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一把篾刀闯天下 五层竹篾变成品 竹器在五六十年代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用品。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竹篾制品:如滤饭用的筲箕、蒸菜用的箆子、滤油用的笊篱、洗锅用的竹刷、摘菜用的篮子、小孩摇窝中的摇篮等,还有箩筐、簸箕、筛子、箢子、秧架、扁担、藛子、斗笠、竹椅、竹床等不胜枚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里无论那个家庭都少不了竹器,竹器已经成为当年农民不可缺少的用品。 正因为农村竹器的普遍使用,一时间篾匠这个职业也成为了一时的热门。不少人家都自备有锯子和篾刀,我父亲也自己学会制作一些箢子、篮子、筲箕之类的简单竹器供自己家用。但是一些主要的大件竹器依然是请篾匠制作。 有一年冬天,祖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买回了一根楠竹,直径有碗口粗细。因为我们前后村根本没有那么粗的竹子,所以觉得十分新奇。 没过多久,只见祖父带回一个中年人。他挑着一副担子,跟在祖父的后面。那人放下担子后就在门口落座,祖母给他端了一碗茶递给他。祖父趁他喝茶的时候,便指着屋檐下的那根楠竹问那人打一幅藛子够不够?那人回答很巧妙,藛子有长有短,可以量体裁衣嘛! 茶喝完了篾匠师傅就开始干活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十字架样的东西,把长的带尖的一端用斧子砸入地下,然后用手晃了一下没有晃动。他回过头来用篾刀把竹子的小头劈了个十字口,把竹子的十字口对上十字木桩。他抓住竹子的大头双手用力向前使劲推去,只听见“噼里啪啦”一阵响声过后,刚才还是完整的楠竹已经成了四块整齐地摆放在地上。然后竹篾师傅继续把竹片劈开,直到他认为合适为止。看着他那娴熟的动作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让我想起老人们经常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劈竹子要劈小头,问路要问老头。”在这里,这句常用在口边的话得到了印证。 把竹子分割开来,只是篾匠师傅制作竹器的第一步。接着他要把这些竹片变成一只只竹篾,这样才能进行实质性的编织。只见他坐在一个小橙子上,双膝上铺上了一块布,右手拿着篾刀,左手抓住一根竹片,用篾刀轻轻地对着竹片头子一按,竹片就有了一个口。只见他的篾刀没有动,左手的竹篾在不断地向前移动,他右手的篾刀顺着这个口很快就把一根竹片劈开了。他左手一抖竹片变成了两块分别躺在地上。这时他并没有去取其他的竹片,而是拿起带青的竹篾再劈了一边。这时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劈两遍,他告诉我一个竹片可以取五片篾,青的可以取头青、二青,黄的可以取一黄、二黄和三黄,剩下的就不能用了。 篾匠师傅把劈好的篾分门别类地放在自己自己身边,然后就开始编藛子。藛子是用来贮存粮食的,是一个宽约一尺左右,长则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通常有三五丈不等。存放粮食时下面一个装粮食的黄桶或者是澄盆,然后用藛子围着容器的内侧,边装粮食边向上旋转,直到把粮食全部装好为止。 编藛子是从一端开始的。编织的方法并不是像织布那样纵横交错经纬分明,而是采用斜着用料。编织出来的竹篾呈人字型排列,花纹比较好看。而且在用料上也有讲究,篾匠师傅把不同的五种竹篾插花摆放编织,不尽看上去像似花色,而且还确保了藛子的牢固程度,做到经久耐用。 当年篾匠师傅的活路很多,农村的竹器大都是请他们来做。这些师傅主要是黄陂和黄冈人,他们到了农闲的时候不同的手艺师傅们三三两两出来讨生活。 我们那里木料比较少,用竹器的反而增多。夏天那家能够添置一张竹床,搬到外面乘涼也是比较风光的事情。像经常使用的筛子,不是各家各户都有的,自己要用还得到邻居家去借,因而有了条件会尽可能自己准备。过去农家到自家菜园择菜都是用竹篮,因为择好菜后就用竹篮到水塘去洗,竹篮漏水性能好,用竹篮比较方便。没有竹篮的人家只好用烧箕,这样洗菜也比较方便。 劳动中使用的竹器也不少。挑运粮食用箩筐和扁担,挑运秧苗的秧架子,挑土用的箢子,下雨时头上戴的斗笠也都是竹制品。由此可见农村当年很难离开那些篾匠师傅。 如今农村许多地方的竹器被其他制品代替了,有许多过去常用的竹器已经被无情地淘汰。但是竹制品向着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竹制品作为工艺品也能够溶焕发青春。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138582138582 138582 [/img] ノ ノ 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