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书轩】一人一茶,挺好·系列三十——中秋前夕,念母亲的节俭之德、孝顺之心、善良之举、钱财之观、助人之乐,每念一德皆暖忆,哀思伴月绕庭前  
  
【开篇】  
 清晨,一人一茶,挺好。泡一杯龙井,茗一口茶,瞥见朋友圈“没有妈妈的中秋节”的文字,对母亲的思念涌上心头。中秋节即将来临,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拂动,影子在地上晃着,裹着几分秋日晨晓的凉。每年此时,这份思念就像潮水,一点一点漫过心底,每一道涟漪都带着刻骨温度。母亲不在的中秋,只剩思念与回忆——那些时光里的片段,纵隔了许多年,依旧清晰得如同昨日。今特撰文回溯过往、致敬岁月,以飨诸位亲人与读者。  
  
母亲出生在山东泰山脚下。解放前,按照北方老家的习俗,女人都要裹上小脚。十八岁那年要从老家来上海与父亲团聚,才把脚放开——那时她走路还带着点不稳的轻颤。五十年代初,她随父亲在上海安了家。从此一边上班,一边操持柴米油盐的日常,里里外外打理得妥妥当当,硬生生撑起家里的半边天。在我眼里,母亲从不是柔弱模样。无论日子多苦、风雨多大,她站在那儿,就像我心头的一轮朝阳,总能把我前行的路照得亮堂堂的。  
  
母亲的节俭之德,是刻在骨子里的。五六十年代,粮票得省着用,可母亲总有办法变着花样给我们改善生活。糙米饭里会掺上一把红豆,萝卜干里能拌出点香油的香,就算是最简单的玉米糊糊,她也能端得热气腾腾,让我们几个孩子吃得满心欢喜。那时虽然日子清贫,可家里从来不乏精神的富足——母亲的笑容,成了我后来回忆里最温暖的底色。我常说,童年的记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因为那里面藏着的不是苦,是母亲用爱裹着的甜。  
  
我以为最难的时刻过去了,懂事后才明白,那只是痛苦的开始。小时候国家刚熬过三年自然灾害,物资还是紧张得很,全家人的饭桌上总见不到多少荤腥。我那时候年纪小,不谙世事,饿极了就会哭闹。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次吃饭,总会把自己碗里本就不多的饭食拨一大半到我碗里,自己则啃着难咽的红薯干,转身就去工厂上班。我趴在桌边看着她的背影,心里默默念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让母亲吃饱饭,吃最好的饭。  
  
1978 年,我瞒着母亲报名参军,她把我送上车,还一路跟着车跑。那时,她怕我在部队吃不消,每次写信总要问。第三年,她独自坐车来部队。我终于能践行小时候的诺言了,每天都跟炊事班打招呼,让他们变着花样给母亲做好吃的。母亲爱吃面条,炊事班就每天给她煮面条,碗里四个荷包蛋浮在汤里,母亲吃得笑眯了眼。可我看着她眼角的皱纹,却忽然觉得鼻子发酸 —— 她一辈子都在为我们省钱,自己却没好好享过几天福。  
  
母亲的孝顺之心,从小就养成的。儿时听母亲说,因为穷早早地嫁去了婆家。父亲那时在外读书,她独自担起重任:伺候公婆饮食起居,喂猪、缝补衣服,里外打理得井井有条。五十年代初,她来到上海,成了“所长太太”,生活条件好了,可她还是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寄给老家公婆。她总跟我们说:“我们有的,老人要先有,做人不能忘本。”母亲用行动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不敬长辈,做人就没了根。”  
  
有人说,思念是条没有尽头的路。可我想说,何止是思念啊—— 心里还压着无尽的遗憾,裹着扯不断的不舍。母亲走后,那些细碎的画面总在夜里冒出来:她坐在灯下,一针一线把我们调皮磨破的衣裤缝得整整齐齐;想起她每次寄钱时认真核对老家地址的模样。可我那时候不懂事,母亲晚年总念叨着想回趟老家,我却一次也没陪她去,还嫌她翻来覆去讲那些过去的事。如今再想起这些,胸口就发闷,满心都是化不开的遗憾。  
  
母亲的善良之心,教我如何做人。儿时,母亲除了照料我们吃喝,说得最多的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她读书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说的都是最平实的话:“跟小朋友玩要让着点,别吵架”“别人帮了你,要记在心里”“看见别人有难处,能帮就帮一把”。这些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种子一样种在我的心里,后来我长大成人,遇到事情时,母亲的话总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指引我往善的方向走,教我待人要真诚、做事要踏实。  
  
《易经》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传统的家风教育,从来都不是靠书本,而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靠一辈辈的口口相传。母亲就是我们家的“传道人”,她把最朴素的善良,融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里,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好人。月亮近了,思念母亲却很远。又想起儿时中秋节,那时天热,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人坐在外面听她讲嫦娥,月光洒在她的脸上,温柔得像她的眼神。如今月亮还在,讲嫦娥的人却不在了。  
  
母亲的钱财之观,影响了我一辈子。她常说:“穷要穷得有志气,富要富得干净,不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能捡。”这句话,她用一辈子践行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有段时间父亲在上海市公安局负责户籍和出入境审批,按当时政策及手续审批迁沪户口、出国手续等。其中,有些人心里过意不去,就提着礼品上门感谢,有的还送钱。母亲总是婉拒,实在拗不过的,就等到晚上,趁着天黑把东西送回去。  
  
记得有一次,母亲挎着竹篮,篮子上盖着毛巾,急匆匆地出门。我觉得奇怪,就悄悄跟在她身后。走了两条街,她才去了一户人家门口,敲开门后,把篮子递了进去,说了几句话就转身往回走。后来我才知道,那户人家为了感谢父亲帮忙办出国手续,送了金银首饰,母亲说什么都不肯收,只能及时送回去。回家后,母亲把我拉到身边,认真地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是为了钱丢了良心,那才是心不安了。”  
  
母亲的助人之乐,是她生活里的寻常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说:“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要记着别人的好,要给别人搭把手。”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母亲刚来上海在居委会工作,经常关心困难邻居。王家孩子多,冬天没厚衣服穿,母亲就把我们穿小的棉衣找出来,洗干净、补好,给王家送去;李家揭不开锅,母亲就舀上米送去,还悄悄塞给李家叔叔钱,“是居委会给的补助”。  
  
每年黄梅天后,天气转晴,母亲就忙了。一声“抢太阳咯”的吆喝声,她早早支好自家竹竿,又敲开邻居家门,把大家没空晒的衣物抱出来,踮脚挂在竹竿上。太阳落山前,母亲就把晒得暖烘烘、带着太阳味的衣物叠整齐,再挨家挨户送回去。听到邻居说“谢谢张家妈妈”,她笑得眼睛眯成缝,连声“不谢,举手之劳”。那时不懂“抢太阳”是与天竞赛,只觉绳上衣裳像彩色琴键,母亲的目光是轻盈手指,在阴晴里弹着温暖的歌。  
  
没有母亲的中秋,除了思念就是回忆。以前的中秋节,母亲从厂里下班,就会赶回家跟我们一起过节。她会提前几天买好月饼,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就是最普通的五仁月饼,可她会把月饼切成小块,分给我们几个孩子,自己却只尝一小口。她说“月饼要一起吃才是团圆”。那年邻居聚餐,一邻居跟我提起母亲,说“你妈妈以前总帮我们晒衣服”“你妈妈给的月饼真好吃”,可那些热闹的场景,那些温暖的话语,再也回不来了。  
  
【结语】     
  
中秋节又要到了,我特意买了母亲爱吃的五仁月饼——就像她还在时那样,熟悉又暖人。母亲虽已不在,可她的教诲与笑容,都藏在回忆里,嵌在这轮明月中,从未真正离开我。中秋节,愿这渐圆的明月,承载我的哀思与祈祷,告慰母亲在天之灵。风会把思念捎去天堂,云会把牵挂带给她,愿她那边无病痛、无操劳,能安稳过个团圆节。母亲不在的中秋节,思念没有尽头,但那些温暖的回忆,会一直陪着我,走过往后每一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