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942|回复: 0

来自第一个军营大专班的报告 张吉明(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5-8-21 00:0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张吉明 发表于 2009-7-8 17: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第一个军营大专班的报告(四)
    (报告文学)
    张吉明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八时,在庄严的军乐声中举行了开学典礼。它自豪地向神州大地宣告,第一个军营大专班光荣诞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办军营大专班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一抹绚丽的朝霞,使人们从它身上看到了多渠道,多层次办好军营大专教育的灿烂曙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军内外报纸,电台先后刊播这一消息。总政治部余秋里主任在全军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人们在期待着,这一高层次的军民共建育出鲜丽的花朵,八十年代的“智力拥军”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章  新松恨不高千尺

    ——园丁之歌

    如果说大专班是闪烁在军营里的一颗光华灿烂的明珠,那么是因为她接受了南京大学这一智慧星群的光芒。
    南京大学,是具有82年历史,驰名中外的高等学府,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这里,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星河。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吴健雄从这里起飞,全国400多名学部委员中,八分之一毕业于南京大学。
    这里,爱国传统灿烂,改革红旗猎猎。解放战争时期,配合军事斗争,谱写了“五二O”反内战、反卖国的光辉篇章;“四害”横行时,篇篇战斗檄文中如千万把利剑直刺四人帮,勇敢地冲在“四、五运动”的前沿。粉碎四人帮后,他们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全国解放思想运动序幕。今天,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他们站在四化建设前列,急部队所急,帮部队所需,把大学办到部队,把知识送进军营,在神州大地上,创办第一个军营大专班,为教育改革创出新路子,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出新贡献。他们的耿耿报国志,拳拳育才心,为富国强兵,固我长城谱写出新的篇章。被誉为“新时代的支前人,智力拥军的典范”。
    为了搞好教学,南京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师资优势,先后从哲学、中文、生物、地理、地质、经济、历史、法律等八个系中精心挑选、派遣四十九名教师授课。这些教师中,有教育专家、副校长(后任江苏省高教局长)徐福基;有造诣精深、蜚声海外的学府中坚;也有才华横溢、出手不凡的讲坛新秀;有在全国学术机构肩负重任的领导同志,也有在各自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冠盖群芳的著名学者。他们教授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世界最新科技知识。他们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辛勤的劳动,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军营官兵的尊敬。他们是学府精英,是军营园丁。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做音符,谱写了一曲曲令人回肠荡气情真意切的园丁之歌。
    1、潘书记与改革家
    去年九月,全国改革家会议的会场休息室,著名改革家温元凯,正在和她亲切交谈,不时发出会心的欢快的笑声。
    她——潘洁,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岁月给她前额上刻下细细的皱纹,生活为她的乌发嵌上缕缕银丝。54岁,年龄快跨入离休的门坎,然而她的思想却极为敏捷,随时接收着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追着时代的步伐,具有一种创新开拓的气质。她是哲学系70多名教工的好书记、贴心人,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领导核心。她像巨大的磁场把全系教师的心紧紧地吸引在自己身边,为了四化大业协力奋进。
    温元凯,这个以锐意改革而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人物,是中国物质大学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正是潘洁“文革”前亲手树立的学生标兵。十年内乱中,二人为此历经坎坷,饱受磨难,师生今天喜相逢在改革家会议上,怎能不心潮激荡,感慨万千呢?
    潘洁一直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坚强战士。“文革”前,她担任南京大学团委书记。当时,她正值而立之年,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在她身上处处体现着共青团组织朝气蓬勃的时代特征。那时,毛主席提倡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精神,胡耀帮担任书记的团中央指示在学校树立一些学习好、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青年学生。潘洁慧眼识人,一下看中了化学系的学生温元凯。温元凯当时是十九岁的学生,风华正茂,聪颖好学,智慧过人,学习成绩优异,已精通三门外语,发表过三篇论文,并且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就当时论,温元凯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学生标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好苗子。然而真正树立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学校领导坚决反对,但教育家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支持。校党委理所当然地批准了团委会的决定,于66年4月授予温元凯“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标兵”称号,并发展他入了党。
    “文化大革命”一场颠倒了世界的风暴,把温元凯打成只专不红的“黑典型”、“修正主义瘟标兵”,团委书记潘洁首当其冲成了“瘟女保姆”!受到严厉的批斗,住牛棚,劳动改造。之后,温元凯自然被开除出党,发配工厂改造。然而,知识是启开自然界自由王国大门的钥匙,温元凯运用他所学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很快在厂里做出成绩,重新入党。科技大学在合肥成立后需要教师,他应聘任教。志远才高,脱颖而出举世瞩目的改革家,近年来发表了三篇学术报告;十多篇学术理论文章,发表了十篇有关方法论、创造学、人才学方面的文章,并就这些内容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做了一百多场报告,此外还出版了两本专著《中国的大趋势》《改革的曙光》。温元凯成长的历史证明了潘洁书记的眼光。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哲学系原副主任胡福明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潘洁和她领导的哲学系的同志们都支持、赞同他的观点,多次讨论,敦促他发表,给胡福明很大的力量。《光明日报》最早发表了这篇文章,引发了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解放思想开辟了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党组织的书记,看准了就干,这是她的性格。办军营大专班是教育改革,自然也非易事。潘洁作为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虽然答应了,也得到了全系同志的积极支持,但在学校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有的人说哲学系出风头,“文凭贬值”,“花花点子”,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如果她一动摇,那么这件事便会夭折。潘洁认为,在我们这个循规蹈矩旧观念笼罩的国度里,开拓者的标新立异,总是要首先受到习惯势力的非难、奚落、反对的。然而,只要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正确的,即使曾经反对的人们也会支持、赞同。办军营大专班,不是那一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国防现代建设的需要,是部队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的迫切需要,是哲学专业为现实斗争服务的需要,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惟其不容易,才有更重大的社会价值。
    是啊,军营大专班的成功,其意义决不仅在于办了一个大专班,而在于在人们荆棘丛生的思想荒野上,劈开了一条通往科学明天的坦途,更新了人们大学的院墙外不能办大学的陈腐观念,为在更广阔的范围培养高质量的四化建设人才,创出一条路子,有一种划时代的无法估量的价值!
    办军营大专班,远不是哲学系能够决定了的事。于是潘书记就找学校各级领导“进谏”,陈述好处,教务长陈嘉猷表示支持,副校长徐福基支持。恰好,教育部这时也发出了关于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通知,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对于经费问题,代校长郭令智说:“咱们办班不是经商,不能让军民关系沾上铜臭味,只要不赔本就行了。”党委书记章德也热情支持。随即学校给教育部打报告,获得批准,部队学校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很快办起了哲学专修科。
    然而事情并非那样轻松,作为哲学系总支书记,潘洁感到了有形无形的压力。有人说此举是改革创举,但也有的说她是“党政不分”、“不务正业”、“多管闲事”。当然,闲言碎语改变不了她开拓创新的性格。邓小平指出,十二大通过的《决定》条条重要,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给了我们知识分子崇高的政治地位,为四化培养人才,责无旁贷,怎么是“不务正业,多管闲事”?我们办大专班,一是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子;二是关心教职工的生活。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工资低,家庭负责重,物价高,生活困难。党的温暖就是要通过我们党的基层领导的手传递到他们身上。我们的教师生活太苦了,有的平均生活费只有12.5元。在现代化的城市,消费水平是太低了。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解决他们点生活福利,以便他们更好地把知识献给四化,正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难道对教师的疾苦不管不问反而心安理得,关心他们的生活反而成了“党政不分”?

    [url]  ゲ 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6-1 21:59 , Processed in 0.0583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