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15|回复: 10

郑州往事记忆4 记忆中的张奶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3:0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李建伟 发表于 2024-5-22 15: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建伟 于 2024-5-23 21:44 编辑


        郑州往事记忆4     记忆中的张奶奶
        在四道胡同,提起张奶奶,那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当然, 指的是上年纪的人们。  在我的记事情的时候,是4岁多吧,那时侯,四道胡同的16号门口还是青石板铺地,从一出门口,迈过门嵌,就是两大块的青石板,然后向北拐,是一大溜的薄青石板,一直到15号的门口,从我记事石板就不是很完整,有的地方也不整齐,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米宽,60或者70公分高吧,而我们的院里的地平却比四道胡同的地面高一米多,因而,也有把16号叫高门台的。
         张奶奶就是16号的院主,因为,我家是租的她老人家的房子在住。张奶奶平时总穿的很整齐,皂黑的大襟上衣总是一尘不染,脚穿的黑鞋子,很白的袜子,显得她老人家总是很精神,袖子里很爱揣着手绢,有时候就拿来擦擦,更引人注意的是那双3寸多的小脚,更让我们对她老人家佩服的五体投地,那要多大的工夫才能裹成这样啊,闲来没事的时候,张奶奶习惯搬个小椅子,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和来往的人们打招呼,那时候四道胡同的闲杂人不多,往来的人们都认识她,在和她说话时都热情有加,也很尊敬她,特别是学生下学时,张奶奶的声音叫成一片。张奶奶很善良,很爱和小孩子说话,碰到乖巧的小孩子,总夸奖几句,有时候还拿出糖来分分,那时候,能吃个糖真的都美死了。
          张奶奶在院子住的是北屋,靠大门口那一间就是老人家的皇宫了,那时候,不记得有什么家具,有一架床,一把椅子,有张小桌子,在屋子里还有个煤火,对了,有个箱子,平时里,奶奶总是和我妈妈拉家常,知道我家紧张,平时总是不时的送点好吃的到我家,半个白馍啦,一个鸡蛋啦,她会烙饼,烙好了,总叫我和哥哥的名字,我妈妈也总是教育我们孝顺奶奶,我平时里也爱活动,就没事的时候扫院子里的地,平整不平的地方,省的碰倒老人家,下雨时候顺院子里的水,不让水淹到奶奶门口,总能换来奶奶的赞扬声。
         张奶奶的老伴我没见过,不知道,知道她有三个儿子,前院的张大爷和我院子里的二大爷,还有一个在农村,奶奶平时谁都不跟,一个人过,我感觉她性格挺刚强的,自己的屋子整理的很整洁,不大的窗户,玻璃擦的很亮,我干不好家务活时总是被勒令参观学习奶奶的屋,那时候,我们和前院也就是南学街49号是院子通着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奶奶就开始上街了,上街就是到德化街,西大街。 二七广场,买点日用品,啦,万金油啦,对了,奶奶还喜欢吃冰糕,呵呵,那时候奶奶都是八十多的人了啊,后来,二大爷一家从宝鸡回来定居了,张奶奶才和他们合到一起,遇到吃不惯的也不吭,上街就走了,有什么解决的事了,在自己的屋子里喊一声,把二大爷招过去就开始批讲了,不受谁的气。再后来,来了张奶奶的孙女,叫小花吧,比我大2岁吧,跟着奶奶过,就象现在的家庭结构,可以后听说小花偷她的东西,又跑丢了,一直没找到,我是跟着在街上敲锣找了几次,可是到底是丢了,也不知道当时到底啥原因。  张奶奶对要饭的都很和气,那时候也不知道那么多的要饭的,不是兰考的,开封的,就是民权的或者是商丘的,经常不断,奶奶有的时候给了镆了,还施舍给汤,就是没汤了,也给找点水喝,好言安慰,真的是好心肠。轮到晚上谁最后一个归家了,她总是喊一声,是谁啊,上门啊,早上听到动静了,她也喊一声,谁啊,这么早,鳖孙。  在她老人家的关照下,我们院很安全的,几十年了也就是遭了两次贼,也是翻墙进去的,没偷到什么东西,我们看奶奶是看做自己的奶奶,那时候的邻里关系真的让我现在怀念啊,
        过年时候,由于,奶奶是长辈,我们全院的人都去给先给她老人家拜年,祝贺她长寿,祝贺她寿比南山。我一等小孩也趁机混一点鸡蛋糕和麻饼吃,那点心,好吃啊……      在奶奶没事闲坐的时候,几个小孩围着她,唧唧喳喳的提一些天上的星星为啥那么明啊,咱院为啥和前院通着啊,隔壁房头上的兽头为啥不一样啊的问题,我有时候爱拿起她老人家的手来看,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的,那是80多岁的老人的手啊,关节粗大,皮肤暗黑,布满了老人斑,血管象蚯蚓一样布满手掌,我还爱用她的手敲打我的小手,尽管我的手被敲的有点疼,每次这样时,张奶奶都任由我敲着,脸上洋溢着渫意的笑容,到了冬天出太阳的天,她爱搬个凳子晒太阳,头上戴的是她很自豪的黑色的灯心绒帽子,那种气定神闲,真是有大将军的风范。
          在我10岁多的时候,头天张奶奶还上街了,去二七广场转了一大圈,她老人家爱在街上转,到中午了随便在街上买一点吃吃,就算吃饭了,那天她在街上买了东西后,在前院坐了一会,回来后还帮我家撵了鸡子,记得是下午的事,嘴里不住的说着,鳖孙,乱跑,那么脏。  第2天,没有起床,7点40了还没动静,太不对头了,二大娘和大家强把门打开,奶奶已经不行了,地上吐了一地,叫了个医生看了说是煤气中毒,因为,地上有个煤火盆,可能是取暖的盆没端出来,半夜呼吸不到好空气,就这样,张奶奶离开我们走了,要是现在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她应该没事的,那么好的身体和心态,应该还能活几年的,那时侯也没有救护车,这样说吧,手机,电话,电视,电灯,自来水,都没有。
          那一年,张奶奶是92岁,她那一茬子的人早走了,连17号的永安他奶奶也走了好几年了,她是长寿的老人,是喜丧。棺材油漆成紫红色的,说好的,不哭的,可是离开了张奶奶,我们都伤心的哭了,为这个善良的和蔼的老人送行,她走那天,整个胡同的人都出来了,四道胡同北头站满了人,在震天的响器和鞭炮声中,随着一声响亮的老盆,老人家向南走向了她的归宿。那一年,我10岁多,张奶奶大我80多岁。现在,45年后,张奶奶应该是137岁了……
         如今想来,那已经是45年前的事情了,四道胡同也在改造的口号下,变的是破烂的很,庆幸的是目前在商城改造,但愿会好起来,每当想起张奶奶,我总觉的应该写一点什么,虽然我的文笔很差,但那深深的感情都在里面了,
        这一段我总想起列宁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过去的年月,很不容易,如今的日子好多了,但不少的人不珍惜,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还有骂共产党的,骂社会的,如果把这些人送到伊拉克过战乱的日子看看还骂谁,用张奶奶的话说,不识足,鳖孙……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怀念以前的日子,以前的人,有时候,那种感觉,倒越来越浓重起来。 长寿的,和蔼的,善良的,给我们的童年打下深深烙印的张奶奶,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9年10月26日


    张奶奶的一张老照片,那时候她五十多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战友网

    x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3:0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李建伟 发表于 2024-5-23 21: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张健战友,我把你编辑好的文章,复制了一下,粘贴到帖子了,这样看着字体就是比那一种看着舒服多了,谢谢你,现在,有的办公软件不专门学习还真不行。
    另外,谢谢战友们对文章的关注,这就是我写一歇小文的动力。其实,都是对以往生活中的场景的回忆,都是真实的,因此,印象就会很深。我会努力再写几笔,分享给大家,调节调节闲事的生活,希望战友们能快乐,安心,长寿。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0 23:0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李建伟 发表于 2024-5-22 15: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底板的蓝色去除不掉,看字比较费力,我还不会操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01
  • 签到天数: 292 天

    [LV.8]以坛为家I

    张健 发表于 2024-5-22 15: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的张奶奶  在四道胡同,提起张奶奶,那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当然, 指的是上年纪的人们。  在我的记事情的时候,是4岁多吧,那时侯,四道胡同的16号门口还是青石板铺地,从一出门口,迈过门嵌,就是两大块的青石板,然后向北拐,是一大溜的薄青石板,一直到15号的门口,从我记事石板就不是很完整,有的地方也不整齐,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米宽,60或者70公分高吧,而我们的院里的地平却比四道胡同的地面高一米多,因而,也有把16号叫高门台的。  张奶奶就是16号的院主,因为,我家是租的她老人家的房子在住。张奶奶平时总穿的很整齐,皂黑的大襟上衣总是一尘不染,脚穿的黑鞋子,很白的袜子,显得她老人家总是很精神,袖子里很爱揣着手绢,有时候就拿来擦擦,更引人注意的是那双3寸多的小脚,更让我们对她老人家佩服的五体投地,那要多大的工夫才能裹成这样啊,闲来没事的时候,张奶奶习惯搬个小椅子,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和来往的人们打招呼,那时候四道胡同的闲杂人不多,往来的人们都认识她,在和她说话时都热情有加,也很尊敬她,特别是学生下学时,张奶奶的声音叫成一片。张奶奶很善良,很爱和小孩子说话,碰到乖巧的小孩子,总夸奖几句,有时候还拿出糖来分分,那时候,能吃个糖真的都美死了。  张奶奶在院子住的是北屋,靠大门口那一间就是老人家的皇宫了,那时候,不记得有什么家具,有一架床,一把椅子,有张小桌子,在屋子里还有个煤火,对了,有个箱子,平时里,奶奶总是和我妈妈拉家常,知道我家紧张,平时总是不时的送点好吃的到我家,半个白馍啦,一个鸡蛋啦,她会烙饼,烙好了,总叫我和哥哥的名字,我妈妈也总是教育我们孝顺奶奶,我平时里也爱活动,就没事的时候扫院子里的地,平整不平的地方,省的碰倒老人家,下雨时候顺院子里的水,不让水淹到奶奶门口,总能换来奶奶的赞扬声。  张奶奶的老伴我没见过,不知道,知道她有三个儿子,前院的张大爷和我院子里的二大爷,还有一个在农村,奶奶平时谁都不跟,一个人过,我感觉她性格挺刚强的,自己的屋子整理的很整洁,不大的窗户,玻璃擦的很亮,我干不好家务活时总是被勒令参观学习奶奶的屋,那时候,我们和前院也就是南学街49号是院子通着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奶奶就开始上街了,上街就是到德化街,西大街。 二七广场,买点日用品,啦,万金油啦,对了,奶奶还喜欢吃冰糕,呵呵,那时候奶奶都是八十多的人了啊,后来,二大爷一家从宝鸡回来定居了,张奶奶才和他们合到一起,遇到吃不惯的也不吭,上街就走了,有什么解决的事了,在自己的屋子里喊一声,把二大爷招过去就开始批讲了,不受谁的气。再后来,来了张奶奶的孙女,叫小花吧,比我大2岁吧,跟着奶奶过,就象现在的家庭结构,可以后听说小花偷她的东西,又跑丢了,一直没找到,我是跟着在街上敲锣找了几次,可是到底是丢了,也不知道当时到底啥原因。  张奶奶对要饭的都很和气,那时候也不知道那么多的要饭的,不是兰考的,开封的,就是民权的或者是商丘的,经常不断,奶奶有的时候给了镆了,还施舍给汤,就是没汤了,也给找点水喝,好言安慰,真的是好心肠。轮到晚上谁最后一个归家了,她总是喊一声,是谁啊,上门啊,早上听到动静了,她也喊一声,谁啊,这么早,鳖孙。  在她老人家的关照下,我们院很安全的,几十年了也就是遭了两次贼,也是翻墙进去的,没偷到什么东西,我们看奶奶是看做自己的奶奶,那时候的邻里关系真的让我现在怀念啊,过年时候,由于,奶奶是长辈,我们全院的人都去给先给她老人家拜年,祝贺她长寿,祝贺她寿比南山。我一等小孩也趁机混一点鸡蛋糕和麻饼吃,那点心,好吃啊……      在奶奶没事闲坐的时候,几个小孩围着她,唧唧喳喳的提一些天上的星星为啥那么明啊,咱院为啥和前院通着啊,隔壁房头上的兽头为啥不一样啊的问题,我有时候爱拿起她老人家的手来看,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的,那是80多岁的老人的手啊,关节粗大,皮肤暗黑,布满了老人斑,血管象蚯蚓一样布满手掌,我还爱用她的手敲打我的小手,尽管我的手被敲的有点疼,每次这样时,张奶奶都任由我敲着,脸上洋溢着渫意的笑容,到了冬天出太阳的天,她爱搬个凳子晒太阳,头上戴的是她很自豪的黑色的灯心绒帽子,那种气定神闲,真是有大将军的风范。  在我10岁多的时候,头天张奶奶还上街了,去二七广场转了一大圈,她老人家爱在街上转,到中午了随便在街上买一点吃吃,就算吃饭了,那天她在街上买了东西后,在前院坐了一会,回来后还帮我家撵了鸡子,记得是下午的事,嘴里不住的说着,鳖孙,乱跑,那么脏。  第2天,没有起床,7点40了还没动静,太不对头了,二大娘和大家强把门打开,奶奶已经不行了,地上吐了一地,叫了个医生看了说是煤气中毒,因为,地上有个煤火盆,可能是取暖的盆没端出来,半夜呼吸不到好空气,就这样,张奶奶离开我们走了,要是现在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她应该没事的,那么好的身体和心态,应该还能活几年的,那时侯也没有救护车,这样说吧,手机,电话,电视,电灯,自来水,都没有。  那一年,张奶奶是92岁,她那一茬子的人早走了,连17号的永安他奶奶也走了好几年了,她是长寿的老人,是喜丧。棺材油漆成紫红色的,说好的,不哭的,可是离开了张奶奶,我们都伤心的哭了,为这个善良的和蔼的老人送行,她走那天,整个胡同的人都出来了,四道胡同北头站满了人,在震天的响器和鞭炮声中,随着一声响亮的老盆,老人家向南走向了她的归宿。那一年,我10岁多,张奶奶大我80多岁。现在,45年后,张奶奶应该是137岁了……  如今想来,那已经是45年前的事情了,四道胡同也在改造的口号下,变的是破烂的很,庆幸的是目前在商城改造,但愿会好起来,每当想起张奶奶,我总觉的应该写一点什么,虽然我的文笔很差,但那深深的感情都在里面了,这一段我总想起列宁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过去的年月,很不容易,如今的日子好多了,但不少的人不珍惜,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还有骂共产党的,骂社会的,如果把这些人送到伊拉克过战乱的日子看看还骂谁,用张奶奶的话说,不识足,鳖孙……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怀念以前的日子,以前的人,有时候,那种感觉,倒越来越浓重起来。 长寿的,和蔼的,善良的,给我们的童年打下深深烙印的张奶奶,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9年10月26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01
  • 签到天数: 292 天

    [LV.8]以坛为家I

    张健 发表于 2024-5-22 15: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的张奶奶

    本帖最后由 张健 于 2024-5-23 12:01 编辑

    记忆中的张奶奶

    在四道胡同,提起张奶奶,那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当然,指的是上年纪的人们。



    在我的记事情的时候,是4岁多吧,那时侯,四道胡同的16号门口还是青石板铺地,从一出门口,迈过门嵌,就是两大块的青石板,然后向北拐,是一大溜的薄青石板,一直到15号的门口,从我记事石板就不是很完整,有的地方也不整齐,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米宽,60或者70公分高吧,而我们的院里的地平却比四道胡同的地面高一米多,因而,也有把16号叫高门台的。



    张奶奶就是16号的院主,因为,我家是租的她老人家的房子在住。张奶奶平时总穿的很整齐,皂黑的大襟上衣总是一尘不染,脚穿的黑鞋子,很白的袜子,显得她老人家总是很精神,袖子里很爱揣着手绢,有时候就拿来擦擦,更引人注意的是那双3寸多的小脚,更让我们对她老人家佩服的五体投地,那要多大的工夫才能裹成这样啊。


    闲来没事的时候,张奶奶习惯搬个小椅子,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和来往的人们打招呼,那时候四道胡同的闲杂人不多,往来的人们都认识她,在和她说话时都热情有加,也很尊敬她,特别是学生下学时,张奶奶的声音叫成一片。张奶奶很善良,很爱和小孩子说话,碰到乖巧的小孩子,总夸奖几句,有时候还拿出糖来分分,那时候,能吃个糖真的都美死了。

    张奶奶在院子住的是北屋,靠大门口那一间就是老人家的皇宫了,那时候,不记得有什么家具,有一架床,一把椅子,有张小桌子,在屋子里还有个煤火,对了,有个箱子,平时里,奶奶总是和我妈妈拉家常,知道我家紧张,平时总是不时的送点好吃的到我家,半个白馍啦,一个鸡蛋啦,她会烙饼,烙好了,总叫我和哥哥的名字,我妈妈也总是教育我们孝顺奶奶,我平时里也爱活动,就没事的时候扫院子里的地,平整不平的地方,省的碰倒老人家,下雨时候顺院子里的水,不让水淹到奶奶门口,总能换来奶奶的赞扬声。

    张奶奶的老伴我没见过,不知道,知道她有三个儿子,前院的张大爷和我院子里的二大爷,还有一个在农村,奶奶平时谁都不跟,一个人过,我感觉她性格挺刚强的,自己的屋子整理的很整洁,不大的窗户,玻璃擦的很亮,我干不好家务活时总是被勒令参观学习奶奶的屋,那时候,我们和前院也就是南学街49号是院子通着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奶奶就开始上街了,上街就是到德化街,西大街。


    二七广场,买点日用品,啦,万金油啦,对了,奶奶还喜欢吃冰糕,呵呵,那时候奶奶都是八十多的人了啊,后来,二大爷一家从宝鸡回来定居了,张奶奶才和他们合到一起,遇到吃不惯的也不吭,上街就走了,有什么解决的事了,在自己的屋子里喊一声,把二大爷招过去就开始批讲了,不受谁的气。再后来,来了张奶奶的孙女,叫小花吧,比我大2岁吧,跟着奶奶过,就象现在的家庭结构,可以后听说小花偷她的东西,又跑丢了,一直没找到,我是跟着在街上敲锣找了几次,可是到底是丢了,也不知道当时到底啥原因。

    张奶奶对要饭的都很和气,那时候也不知道那么多的要饭的,不是兰考的,开封的,就是民权的或者是商丘的,经常不断,奶奶有的时候给了镆了,还施舍给汤,就是没汤了,也给找点水喝,好言安慰,真的是好心肠。轮到晚上谁最后一个归家了,她总是喊一声,是谁啊,上门啊,早上听到动静了,她也喊一声,谁啊,这么早,鳖孙。


    在她老人家的关照下,我们院很安全的,几十年了也就是遭了两次贼,也是翻墙进去的,没偷到什么东西,我们看奶奶是看做自己的奶奶,那时候的邻里关系真的让我现在怀念啊,过年时候,由于,奶奶是长辈,我们全院的人都去给先给她老人家拜年,祝贺她长寿,祝贺她寿比南山。我一等小孩也趁机混一点鸡蛋糕和麻饼吃,那点心,好吃啊……

    在奶奶没事闲坐的时候,几个小孩围着她,唧唧喳喳的提一些天上的星星为啥那么明啊,咱院为啥和前院通着啊,隔壁房头上的兽头为啥不一样啊的问题,我有时候爱拿起她老人家的手来看,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的,那是80多岁的老人的手啊,关节粗大,皮肤暗黑,布满了老人斑,血管象蚯蚓一样布满手掌,我还爱用她的手敲打我的小手,尽管我的手被敲的有点疼,每次这样时,张奶奶都任由我敲着,脸上洋溢着渫意的笑容,到了冬天出太阳的天,她爱搬个凳子晒太阳,头上戴的是她很自豪的黑色的灯心绒帽子,那种气定神闲,真是有大将军的风范。


    在我10岁多的时候,头天张奶奶还上街了,去二七广场转了一大圈,她老人家爱在街上转,到中午了随便在街上买一点吃吃,就算吃饭了,那天她在街上买了东西后,在前院坐了一会,回来后还帮我家撵了鸡子,记得是下午的事,嘴里不住的说着,鳖孙,乱跑,那么脏。

    第2天,没有起床,7点40了还没动静,太不对头了,二大娘和大家强把门打开,奶奶已经不行了,地上吐了一地,叫了个医生看了说是煤气中毒,因为,地上有个煤火盆,可能是取暖的盆没端出来,半夜呼吸不到好空气,就这样,张奶奶离开我们走了,要是现在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她应该没事的,那么好的身体和心态,应该还能活几年的,那时侯也没有救护车,这样说吧,手机,电话,电视,电灯,自来水,都没有。


    那一年,张奶奶是92岁,她那一茬子的人早走了,连17号的永安他奶奶也走了好几年了,她是长寿的老人,是喜丧。棺材油漆成紫红色的,说好的,不哭的,可是离开了张奶奶,我们都伤心的哭了,为这个善良的和蔼的老人送行,她走那天,整个胡同的人都出来了,四道胡同北头站满了人,在震天的响器和鞭炮声中,随着一声响亮的老盆,老人家向南走向了她的归宿。那一年,我10岁多,张奶奶大我80多岁。现在,45年后,张奶奶应该是137岁了……

    如今想来,那已经是45年前的事情了,四道胡同也在改造的口号下,变的是破烂的很,庆幸的是目前在商城改造,但愿会好起来,每当想起张奶奶,我总觉的应该写一点什么,虽然我的文笔很差,但那深深的感情都在里面了,这一段我总想起列宁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过去的年月,很不容易,如今的日子好多了,但不少的人不珍惜,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还有骂共产党的,骂社会的,如果把这些人送到伊拉克过战乱的日子看看还骂谁,用张奶奶的话说,不识足,鳖孙……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怀念以前的日子,以前的人,有时候,那种感觉,倒越来越浓重起来。长寿的,和蔼的,善良的,给我们的童年打下深深烙印的张奶奶,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李建伟
    2009年10月26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战友网

    x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24-5-22 17: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世间的烟火气,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18 21: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张五星 发表于 2024-5-22 1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过去很有必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8
  • 签到天数: 30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24-5-23 07: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回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0-24 17:51
  • 签到天数: 36 天

    [LV.5]常住居民I

    周增恩 发表于 2024-5-23 09: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增恩 于 2024-5-23 09:04 编辑

           刚刚拜读了张伟健老战友写于十几年前介绍张奶奶的文章,我很喜欢。但觉得还需要在细节上再刻画张奶奶一下为好。不妨分成几段,每段独立成章,让读者感觉每段有血有肉,岂不更好。另,网上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战友,每篇文章不宜过长,字体略大些,老眼昏花的老战友读起来也不显得累。期待看到你新的文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4
  • 签到天数: 29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24-5-23 0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本炎 于 2024-5-23 09:34 编辑

    建伟兄弟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对儿时生活记忆得很详实,有骨有肉,尤其是对张奶奶的叙述人写得更为具体,值得一读。我记得那时的二、七广场是转盘路,纪念塔是72年以后才修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01
  • 签到天数: 292 天

    [LV.8]以坛为家I

    张健 发表于 2024-5-24 17: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建伟 发表于 2024-5-23 21:53
    谢谢张健战友,我把你编辑好的文章,复制了一下,粘贴到帖子了,这样看着字体就是比那一种看着舒服多了,谢 ...

    李哥,现看文字的少了,所以,尽量配点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6-20 04:54 , Processed in 0.06264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