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书轩】一人一茶,挺好·系列三十三 —— 七旬老者偶遇电吹管便结下缘,每日晨奏、以乐会友,把晚年过成满是旋律的“老有所乐”  
  
前言:清晨,一人一茶,挺好。沸水注入铁观音,茶香漫过鼻尖时,想起前日早晨在凉城公园遇见:电吹管的旋律里,坐着七十有余的项老师。退休前执了十五年中医教鞭,把望闻问切的学问手把手教给一茬茬学生;退休后日子慢下来,倒和电吹管结了不解缘。如今每日早上去公园吹奏,指尖淌过的曲子近三百首,路人驻足点歌,他总笑着应下。笔者每次路过都要站定听会儿—— 这才是晚年该有的滋味。所以撰写此文,和老年人聊聊这份“乐”。  
  
一、知青乐度日,退休学钢琴    
  
项老师系初中“老三届”,70年从上海赴安徽阜阳插队。打包行李,他特意塞进一把月琴 —— 自小就把“乐器是心头好”刻在心里,再苦的日子也舍不得丢。田间劳作后,田埂上歇脚便拿出月琴,指尖拨弦时,汗珠还挂在额角。夜里煤油灯下,他对着皱巴巴的简谱啃小提琴指法,宿舍里的“样板戏”唱腔一亮嗓,知青们围过来跟着哼,音乐成了插队岁月里最暖的光。1973 年,他进入安徽芜湖中医学校,毕业后执起教鞭,却没放下对乐器的执念。   
  
退休后,日子慢了下来,却添了新盼头—— 六十岁那年,他跟着孙女一起坐在钢琴前,成了“老学员”。孙女翻谱子,他记和弦,祖孙俩的琴键声常飘出阳台;跟着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学手型,指尖按得发红也不歇,乐谱上密密麻麻标着节奏记号,连休止符都画得格外认真。他和笔者坦言:“这是我唯一的一段正规系统的音乐学习过程”,虽未取得等级证,但指尖流淌的旋律里,藏着退休生活最踏实的乐趣,连窗外的梧桐树,似也跟着节奏轻轻晃。  
 二、结缘电吹管,晚年新起点  
  
笔者问起为何与电吹管结缘,项老师笑着说:“那天在公园闲逛,忽然听见一阵声儿——不像笛子尖,也不像萨克斯沉,悠扬婉转的,像风绕着花转。”他循着乐声走近,见俩老者捧着银黑色的电吹管,指尖轻碰按键,旋律就淌了出来。上前聊了才知道,这乐器不用费大力气,学习门槛适中,特别适合老年人。“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项老师接着又说道,“这不就是我想要找的晚年乐子?”就这么一眼一听,他和电吹管的故事,轻轻开了头。   
  
聊起学吹过程,他夸电吹管的“贴心”:“别的乐器有十二个调,换个调就得改指法,我这记性,记着记着就混了。”可电吹管不一样——背面有块调节电极板,不管换什么调,指尖按的音节位置始终不变,“不用重新背指法,省了大麻烦!”他没多犹豫,去挑了支合手的电吹管,又在网上报了“红松”电吹管班。每天对着屏幕跟课,笔记本上画满按键标记,连休息时都揣着吹嘴练气息,那认真劲儿,倒像回到了当年教学生中医辨证的日子。  
  
三、深耕电吹管,乐在练习中  
  
为学好电吹管,项老师把晨练变成了“必修课”——每天早上,就揣着谱夹、拎着电吹管去公园,打开手机伴奏。一开始练气息,长音吹到一半就憋得慌,他就对着小树林练“慢吐气”;记谱总混,就用红笔在谱子上标“换气点”,蓝笔圈“难啃的小节”;节奏不准,就跟着节拍器打拍子。寒来暑往,石凳被他坐出了熟悉的温度,指尖的按键越按越顺,如今翻开他的曲谱本,近三百首歌的页码都翻得卷了边,每首的标记里,藏着他从不间断的坚持。  
  
三百首曲子,首首都有“小插曲”:小孩生日,他专门学会《小星星》,吹给视频那头的小家伙听;有回老人驻足点《洪湖水浪打浪》,他回家对着教学视频练了一周,下次见面特意招手:“今天给您吹完整版!”还有次遇到老歌爱好者,对方唱《夕阳红》起高了调,他指尖没停,手背轻轻一按调节板,旋律就跟着转了调,配合得严丝合缝。这些曲子早不是简单的“技能证明”,而是听众送的一个微笑,每段旋律响起,都是晚年生活里暖乎乎的回忆。  
  
四、以乐结好友,暖交显价值  
  
如今,项老师的 K 歌账号里,298 首作品藏着细碎的温暖 —— 有清晨在公园录的电吹管独奏,背景里还混着鸟鸣;也有和听众即兴合唱的片段,歌声里满是笑意。每天去公园吹奏,石凳旁有了圈熟面孔:有坐着轮椅的范哥,有手上拎早点的王姨;那天路过见有人点《茉莉花》,他指尖一抬,旋律就裹着晨光飘开,吹完了大家就围在一起唠家常,有的说“菜市场的白菜今天新鲜。音乐成了纽带,把原本陌生的晚年时光,织成了热闹的邻里情。  
  
项老师“以前教学生望闻问切,是调身体;现在吹电吹管,是调心情—— 中医讲‘身心同调’,音乐就是最好的‘疏肝剂’。”项老师常跟听众聊起这点。有回晨练王伯说最近总心烦失眠,他记在心里,次日特意多吹了段《春江花月夜》,舒缓的旋律像流水漫过心尖。后来王伯笑着找他:“听着你的曲子,晚上倒能踏实睡俩小时了!”在他眼里,电吹管不只是乐器,更是传递健康的“媒介”,用旋律帮人解烦忧,这份晚年里的价值感,比什么都珍贵。  
  
结语:和项老师在公园的晨风中闲聊至临别,我提起电吹管为他晚年添的亮色,他笑着望向不远处——“往日为生计奔波忙碌,是讨生活;现在吹电吹管,是找乐子,还能给公园晨练的老人们送上点快乐。”他摩挲着电吹管的按键,眼里映着晨光,“从插队时的月琴,到和孙女一起学习钢琴,从没像现在这样,每天盼着来公园吹上几段。”末了他说,往后每个早晨,还会带着这乐声来,让旋律裹着暖意飘远,这就是他最踏实的“老有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