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24日,1军决定进行接受老山防御作战任务以来的第一次出击战斗任务,目标是116号阵地东侧附2号和东南侧附3号高地,目的是把阵地前推,改善防御态势。执行此次出击战斗任务的是由步兵1团7连负责。 出击前,侦察兵对目标区附2号和附3号高地进行了侦察并绘制了地形图,根据侦察结果,担任出击任务的1团7连在沙盘上进行了多次的推演。 12月24日,出击分队于半夜向目标地进发,以利用夜暗达成偷袭。由于天色昏暗,地形不熟,出击分队发现实际地形和沙盘推演的地形相差很大,在夜暗中,出击分队继续前进,在前进过程中把小尖山误认为是附3号高地,直到天明时才发现错误。此时,预定攻击的时间已经到了,我军炮兵对附2号和附3号高地进行炮火准备,十几分钟后炮火延伸,在延伸的同时对小尖山等越军阵地进行了炮火压制。由于出击分队的大部分正处在小尖山的半山腰,遭到了已方炮火的打击,于是紧急通过无线电喊停。在从小尖山回撤转而进攻原定的附2号和附3号高地的过程中,越军乘我军炮火停止打击的空隙爬出洞外,发现正在下山的我军突击队,于是越军居高临下向突击队开火。同时,附3号高地上的越军也发现了位于小尖山半山腰的我军突击队,于是也立即向突击队队开火,我军突击队陷入了被两面夹击的被动局面。由于偷袭不成转为强攻,突击队再次呼叫炮火向小尖山、附2号和附3号高地开炮,我方炮火立即作出反应,但越军的炮兵也向小尖山半山腰的我军突击队进行打击。炮火猛烈异常,中越双方的炮兵把炮弹都倾泻在突击队所在位置一带,我军突击队伤亡惨重,死伤人数过半,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为达成原定的出击目标,指挥部决定采取逐次增兵的“添油”战术对突击分队进行增援,力求攻占附2号和附3号高地,但我原定通过偷袭的突然性已经荡然无存,附2号和附3号高地上、小尖山主峰上的越军全部投入战斗,越军炮兵也拼命向我增援部队进行拦截射击,致使“添油”的增援部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终由于久攻不下且伤亡过于惨重,任务达成无望时,指挥部决定放弃攻占附2号和附3号高地的任务。在12月24日当天,包括突击队、增援部队以及周边高地等,我军阵亡达20余人,伤50余人。 此次出击战斗,是1军接受老山防御作战任务后执行的第一次出击任务,由于天色昏暗,且对地形情况的不熟悉,导致突击队在前进过程中走错方向,弄不清楚自己当时所到达的是在那个位置,使之在战斗结束后,有数具我军烈士遗体无法找到。直至1985年3月8日,“硬骨头六连”攻占小尖山后在清理战场时发现138号阵地下有4--6具穿我军服装且高度腐烂的尸体,以及遗留周围的枪支弹药,经识别后证实为12.24战斗失踪人员。直到此时,才最终判定12月24日当天,出击分队凌晨时所处的位置是在138号阵地和小尖山一带。 由于接防后对阵地情况不熟悉、战前准备不充分以及步炮协调上的问题,导致了1984年12月24日对附2号和附3号高地首次出击战斗失利。很显然,当时的出击战斗是“走错攻击方向——然而转攻原定目标——被越军发现——偷袭不成转为强攻——在越军强力阻击下失利——最终还搞不清楚位置”。倘若12.24出击战斗能够拿下附2号和附3号高地,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1月15日对附2号和附3号高地的第二次出击战斗了。 (附2号和附3号高地的第二次出击战斗也打得非常艰苦和残酷,炮弹之密集不亚于“上甘岭”,有人统计过每平方米约4发炮弹,山头补削平3-5米,寸草无存,伤亡较大。从1月15日上午发起战斗到18日黄昏由“硬骨头六连”接受阵地为止,历时4天3夜,阵地易手多次,特别是附3号高地,于18日上午由3团8连最后一击终于取得了胜利。在这次战斗中,出了一位全国战斗英雄黄仲虎,他1981年入伍,原2师5团服役任班长,1984年7月调1师参战,被分配到1团9连任班长。同时,在3团8连的最后一击中,原我师6团2连1排长杨春水战友光荣牺牲,他时任1师3团8连3排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