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3-24 21:11 |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本帖最后由 陈学义 于 2015-1-18 15:25 编辑
瀍河故道咏叹调(二)人说发源由大泽
瀍河源头究竟在何处?咱今天不敢说来个正本清源,但可说是追根求源;不能吹是独树一帜,因实是有所遵循。现在多认为在孟津县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还有人说在“会缠”。说在寒亮还是很靠谱的,但说在“会缠”就犯了低级错误。
“会缠说”少说有三误。
一、“缠”应为“瀍”,“瀍”与“缠”风马牛不相及。瀍”字最早出自《尚书•虞夏书》“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瀍”是个形声字,水为形旁,“廛”为声旁。“廛”是会意字,《说文》讲:廛,二亩半一家之居也。所以从广里八土。后也指店铺及其货仓。从古至今,瀍”只用于瀍河(古称“瀍水”)及与瀍河相关的地名,如“瀍阳”、“瀍沟”等。作为声旁的“廛”假借为“缠”。意为束、捆。故“瀍”与“缠”风马牛不相及。当然“瀍”在外地人眼里是冷僻字,甚至在电脑里也不容易打出来。这错讹也情有可原。但作为文化厚重的洛阳人出此笑话则就不应该了。在大招牌上写成“廛”“湹”“缠”比比皆是,连中州路的瀍河桥的大名也题写为“湹河桥”,殊不知“湹”在《康熙字典》水部的“备考”中已被认定是“瀍”字的错字。扯远了,打住。
二、既是瀍河源头,那么“会缠”(“瀍”)和哪里的瀍水相会呢?真是会缠能缠啊。
三、会瀍是瀍水流经之处,不是源头,源头是寒亮的“瀍源湖”。离寒亮瀍源约二里有村名“会瀍沟”,简称“会瀍”。村分上沟中沟下沟三段。因瀍水流经全沟,于下沟头与另支瀍水相会故名“会瀍沟”。
“寒亮说”很靠谱。
谱在哪儿?《水经注》载,“水出河南谷城县城西北。县北有潜亭,水出其北梓泽中。”《孟津县志》说,在明嘉靖年间尚有春秋时期的谷城遗址。有幸的是《县志》还绘有一张明嘉靖年间孟津县全图,县西南部标有横水镇,镇东稍偏北是瀍源,瀍源东稍偏北是谷城山,瀍源南有宜苏山。宜苏山北,稍偏西是谷城。
又是怎样靠上谱的?
首先是古今对照确定。专家们结合古文献,并将明时地图与今地图比照,经实地考察,认定瀍水源在今孟津横水镇寒亮村一带。
其次,寒亮有泉水流出。直到几十年前仍然存在。泉水路经会瀍沟与另一股瀍水会合,这也证明了寒亮之泉水是瀍河的源泉。
再次,村名可做佐证。寒亮村东不足二里有村名叫“寒水”,“寒亮”、“寒水”的村名可以视作对瀍源泉水水温寒凉爽口、水质纯净明澈透亮的标注。也许是先民们将自己喜爱的泉水特质常挂在嘴上,向人炫耀,尔后由口头禅“寒水”、“寒亮”产生的村名吧。(同是村名的“横水”不能与“寒水”相提并论。“横水”说得是另一条河流,它的发源地离寒亮很近,它北流入黄河。因与东向的河流不同,是横着走的,故名横水。近年著名的横水卤肉就源自这里)。
最后,瀍源湖的修建也是明证之一。解放后,在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西头的泉源(梓泽)处,曾修一湖叫瀍源湖在横水镇上学的大孩子们说,老师看得紧,不让去水库洗澡。有一次我还跟着他们去长了见识,看到了面积不小的水库。但因年龄小又是旱鸭子而不敢下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瀍河水流不断,不仅地表水通过会瀍沟北下,发源于寒亮村西“梓泽”(瀍源湖)的水也在会瀍沟的上端冒出来,哗哗直下。在给人生活以便利的同时,也给会瀍人带来了美景和欢乐,至于下游的人们对瀍水的到来自然也喜不自胜。泄气地补一句:可惜的是现在水干了。
既然打开了话匣子,那就再顺便说说此梓泽并非彼梓泽。当年的梓泽肯定很大,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远比今天优美。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认为,以孟津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前8000至前3000年,气候变暖,成了亚热带地区,此时有大量大象、犀牛的存在。我看到此处时,想起了咱河南省的简称,“豫”。夏代禹时分天下为九州,豫州居九州之中,河南省大部属古豫州,故简称“豫”。豫的本义是之巨大的象,这倒印证了竺可桢有大象活动的结论。根据在瀍河流域的考古资料,可以得知,此时已经8000年前已经有人在此聚居。可以想象,处于亚热带的梓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而瀍河的年龄有多大,倒可以追溯到更为远古的时代。
从在距“寒亮梓泽”东北几里的庙护村外发现的鸵鸟蛋化石来推断,在95万年前这里会是一片草原。这时应处在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之间,也许会有已经走出森林的猿人在这里出没,也许梓泽就已经存在,如果没有大的造山运动的话,也许瀍河也在哗哗流淌。
2015年1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