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7|回复: 0

《退役兵的天云梦》第四部(革故鼎新)11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梁庚森 发表于 2025-6-22 17: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1章 九一八 抗战序幕开  游盛宫 反思清兴衰
五句头:九一八啊 九一八,
日寇开始侵犯华,
无尽宝藏被掠夺,
悲惨流浪泪水洒,
何时才能回我家、
第1节 不忘国耻
别了哈尔滨,郑州市总工会一行返回的第一站是沈阳,下了火车,全体人员进驻到沈阳和平大饭店。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是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与交通、通讯枢纽,已建成由铁路、公路 、民用航空交织的现代交通网络。沈阳作为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商品物资交流中心和信息中心,联结着关内外和世界各地。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沈吉、沈丹和沈抚5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东北地区的民用航空中心。长途汽车客运是连接东三省、京津冀和内蒙古各市、县、旗的纽带。市区交通也十分方便。
在沈阳,蓝天波一行首先走进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这里陈列着一张历史照片:{日本战犯在沈阳审判现场低头认罪 } 爱国志士周化祯 在审判现场指证日本战犯。这张珍贵照片就是1956年,原新华社摄影记者于兆拍下这一历史瞬间:日本战犯佐古龙祐在法庭上向证人周化祯低头认罪。当年,爱国志士周化祯和丈夫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她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每年都要纪念九一八事变?不忘国耻。血与泪不能忘也不敢忘,勿忘历史,吾辈自强!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铭记这一天。今日中国,再不是1931年的中国。牢记历史,吾辈自强!九一八事变 918事变 让中国后代铭记历史 牢记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源于日本长久以来的侵略野心。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14年抗战的历史序幕。九一八事变,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  
请听:郑钧演唱歌曲——《松花江上》该歌曲以松花江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流浪
哪年 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 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 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我的家..
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09年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本庄繁——日本战犯,日本兵库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1年任关东军司令官,同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指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在东北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屠杀和长期的掠夺。1945年日本战败后作为甲级战犯被捕,后在1945年11月20日自杀毙命于东京原参谋本部军事学院。
南次郎——日本陆军大将,骑兵出身,曾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和侵略东北,力主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1934年12月,任关东军司令官,拼凑华北、内蒙伪政权。后兼关东局局长、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投降后被列为甲级战犯,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江桥抗战——是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的哈尔戈江桥,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带领东北军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它标志着黑龙江战役的序幕。1931年11月4日,日军以满铁守备队进攻,被击退。11月6日,关东军以主力第2师团投入作战。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日军以优势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形成拉锯。在江桥抗战中,南京政府蒋介石多次发电对马占山奋勇抵抗行为予以嘉奖,并命令张学良迅速增援马占山。11月12日,日军又从朝鲜调来援兵,加强进攻。马占山孤军奋战,因部队伤亡过大,后援无继而撤退。为激励马占山部的抗日士气,国民政府于1931年11月17日,正式任命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而江桥抗战时,马占山军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力援助。张学良虽然电令马占山死守勿退,但张驻锦州部队毫无战斗准备。但因敌强我弱,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省会齐齐哈尔,省会迁至海伦。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抨击。
哈尔滨保卫战——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由于哈尔滨是东北的铁路枢纽,1932年2月3号大批日军在飞机,坦克,从西,南方向进攻哈尔滨,哈尔滨自卫军奔赴前线。李杜,冯占海是总司令,但自卫军边打边退,损失惨重,二天后日军获胜哈尔滨沦陷。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日本在中国制造了皇姑屯事件——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曾有合作关系,但渐渐的,日本开始将张作霖视为障碍。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起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日本希望借此事件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借机占领东北。
张作霖——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等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联名通电全国称:“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是日起,东三省一律改悬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是为东北易帜。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历史宣告结束。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感到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愿意妥协。因此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中东路事件——1929年6月15日至20日,辽、吉、黑、热四省及哈尔滨特区军政大员齐集沈阳,参加张作霖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并讨论中东路等有关问题。7月7日,张学良赴北平与蒋介石晤谈;10日,南京政府外长王正廷亦被召至北平;同日,张学良贸然派军占领“中东路”,并将苏联的商船贸易公司、国家贸易公司等驻华机构同时查封,搜查苏联职员·,逮捕200余人,此为“中东路事件”
7月13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并限期答复举行和谈的建议;7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复照苏联外交部;苏方认为不能满意,于7月17日向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断绝外交关系;7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苏绝交问题发表对外宣言;7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苏联事发表《告全国将士》电和《告东北将士》书;7月23日,国民政府关闭驻苏使馆。
至此,中苏邦交完全断绝。苏联在中国的权益暂时委托德国代办负责——国共对峙: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国民党虽然逐步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下,但是其内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国民政府对南方各省的统治力度薄弱。自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年关暴动、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上百次起义和暴动,先后创建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边、湘鄂赣边等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发展武装十多个军、七万多人,并多次击败国军一省或多省联合的“进剿”和“会剿”。[9]
1931年7月攘外必先安内手令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于1930年10月、1931年4月,先后两次对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两次大规模围剿(使用均为杂牌部队),均告失败。
1931年7月,蒋介石再次调集30万军队,以十倍于红军的兵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等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首先避敌锋芒,绕到敌人的背后,然后攻其后路,打破敌人“围剿”的方略,进行反“围剿”斗争。至8月6日国民党军已被红军拖得极为疲劳,红军作战进入由被动变主动的第二阶段。在红军的不断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无力再战,蒋介石被迫于9月初下令“围剿”军总退却,至此红军获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国内混战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双方激战近半年、伤亡30万人,史称“中原大战”。
1931年5月底,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秘密出访日本,三次会见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表示愿以东北权益博取日本军火”,但未得到响应;陈友仁在日期间,还会见苏联驻日大使寻求支持,也被拒绝。
1931年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总动员,出师讨蒋,并在天津设立“北方军事政务委员会”,任命阎锡山、冯玉祥、韩复榘、邹鲁等人为委员,统一北方反蒋武装。

第2节 沈阳故宫
第二天参观沈阳故宫博物馆,一切听从讲解得知: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中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中轴线,将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故宫主体,崇政殿(金銮殿)为主体的核心,是皇太极处理朝政之所,配以飞龙阁、翔凤阁、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后面有凤凰楼、清宁宫,还有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纺织、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沈阳故宫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西部建筑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等,是贮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四库全书》为乾隆时撰修,历时10载,共誊写7部,以文溯阁所藏的最为完整。解放后将故宫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人们来这里还可以在清代历史文物展览馆和工艺品展览馆中欣赏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造的琳琅满目的文物。沈阳都城的建造者是努尔哈赤。他在关外先后建了三个都城,最后才定都沈阳,理由是地形取胜,又便于攻打明朝。
沈阳故宫,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是清代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造使用的宫殿,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是清代皇帝顺治的祖父努尔哈赤和顺治的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的沈阳故宫。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改名盛京。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清人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城内按八旗划定居住区域。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为基准,东侧属正红、镶红旗,北侧属正黄、镶黄旗,南侧属正蓝、镶蓝旗,西侧属正白、镶白旗,而各旗的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内盖造。[11]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并未搬到父王的“汗宫”去住,而是着手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而他的旧府邸,就位于故宫中路大清门至清宁宫这一区域。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
经过几年的增饰扩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称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原来的王府升级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家,成为沈阳故宫的核心区域。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入关之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在位时期,继承康熙皇帝开创的东巡谒陵的礼制,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历经两年除对原有宫殿附属建筑重加改修,使之整齐之外,并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供皇帝东巡时在宫内驻跸使用的行宫。
乾隆时期修建的文溯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在沈阳故宫大东门东修建了盛京太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阁用于收藏刚修成不久的《四库全书》,这次增建不仅包括一座藏书楼,还有戏台等十几座建筑,共计一百多间,组成了与大政殿、崇政殿并列的沈阳故宫西路建筑群。至此除了日常修缮和小规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宫的主要营建全部结束。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东巡后,清朝皇帝就再也没有来盛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进占东北,盘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宫在俄军的控制下,成为俄军的操练场。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此举行“奉天大决战”,获胜日军进入沈阳,日军随军记者进入皇宫,将一些清宫秘藏的书籍档案拍照带走。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民国三年(1914年),沈阳故宫的11万余件藏品被迁往北平古物陈列所。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重新颁布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一切皇产归国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阳故宫。民国十五年(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经奉天省议会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12]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它的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而且是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东三省博物馆经两年多筹办正式对公众开放。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改称“奉天故宫博物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沈阳故宫部分藏品又随故宫文物南迁,辗转数地,后迁至南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该馆被关闭,故宫归属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宜处”管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地方政府在故宫内设立“辽宁省民众教育馆”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正是:
明清两代筑皇宫,金水桥畔紫禁城。
金碧辉煌金銮殿,红墙黄瓦门万重。
千间宫殿佈京都,九龙彩壁御园境。
帝苑豪华皇气派,京华古韵寓文明。
在沈阳故宫里得知:清朝兴起的原因是一个“合”字就能将其概括——清朝的兴起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研究历史书籍中的真相,发现清朝的兴起与明朝的衰败截然不同。明朝的灭亡可以用一个"分"字来概括,而清朝的兴起则可以用一个"合"字来解释。两个朝代的兴衰交替使得清朝在其盛世时兴盛的原因在于"合",即把不同的民族、官民和君臣合二为一。
清朝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合",这一"合"涵盖了多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在民族关系方面,清朝以满族为主导民族,在东北地区和全国范围内都面临着作为少数民族的挑战。为了确立在东北地区和华夏中原的统治地位,清朝必须面对民族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清朝决策者可以选择屠杀、分治或统合的政策。然而,屠杀是错误的选择,正如金代女真对蒙古屠杀政策失败一样;分治也是错误的选择,正如明朝对女真的“分而治之”政策所带来的失败。努尔哈赤选择了民族统合的政策,并且这一选择证明是正确的。他通过十年的努力,成功地使建州女真诸部合为一体。据《熊经略集》所言,自建州合并之后,女真部落开始变得强大。
然而,清朝也面临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努尔哈赤曾将自己的长子杀死,皇太极的兄弟们以杀死后母阿巴亥的名义为由杀害她,多尔衮则杀害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然而,从努尔哈赤到宣统皇帝,清朝的执政集团内部没有发生重大的裂变,这也是清朝得以延续268年(根据关外年份应为296年)的重要原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的兴盛在于"合",而明朝的灭亡在于"分"。这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合则强,分则弱;合则胜利,分则失败;合则兴盛,分完则亡。
成为大清帝国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主要原因是努尔哈赤的"合",也就是民族关系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中华民族是多元文化的,中国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综合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国家。中华文明有着古老而连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与世界其他四大古代文明国家相比,中国是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亡。在中国,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历史的更迭,但并没有中断,可以说中国是独特而规模宏大的历史长河。
此外,清朝的兴盛也与经济的多元整合密切相关。清朝不仅采取了政治和民族融合的政策,还重视经济的整合与发展。最初,建州女真部落以渔猎为生,后来逐渐发展成农耕、狩猎、捕鱼、采集和畜牧等多元经济,特别是在进入辽河流域后,更加注重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蒙古游牧经济对中原的农耕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清朝选择了与中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最后,清朝的兴起还与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密切相关。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没有中断。相比之下,其他四大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字在历史中断层出现。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是在汉文化的主导下实现的。这也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并延续至今。从秦汉时期以来,汉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础。
总结起来,在清朝的兴盛过程中,政治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整合以及文化的传承和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托起了大清帝国的辉煌成就。清朝的兴盛得益于历史上杰出的国家领导者和明智的决策过程,同时也受到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经济的多元整合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支持。这一历史经验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多元融合是一个更加强大和繁荣的国家的关键,并为我们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新路径。
清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建立到覆灭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段历史跨越了1644年到1912年,期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从建立初期的辉煌到后期的衰败,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历程。清朝的建立始于1644年,当时,明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不断壮大,外部则有满族势力的威胁。在多方势力的冲击下,明朝最终灭亡,而满族则趁机入关,建立了清朝。清朝初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领土疆域广大,政治稳定,民生安定。这一时期的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走向衰落。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而清朝却依旧固守传统,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清朝政府无力抵抗,只能不断妥协退让,国家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境地。
20世纪初,清朝末年,国内各种矛盾不断激化,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被推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清朝的建立到覆灭,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清朝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更加坚定地走向繁荣与富强。
参观了沈阳故宫,蓝天波仿佛又上了一堂明末清初的历史课——沈阳故宫参观完,就游逛了沈阳方圆大厦。这是一座古钱币造型的建筑,由台湾李祖源建筑事务所设计,作为写字楼使用,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建筑高度99.75米,共24层。2012年1月入选CNN评选的全球最丑的十大建筑。
接着又去了北陵公园,此园是沈阳昭陵的俗称,是辽宁省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450万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清昭陵是世界文化遗产、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也是汉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
也是:早清沈阳皇城游,
亦有特色古味稠;
逊色京都大故宫,
也是落霞一抹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11-4 22:53 , Processed in 0.0644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