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784|回复: 3

瀍河故道咏叹调(二)寒亮源头故事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4 21:11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陈学义 发表于 2015-2-2 09: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学义 于 2015-2-2 10:06 编辑

            瀍河故道咏叹调(二)寒亮源头故事多    【对原“(二)人说发源由大泽”进行了大修,补充了些内容。再发。】

               1、“潜亭流碧”孟津景  
    “石崇梓泽”曾盛名

        瀍河是条古老的河流。“瀍河”的“瀍”字最早出自《尚书•虞夏书》“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瀍河发源于孟津横水镇东陲,有三个源头,中源寒亮,北源古县,南源文公。源之间距离最远不过2000米,三源均距东边的小浪底镇地盘约千米之遥。
        那就让我们一同来探源吧。从洛阳走省道郭木线与小浪底专用线交接处有一花坛,紧靠坛东是寒水村。坛西有一上书“豫西名镇横水”的牌楼大门,驱车进入大门200米,就可以找到古籍上记载的山川形胜。
        在实地结合古文献进行一下古今对照,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古文献关于瀍河的记载不多,《汉书》仅说“瀍水出穀城山”,“水所出朁亭北,东南入于雒”。《水经注》说的较具体点,也不过一百多字。“县北有朁(“潛”“潜”的异体字)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其水历泽南流,水西有一塬,其上平敞,古朁亭之处也。”
        明嘉靖年间孟津县全图显示,县西南部标有横水镇,镇东稍偏北是瀍源,瀍源东稍偏北是穀城山,瀍源南有宜苏山。宜苏山北,稍偏西是谷城。这恰可反映出三源的出处,“瀍源”为中源,瀍源东北的穀城山瀍水为北源,“瀍源南”所出之水为南源。
        在公路的北侧有一山名宜苏山,山上建有一庙“汤王庙”,由于地势高,俗称“高庙”,每年都有热闹的庙会。在宜苏山北,原有一“韩文公庙”,这里是唐代韩愈讲学的旧址。
        与宜苏山北紧相连是前文提到的潜亭山。“潜亭流碧”为清康熙年间列举的“孟津八景”之一。瀍河上游,布满大大小小的池沼滩潭,瀍河流过时落差小,水流缓慢。春天来临,登山远望,满目苍翠,碧绿欲滴。山下水流如带,珍珠连串,在阳光中明灭闪烁,山上飞鸟盘旋飞翔,岸边青草一望无际。范仲淹描绘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南国妙境,竟在孟津再现。遂有“潜亭流碧”一说。

          登高望远,“潜亭流碧”美景不再。南边群岭逶迤,常袋乡、南麻屯镇的村落就散建在这群岭之中,建在南麻屯镇洛阳飞机场上空不时有飞机起降。北边明代地图所标诸山尽入眼底,宜苏山、潜亭山、穀城山错落排列,形成长约7、8里长的巨弓,西边的横水岭为弓弦,形成了一个方圆七八里盆地,三山一岭沟壑纵横,方向大致一律朝向盆地中那条较为宽广东走向的沟,中源和北源的瀍水就在这条沟里会合东南而去。这盆地该是古文献中的瀍源“梓泽”。
        “梓泽”最早出现在《晋书•列传•石崇》中,“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辞源》释梓泽;“梓泽,地名。晋石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晋代的梓泽,就是洛阳市孟津县如今横水镇的会瀍村、文公村、铁楼村、谢沟村,包括今孟津县常袋乡、麻屯镇西部一带。在唐代潜亭山这一带属“梓泽乡”管辖,为其核心地带。但就寻找瀍源所在地的着眼点来看,这片处在群山环抱的盆地就是“梓泽”了。
        既然打开了话匣子,那就再顺便说说此梓泽并非彼梓泽。当年的梓泽肯定很大,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远比今天优美。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认为,以孟津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前8000至前3000年,气候变暖,成了亚热带地区,此时有大量大象、犀牛的存在。我看到此处时,想起了咱河南省的简称,“豫”。夏代禹时分天下为九州,豫州居九州之中,河南省大部属古豫州,故简称“豫”。豫的本义是之巨大的象,这倒印证了竺可桢有大象活动的结论。根据在瀍河流域的考古资料,可以得知,此时已经8000年前已经有人在此聚居。可以想象,处于亚热带的梓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而瀍河的年龄有多大,倒可以追溯到更为远古的时代。
        从在距“寒亮梓泽”东北几里的庙护村外发现的鸵鸟蛋化石来推断,在95万年前这里会是一片草原。这时应处在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之间,也许会有已经走出森林的猿人在这里出没,也许梓泽就已经存在,如果没有大的造山运动的话,也许瀍河也在哗哗流淌。


               2、“瀍源湖”旁话今昔  “刘海砍樵”有遗迹
         
        进大门约1000余米便是出生中源瀍水的寒亮村,新发展扩大的寒亮村现紧贴大路边,洛阳经县城再到横水的“洛横公路”在村南擦边而过。
        寒亮村是个古老的村子,潜亭山还是沾了寒亮村的光,才成为小有名气的山丘。寒亮村这里原来是秦时有名的驿馆,名叫“街邮”,古人在《西征赋》中曾有提及。     在这驿馆的东边的“塬”上,建了一亭称“街邮亭”也称“朁亭”,后建亭之“塬”就成了“潜亭山”。尤其《汉书》《水经注》把它当作瀍源的参照物使它声名远播。
        寒亮村西北有瀍源湖,这便是我们要找的瀍源了。这个湖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解放后才修的,而是老辈子相传下来,一直就有的。老人们说,即使在光绪年间和民国31年(1942年)的大旱之年,这水也没有干过。解放后只是把原来的湖下挖一下罢了。
        几十年前这里的水势旺盛,比现在大上几倍的瀍源湖远远望去,只见湖心翻卷着很大的暗流,一圈圈涟漪由此不断地荡漾开去。绿影、蓝云、红霞也不断来这里映照自己的芳容。阳光照射,水光波动,看着这“哈哈镜”中有些走样的模样,它们心里也是一片欢乐。从老者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最快乐莫过那些半大孩子,在这里打水漂,看着那石片“嗖”“嗖”“嗖”地不断地中断涟漪,在水面上跳起,直飞向湖心那边,孩子们的炫耀和成功的喜悦不是局外人能体味到的。更不说为偷偷洗澡取得成功而窃喜的别番滋味了。
        水从湖的东面溢出,从村西向南流去,到老村南折向东再折向北。这条堪称龙头老大的瀍源故道,在已在新扩的村子中还能找到踪影。只是,这完成了三面拱卫村子的杰作瀍水,却没有踪影了。这是咋回事儿?原来调皮玩捉迷藏哩。它到“白糖沟”处,聚成一潭,水流潜入地下,约几百米的村东北才冒出头来。这时瀍水却不知这一下就到会瀍沟村的地界了。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寒亮,在会瀍沟村南的沟里,带着“寒凉爽口”“明澈透亮”,随着地势时缓时急顺沟向北流去。
        在 “白糖沟”,有一古墓,被相关部门定为“刘海墓”。刘海就是在湖南花鼓戏里《刘海砍樵》的主人公,现在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中。可“刘海墓”前些年因开窑场取土已经不见了。


            3、石崇斗富锦障排  秀才吟诗村名改

        会瀍沟村在寒亮村东北,俩村子相距约有2里远。会瀍沟和寒亮一样,也是个古老而有名的村子。《孟津县志•苑囿、梓泽》载:“梓泽是晋石崇别墅,遗址在横水乡会瀍村(古称辉障沟)。”
        晋代著名富豪石崇看中了会瀍村所处的地方,认为这里山清水秀,便将此处买下,建了一座名园,起名金谷园。他与人斗富,比赛规则是:出行时把锦缎铺到车马行人要走的路上,行路的两边也拉上锦缎,把行路的一行人和路两边的一切隔开。谁铺张得长算谁最富。结果对手的锦步障只有40里长,而石崇所设的步障路从洛阳城一直通到会瀍,一扯就是50里,石崇得胜。因这步障路阳光下金光闪闪,将周围照得一片辉煌,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辉障沟。
        后来,辉障沟改名叫会瀍沟。可在会瀍沟村里瀍水没有相会,而是在会瀍沟的北头瀍水相会。据说,改名的本意也不在此。
        从前,这里有5个年轻人考上了秀才,可又考到60多岁,他们都未考中举人。便有4个人放弃科举,在村里开起了私塾,私塾办得很好,远近闻名,就连邻村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求学。没过几年,村里传来好消息,那位锲而不舍的王姓秀才,考中了举人又考中了进士,马上就衣锦还乡了。全村人都以他为荣。激动的4名秀才,也和村人前去为荣归故里的进士祝贺。
        酒席上,村里的一位老者举杯祝贺说:“王秀才与4位一起考中秀才,年且70岁又考中进士,这就像种庄稼,不管是丰年歉年,都要种。”因此,他请4位秀才以此事为题材作诗一首。老者说罢,四秀才欣然联句作诗:“学如登南山,步步都艰难。越是往上去,高处不胜寒。”全村人一听此诗,觉得很顺口,但不明白诗的意思。这时,村里的一个名叫憨牛的小伙子毛遂自荐,作诗一首:“管咱会不会,该缠就去缠。只要场场到,早晚会露脸。”
        此诗因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也恰合主旨要求,便在村子流传开来。后来,可能是因为那古老的村名(辉障沟)的谐音不好听,村民便想改个村名。他们喜欢这古朴的诗中以“会缠”为主题的“执着”精神,将村名改为“会缠”。之后,又以村里的瀍水之“瀍”取代了“缠”字,村名改成了会瀍沟。
        会瀍沟长近2000米,落差较大。居民错落有致地分住在沟的两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瀍河水流不断,不仅地表水通过会瀍沟北下,发源于寒亮村西“梓泽”(瀍源湖)的水也在会瀍沟的上端冒出来,哗哗直下。水声淙淙,水草萋萋,小鱼小虾游于水中,孩子们尽情地在水中嬉戏。瀍水从南到北依次经过上沟、中沟、下沟三个自然村,大方向逐渐转向东南,流出沟口,与发源于古县的另一条瀍水相会。
        这古老的瀍水在给人生活以便利的同时,也给寒亮人、会瀍人带来了美景和欢乐,至于下游的人们对瀍水的到来自然也喜不自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胡作凯 发表于 2015-2-2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学义人文地理博学多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5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2-2 1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学究对家乡风土人情分析了解都很透彻。不错!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9-21 16:47 , Processed in 0.0564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