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树下 3
不知老蔫的父亲为何给儿子起了个老蔫的名字,其实老蔫并不蔫。老蔫机灵得很。蔫蔫的性格怎么敢去打猎?也许是老蔫小时候不爱哭闹,不爱和其他的孩子玩耍打闹,老爷子随便给他取了个极不符实的名字。 老蔫聪明能干好琢磨事,只是那时家里贫穷,没有耕地,日子不好过,儿子高继业到了二十多岁还没娶上媳妇。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老蔫盘算着这样下去,恐怕这辈子翻不了身,连儿子也日子难过。既然蛮子提示要做个小生意,做什么呢?老蔫想来想去,还是已做豆腐为好。一来本钱不大,二来家里人还有做豆腐的好手艺,老婆做的豆腐格外好吃。 老蔫从十几里外的盘庄找来做石磨的石料,自己用杵子一点点把石料凿出了直径4尺的磨盘。磨盘的沟沟槽槽遭好后,做出的第一锅豆腐,他家一块也没有吃,而是全部送给了左右邻居乡里乡亲。 老蔫家的豆腐好,味正,鲜嫩,分量足。没多长时间老蔫的豆腐在十里八庄留下了较好的口碑。 咱家乡有一句口头禅:老蔫家的豆腐,一绝。老蔫做豆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口碑流传至今,可见当年老蔫的做豆腐手艺有多好。 老人们讲,老蔫做的豆腐,一斤豆子,可出3斤豆腐。味道纯正,且鲜嫩而不散。技巧都在选料、磨汁、煮制、点卤等几个过程。 老蔫担挑卖豆腐,从不缺斤少两。不过买的多少,分量总是给的足足的。大清年间,就是到了解放前,咱家乡的富户吃豆腐也大多是用黄豆来换,更不用说一般民户,很少用铜钱来买。老蔫秉承童叟无欺,绝不看人行事。 2010年秋,我有幸举家到山西祁县旅游,参观祁家大院时,记得祁家当年也是靠做豆腐起的家。当年的富户,很少有暴发户。大多是经过小本生意,经过小额存攒,经过不断积累,又积德行善,才集成大业。 老人们说,当年老蔫,以致他的后几代,一直秉承勤俭持家的祖训。据说在他家成为当地的大户后,他家的厅堂有一副汉隶体书写的“勤俭传家久,道德继世长”对联。 据说,清光绪21年,公元1896年,咱家乡闹春荒。周围几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涝灾,春天连下40天阴雨,造成地皮长青苔,不能耕种,地里连野菜都没发芽。富户有余粮填肚。穷人青黄不接,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至此大难之际,老蔫的后代,拿出自家存粮,在路边设立粥棚,每天为每位来往穷人施舍高粱米粥,曾救下不少难民。此举传下佳话,流传至今。
138351138351 138351 [/img] ソ ソ 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