彻警人。他来到燕京,其身处空门、志在天下的胸怀受到了当时金章宗的极大赞赏。后来元朝定都北京时,元世祖、重臣耶律楚材慕名而来,投身门下,参学三年,万松老人平时给世祖讲经说道,告诫他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祸国殃民。世祖深深地记住了这些话。每至闲来无事,万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给世祖弹琴吟曲。三年后,世祖为了纪念这种师徒之情,将宫中承华殿的古筝和“悲风”乐谱赠给了万松老人。老人圆寂后,人们为他建了这座朴素别致的砖塔。紧靠砖塔北侧的街巷也随之而得名“砖塔胡同”。
 后此塔渐渐无人问津,不知何年,有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而出,再以后居住于此的人开起了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个叫乐庵的游僧,从南方游历至京城  砖塔胡同,当他看到这处于酒食店中的万松老人塔时,顿时醒悟,于是便募捐将此塔买下,大加翻修后,长居此中守护砖塔。乐庵死后,砖塔便草荣其顶,破旧不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按照原来的规模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塔的北侧开了一个小门,门檐上书“元万松老人塔”。 胡同因塔得名,自身同样经历着历史的变迁。在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作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元代杂剧在京城非常流行,当时把演杂剧的戏院叫做“勾阑”。勾阑内有戏台、戏房、神楼和腰棚,大的勾阑可容纳数千人观戏。这时的砖塔胡同及附近的口袋底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有戏班、乐户和勾阑不下二三十家,终日锣鼓喧天。到了明代,在东城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等处设立了教坊司,专门管理音乐、戏曲等事务。这样,砖塔胡同一带便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热闹。清朝,砖塔胡同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但不久,这里又恢复了元代“歌吹之林”的面貌,再度成为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里的戏班、乐户纷纷逃回家乡,从此砖塔胡同渐渐变成了居民区,归于宁静。   虽然砖塔胡同得名于砖塔,出名于砖塔,但现存之砖塔却早已非元代原物,据史
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都曾经对万松老人塔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重建。
 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一直是京城娱乐中心之一,即所谓"勾阑"、"瓦舍"之所,全盛时胡同里有十数家戏班。在清代,砖塔胡同曾经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以后一直是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砖塔胡同成为进攻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组织的总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对砖塔胡同造成了很大破坏,各大戏班纷纷逃离,自此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娱乐中心开始走向衰落,逐渐成为民居。
  近代史上,有若干名人曾在砖塔胡同居住过
  △1923年鲁迅在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
  △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27年刘少奇随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暂住在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的同事家里。
  砖塔胡同——北京胡同之根。胡同之称始于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用业内专家的话说,它就是北京的胡同的“根”。
   咱五团71年兵孙东平入伍前就居仼在砖塔胡同,东平:何时也给忆忆对砖塔的儿时记忆?
砖塔胡同迤南的缸瓦市基督教堂里住着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新受洗的基督教徒。他是北京[视频]土著,当时的身分是教堂举办的主日学校的主任。他喜爱北京的每一条胡同,砖塔胡同是他日常行经之地。后来他在济南[视频]的齐鲁大学教书,一九三三年写了一部以小公务员为主人公,以西单、西四一带为地理背景的小说。他是老舍,这部小说是《离婚》。

138587138587 138587 [/img] ぺ 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冀树青 发表于 2010-12-2 11: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牛哥游胡同、学文化、长见识。俺们喜欢,请继续!

138075138075 138075 [/img] ー ー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10-12-2 12: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值得一看。

    138362138362 138362 [/img]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刘小军 发表于 2010-12-2 13: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这胡同串子慢慢串

    [url]  じ 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刘小军 发表于 2010-12-2 13: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朱炳炎

    谢老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叶明伟 发表于 2010-12-2 15: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军长佳作。长见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10-12-2 15: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刘小军 你太客气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1 22:0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冯英威 发表于 2010-12-2 2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了,可惜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5-12 14:2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汪卫兵 发表于 2010-12-2 20: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刘小军 发表于 2010-12-3 09: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叶明伟

    明伟来坐坐,满堂生辉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刘小军 发表于 2010-12-3 09: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夏建平

    典故都是网上荡的,现学现卖,不好意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刘小军 发表于 2010-12-3 09: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汪卫兵


        谢卫兵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刘小军 发表于 2010-12-3 09: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冯英威


        同感啊!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6-5-11 20:48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何幼鹏 发表于 2010-12-3 1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四牌楼、砖塔胡同,多么古老的名称。看完整组照片,想起了那首歌《把根留住》

    该用户从未签到

    马开训 发表于 2010-12-4 03: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开训 于 2010-12-4 01:03 编辑

    你等着俺给老哥"联系"张养浩大诗人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10-12-4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哥,这一折腾是不是仅剩砖塔不见胡同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刘雅静 发表于 2010-12-6 15: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悠远的历史,一段老北京的故事,也许用不了多久,北京的胡同就消失了,只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的记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易新会 发表于 2010-12-6 17: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胡同是一种胡同文化,每条胡同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且仅仅北京胡同的名字那就是一本北京文化史,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小家碧玉.有的土里土气,虽然现在许多胡同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历史会永远记录这些美丽的传说。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0-24 17:51
  • 签到天数: 36 天

    [LV.5]常住居民I

    周增恩 发表于 2013-2-2 2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老弟的照片长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桂华田 发表于 2013-2-2 20: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历史记录未来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6-18 09:39 , Processed in 0.0589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