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340|回复: 4

我为有如此伟大的先人而自豪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丁益祥 发表于 2012-12-17 22: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为有如此伟大的先人而自豪
昨天,我们丁氏“济阳堂”普郎家族的修普工作,在我族修普理事会会长丁昌国老先生和常务副理事长丁祥生(原四团五连老战友,在《智取威虎山》剧组演李勇奇,也是我的族叔),秘书长丁华秋(省文联作家,我族妹)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族人几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划上一个圆满句号;在本族祖籍地武汉市黄陂区东丁家大畈举行了隆重的送迎普大会;全国和世界各地族人代表欢聚一堂,好不热闹!我省原政协主席丁风英同志还以顾问名义对此表示祝贺。我作为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也应邀参加了本族这一历史盛会,同时还被族人推荐作为代表发言,从而深感荣幸!
通过这一活动,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不仅进一步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还了解到我族尽有如此伟大的先人。作为后代,我深感自豪!下面将我们丁姓家族源流和丁氏“济阳堂”普郎家族始祖的伟大形象献给战友,以为同庆。
一)丁姓家族源流
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中国人共同关注的文化寻根,也是一种人文情结;千枝一本,万姓同源,树高千丈,落叶归根,都是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丁姓家族源流也必然含慨其中。
  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丁又是我国诸家姓氏中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记载,丁姓至少有以下这些支来源。
  第一支来源,丁侯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主要生活在山西地区,后因周武王讨伐殷纣时而不从被周所灭,其子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但没有文字记载。语焉不详。所以,我们只能肯定此门丁姓的历史悠久,却无法探知其丁姓始祖的家世和身世。
  第二支来源,出自姜姓。在《万姓统谱》一书中,均称丁姓为姜太公的后代,是炎帝的正宗后裔。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长子石年,因生长和居住在甘肃天水郡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出了一位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是炎帝第五十四代后裔。他在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即山东济阳郡)。其次子名周,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成王临终时遣命他辅佐康王,所以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而倍受礼敬。姜周死后,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姜尚为太祖。又因姜氏源自远古时期炎帝之姓,姜尚为炎帝嫡后,故炎帝为丁氏宗族的神明远祖。此族丁姓和姜姓是一家。
  第三支来源,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赐姓为丁。那么,这支丁姓就源于殷商帝王家族。
第四支来源,孙姓改丁姓,是周文王的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到孙匡时改为姓丁。所以后世特别是江南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姬姓后裔。   
  第五支来源,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第六支来源,明代西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第七支来源,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第八支来源,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主流派源自姜姓。这支源流散居地盘最广,人数最多,是丁姓的最大世系。这一系主要发源地是山东济阳郡,即今山东临淄营丘一带,后扩展到今河南兰考至山东定陶地区。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安徽、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沛国谯县的丁氏成为全国各地丁氏中较大的一支,这支丁氏世代与同县的曹氏(曹操家族)、夏侯氏通婚,同为谯县三大豪族之一。在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很多名人,如汉末位列三公的司徒丁宫、官居司隶校尉的丁冲、文学家丁仪丁廙兄弟等。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明初,明开国员勋“柱国上将军”、“济阳郡公”丁普郎,从原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迁徙湖北黄州府(今武汉市黄陂区),开基丁氏“济阳堂”宗族。现居于湖北和河南东南部丁姓人多为其宗。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据1999年4月26日《河南日报》报道:目前韩国的丁氏族人已达28万之众。国内丁姓族人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广东、广西、河北等省较多。
二)丁氏“济阳堂”普郎家族源祖。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丁姓子孙生活在中华大地和世界各处,遍布列土,繁衍生息;绵延世代,自强不息;千支万脉,条分缕析。丁姓族人也同别姓族一样,为便于寻亲收族,编修家谱,祭祀祖宗,以血脉渊源为纽带,以地域范围为单位,给分支家族取一个“堂号”,如“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将族人亲密联系起来。以下所述为丁氏“济阳堂”普郎家族源流脉动。
丁氏“济阳堂”普郎家族起源于明初。始祖普郎公。其堂号名称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普郎公“济阳郡公”之“济阳”字号而得。同时,此堂号还上应,该堂族绪山东济阳郡丁公伋元祖之后裔和支脉。
据《济阳宗谱》旧版记载:普郎公,号云山,1311年4月初1日生。原籍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逝后葬于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东鸭儿湖畔万家田,卒年五十二岁。普郎公原为元末进士。当时,元政腐败,群雄并起,普郎公始从起事首领徐寿辉,与陈友谅同属徐帐下将领。在陈友谅背信弃义杀害徐寿辉后,便追随明太祖朱元璋争夺天下,被授职为“行枢秘院同知”。普郎公幼读经书,恭行儒道,孝奉父母,友于兄弟,乐善好施,赈济饥民,侠肝义胆,壮志忠心,胸怀韬略,屡建奇功。在鄱阳湖战役中,普郎公奋不顾身,深入敌阵,里应外合,以火攻破敌军水寨,在火光中追杀陈友谅时,被乱兵所刺。普郎公体受创,头已落,而身不仆,仍直立舟中,执刃若战,其惨烈之状,不可言喻。第二天,明太祖朱元璋视察战埸,见此情形,感慨不已,临尸恸泣。便赐普郎公为“柱国上将军”和“济阳郡公”,建庙塑像于鄱阳湖康郎山,岁时致祭,厚恤子孙(现武汉市黄陂区东丁家大畈,即为明太祖给普郎公子孙所赐土地)。明史还赞道:丁普郎捐驱报主,首虽落,而身不仆,死有余威,忠肝义胆,上可烛灭,史策永垂。
普郎公生有三子,名为秀一、秀庸和隆义。秀一和秀庸公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隆义公生于江西省清江县。因普郎公一生戎马,展转鄂赣,极少宁居,加之殉节鄱阳,又出仓卒,故隆义公在江西,之初不知湖北还有一公和庸公;一公和庸公在湖北,也不知江西还有隆义公。后隆义公部分子孙迁居黄陂,虽自家兄弟近在咫尺,却视为路人。
本族二世祖秀一公,号素村,明洪武甲戌科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此人品性沉毅,崇尚气节,磊落光明,政绩卓著。二世祖秀庸公,被袭封为“济阳侯爵”,食禄浙江金乡卫千户,并管理御赐祭田40顷。秀庸公勇毅善战,颇有父风,在任职金乡卫指挥司时,战死沙埸,诰授“光禄大夫”。二世祖隆义公,生性纯厚,不求仕进,常以诗酒自娱,即所谓味浓而世味淡者也。
以下省略。如有战友或同宗族人喜欢,可另行联系。
                        丁氏济阳堂普郎族第21世丁益祥整编 
                                                      20121217日。


138587138587 138587 [/img] 钅 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2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2-12-18 1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丁氏源远长流,还真有点历史啊!粗略一算至少在五千年以上。丁总编工作成效辉煌。不过还有几个大人物不知是否跟此丁同源,一是原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二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光训,如果说同源,不能把他们漏掉了,应当补上。

    138317138317 138317 [/img] 囟 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丁益祥 发表于 2012-12-18 12: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丁氏源远长流,还真有点历史啊!粗略一算至少在五千年以上。丁总编工作成效辉煌。不过还有几个大人物不知是 ...[/quote]
    据考,明洪武十八年状元郎丁显,明崇祯时陕西总督,后兵部尚书丁启睿,明末清初文学巨匠丁耀亢,现代人中的丁盛,丁肈中都是本族人,至于其他人,我们正在考证,下一步将出名人录。含丁姓和我们“济阳堂”的。

    [url]  . .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2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2-12-18 12: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考,明洪武十八年状元郎丁显,明崇祯时陕西总督,后兵部尚书丁启睿,明末清初文学巨匠丁耀亢,现代人中 ...[/quote]
    还有丁关根,别忘记了。

    [url]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丁益祥 发表于 2012-12-18 12: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本炎 发表于 2012-12-18 12:11
    还有丁关根,别忘记了。

    丁关根是那一族系沒查到。他是江浙人,那些地方丁姓有可能是孙权后代。如果是浙江金华地区人,那可能是我族,因我二世祖秀庸公被袭封“济阳侯爵”,在此管理御赐祭田40顷,并在当地任职,那里有其后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11-27 10:18 , Processed in 0.06018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