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阁(五爷庙)(摘录)
位于塔院寺之下,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因寺内供有五龙王,人们称之为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又因文殊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便称此为万佛阁。 万佛阁原来是塔院寺的属庙,现由喇嘛常青任住持,常青法师爱国爱教,利用布施在五爷殿后新建藏经阁5间,并经常捐资助学和资助公益事业,被选为市、县政协委员。 万佛阁由文殊殿、五爷庙、戏台、僧舍等组成,呈四合院式建筑。寺庙古松掩映,院内香烟缭绕。建筑别致,两层楼房的文殊主殿坐东向西,而俗称“五爷庙”的配殿则坐北朝南,正面还有戏台一座。 文殊殿是五爷庙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初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结构为三檐四出廊歇山顶,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因名万佛阁。上层供地藏王菩萨与闵公父子,并有七千斤重的铜钟一口悬挂;下层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世士像,造型生动逼真。 广济龙王殿在万佛阁北侧,坐北向南,创建于清代,民国6年(1917)重建,殿建3间,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建 有抱厦,雕梁画栋。殿内正中供五龙王,人们习惯称为五爷,万佛阁也因此有了另一个称谓“五爷庙”。五爷身后依次供奉着龙爷、龙母,还有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各位兄长。殿前过厅两旁,置放着半副銮驾。銮驾是古时皇帝出行使用的器械,以示皇威。既然銮驾是皇帝的专用器械,因何五龙王会有半副呢?这里面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说的是清康熙年间,玄烨皇帝又一次来到五台山,那是一个风清日朗的时日,皇帝趁兴朝礼了中台顶。一路上旗幡开道,大轿顺利前行。目睹台顶风光,奇花异草芳香扑鼻,观演教寺孺童文殊圣像庄严,香火旺盛,玄烨皇帝不禁联想到大清王朝的兴旺鼎盛,心里甚是高兴。返回途中,他与随臣人员谈笑风生,很是惬意。正在此时忽然一阵狂风吹来,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抬轿子的立即迷失了方向。玄烨皇帝有点紧张,撩起轿帘一看,但见眼前一片迷芒,风沙迎面扑来,他急忙闭上眼睛,恍惚中,只见眼前站立一人,黑脸全身,体魄健壮,大声问到:“我主何事惊慌?”玄烨忙答:“朕去中台寺庙朝礼已毕,正要返回,却遇狂风骤起,使我迷失途径。”黑脸人道:“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驾回宫。”待玄烨皇帝睁开双眼,人已离去,眼前却出现一道亮光,仿佛有人在黑暗中点燃一盏明灯。抬轿人顺着亮光赶路,顺利抵达行宫。 次日一早醒来,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台迷失方向之事,也想起那位救驾回宫的黑脸僧人?他就问五台山僧会会长,僧会长想了许久,也没想起哪个寺庙有这样一位僧人,哪个寺庙有这样一位行人。吃过早饭,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宫,来到万佛阁。他登上五龙王殿,抬头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脸金身塑像与他昨天见到的救驾人一般无二。他非常激动,当下就说:“原来救驾脱险就是你啊!朕封你为广济龙王菩萨。”说毕,还随赐半副銮驾,以示威严,后来这一传说不胫而走,龙王菩萨的地位就确定了。 五爷庙的戏台建于清朝,它也有一段传说,说的是一年的夏、秋之交,忽一日,皇城附近的戏台上来了一班剧团,鼓乐齐唱,观?纷至,可村里的人和庙里的人都没有请戏班子,怎么就唱起戏来了呢?有人便前去问班主。班主说:“你们万佛阁的一位黑脸师傅去剧团写过戏。”并把详情叙述了一番”。人们听了疑心是五爷办的事,但又不敢肯定。这日夜里,万佛阁住持做了一梦,梦见五爷走进房间对他说:“前几天我专程去繁峙跑了一趟,写了赵庄剧团的戏,还点了所唱剧目,时间是三天,戏价也写了单子,藏在我的袍绣里。” 一梦醒来,住持甚是惊奇,急忙打开殿门,跪到五爷像前,焚香叩拜之后,撩开左边袍绣,见里面果然有一黄单子,上面写着唱戏的天数和戏价。 据此传说,人们便在万佛阁五爷殿对面建造了一座别致典雅的戏台。历史上,这里每逢农历六月就要唱戏,因为五爷爱看戏。而这位龙王菩萨惩恶扬善,救民水火,有求必应的故事很多。因而来这里许愿朝圣的人特别多。走进万佛阁,眼前浮现着先人们赤诚祈祷的热烈场面,现代人悬挂的牌匾也很多。朝圣许愿的人流中,各色的脸孔和各色的装束包藏着各色的心态,其中不乏命运悲苦者,也不乏春风得意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涌向这里,一切张狂都得到了暂时的收敛。即使为非做歹者,也似乎恢复了人性,唤起了良知。五爷有灵,他与人类倡导的精神文明并行不悖,那神秘的传说中,寄托着善良,包含着人们对众生平等的向往。点燃一柱香,微闭双目,眼前幻化出一幅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美好境界。尽管人世间充满了争分搏斗,但生命的本性是善良的。 常青法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藏传佛教出家人,但因为是在五台山,也因为他是汉族人,所以也成了世界仅有的汉喇嘛的代表之一。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据记载,康熙年间某日,凭一道圣旨五台山一夜间便有十座青庙(传统中国大乘佛教)改成黄庙(藏传佛教),从此便有了汉人喇嘛一说。 他,俗姓郭,名一海,祖籍灵丘县野屋窑村,生于上世纪30年代。如今,78岁高龄的他,可以说是五台山七十年来变迁的见证者,他的坎坷人生与五台山的兴衰紧密相连,也可以说是一位近现代中国佛教兴衰变迁的见证者,他个人的经历其实都与历史的变幻分不开的。 1938年1月,日本军队占领并进驻五台山。当时,七八岁的常青还是在菩萨顶(五台山藏传寺院之首)出家的一名小喇嘛,天生敦厚朴实的他正接受佛家慈悲思想的沐浴。在那个时事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童稚的心灵中全部浸染了侵略者在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所犯的滔滔罪行,更看到他的佛门同修们(这些僧人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祖的真正“痴迷者”,而且有许多更是乐善好施、情系祖国的爱国者,他们自发组织了“僧人自卫队”,进行保寺、护寺活动)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在毅然脱下袈裟,在聂荣臻司令员的领导下穿起军装抗击日寇,护寺护庙,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歌。在大善与大恶淋漓斗争的“舞台”上,他自觉地加入了正义的行列。而他的童年就在那个险象环生的岁月中度过,同时,在机智地与敌人的不断周旋中,慈悲心与智慧心也逐渐成熟。 他这段经历,聂力将军在回忆她的父亲的多处文章(如《聂荣臻在晋察冀》)中都有记载,:“圣忠法师(现五台山殊像寺大和尚)和常青师父,还有几个小和尚,因为年龄小没有参加集训,但他们一直担负着为八路军送信、送情报的任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全国人民群众欢庆抗战胜利的凯歌到处高唱的时候,长大的常青也与一部分参军的僧人一起随着大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后来,常青还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常青光荣退伍。由于老家也没有亲人,便重新返回五台山。但接踵而来的“肃反”、“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得五台山绝大多僧人被遣送回乡,他只好在附近的村庄安家落户,劳动生产,娶妻生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开始恢复保护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国家先后拨出近3000万元重修寺庙,五台山又能重闻朗朗诵经声,重见袅袅香火了。 1987年,已有一儿一女的58岁的常青再次出家。在2006年8月面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他对当年的选择作了这样解释:“我从小就是五台山的一个小喇嘛,我觉得寺庙生活更适合我。”。 后来,常青来到大白塔下的小庙——五爷庙当起了住持。
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