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828|回复: 3

老部队印象 作者---李卞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2-24 20:51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admin 发表于 2009-2-27 16: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部队印象

        从军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是难忘的记忆。军队编制庞杂,机关、院校、后勤保障、各种勤杂岗位难以计数,真正能称的上部队的,应当只是那些直接用于作战的军事单位,人们常说的野战军以及由野战军分离出来的独立师旅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共产党武装中现存的野战军都是有来头的。
         我在部队时间不长,但却有幸走进一个番号响亮的部队,中共陆军第一军。近代中国称为一军的部队不少,比较出名的要数我军的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陆军第一军,第一集团军,空军第一军等,在战争年代没有统一编制前,各大野战军都有一纵,实际上就是一军。打开互联网搜索一军军史,条目最多的竟然是国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早期的国军第一军,还有北伐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北伐中,一军没有四军、七军打得好,后来新一军与北伐的一军没有关系,共产党的新四军倒是和北伐四军有一定联系。新一军的主要功绩是入缅作战打得日本人闻风丧胆,孙将军的著名语录,“那些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枪毙!”于是,千三日本俘虏立刻成了地狱之鬼。说过如此豪言壮语的,只有斯大林。曾下令拒绝杀害过卓娅的德军师的投降。但比起军长的名气,孙立人则要逊色多了,共产党的一军军长是贺龙。更准确地说,中共一军的创始人是贺龙。当解放军第一军正式成番号时,贺龙的职务早就超过军长了,而新一军也已经在东北战场上稀里糊涂被林彪消灭了。
    我的老部队就是一军。从贺龙元帅1930年在湘鄂西创建的红2军团到今天的第1集团军,这支英雄部队走过了漫长的征程。当前的一军代表了一路主力红军,三成八路军,和第一野战军,这些中共重要的武装力量,目前成野战军建制的仅仅剩下第一集团军了(含三军七师)。由于这一代表性,今天的一师还能在网上还是被认可为十大王牌师,一军则列入重点建设的集团军。
    一军贵在一师,可惜我的老部队不是一师,而是曾经在一军序列中的二师。现在一军二师已经成为历史,武警二师正在继承陆军二师的传统。我一当兵就到二师,一共带只待了六、七年。时间不长,但多少有点印象,而且是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作为基层的军人,要写出部队的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下这点文字,只是当年的经历和离开一军后的感觉,多半是管中窥豹,道听途说,好在是发在网上供参阅的,恳请战友指正。
    印象之一:部队是要讲资格的。一军是支老资格部队,老就老在贺龙身上。标志共产党建军的南昌起义是以贺龙为总指挥的,如果说一军在历史上参加过南昌起义并不为过,只是当时贺龙的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后来的一军没太多关系,倒是1975年和一军对调驻地的是共军20军,即原来的三野一纵(军),看来一军和20军总有些缘分。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回到湘鄂西创建红4军,后来与旷继勋、周逸群的红六军合并,组建红二军团,贺龙为总指挥,全军约三万余人,这大概是最初的一军原形,而且是重要的一路诸侯。
    一支部队的风格,大概与首任军事主官的性格有关。与大多数中共元帅不同的是,贺龙没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是拉杆子起家的,两把菜刀闹革命,闹的是孙中山的革命。无湘不成军,楚兵的骁勇自古有名。红军时期,一军创业艰难,几万人马,几仗下来可能就剩下几千,最少的时候只有一千多人。几度扩张,几度危机,硬仗恶仗没少打,所造就的独臂将军居全军之冠。贺龙的部队具有依托山林,聚散不定,流动迅速的特长,打不垮,追不上,掉过头来狠咬你一口,也能成师团地歼灭敌军。长征后期,贺龙红二军团与王震、肖克的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七七事变后,贺龙的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国军八路军120师,红二军团编为358旅。抗战初期,在贺龙师长的指挥下,358旅及友邻部队毫不含糊,竟然能成千地歼灭日本主力部队,这些日本野战部队的战斗力绝非冒险走平型关的日本辎重兵可比。更厉害的是,在打掉成建制的日寇部队的同时,还击毙了日军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水源少将等一批日本将校,其中的阿部是八路军击毙的最高军衔之敌酋。虽然此役是扬成武司令直接指挥的,但功劳也可以算在120师帐上。仗虽然打的不错,可惜整个晋察冀的发展还是难与山东、苏北和晋冀鲁豫相比。抗战中期,358旅被调回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和著名的模范359旅一起担负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荣任务,这一光荣传统一直被后来的一军特别是二师继承着。好在西北战事不多,日本兵始终没有渡过黄河。
    内战再兴,与358旅对阵的胡宗南虽说是国军嫡系,马家军更是凶残,但三年之中整个国军除了在山东和东北打了点硬仗,其它地方都兵败山倒。西北野战军以区区三万部队,硬是一口口吃掉了胡宗南的几十万中央军,打掉中国内地恐怖主义的军事集团马家军。陕北的仗打的很漂亮,可以说以少胜多的经典,按逻辑,西北野战军很难胜过强敌的,但战争是讲大势的,大势已去,黄埔精英似乎不会打仗了,至于马家军早已没有了当年围剿西路军的凶狠,基本没打就瓦解了。西北一连串规模并不大的战役,如秋风扫落叶,强敌灰飞烟灭。国军实在是兵已厌战,不堪一击。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一军正式得名。下属第358(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第1旅(旅长王尚荣)、第7旅分别改称第1、第2、第3师。全军共2.2万人。随后参加了陕中战役、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和解放青海。1949年10月1日一军军部奉命兼青海军区领导机关,在解放战争期间,一军共歼敌104227人,解放县以上城市51座。
    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于一军这样一支老资格的部队,无论是从建军起兵,还是红色割据,再或是解放西北,一军都有充分的理由保持其番号和荣誉,令许许多多一军的现役和曾经的兵,为之而骄傲。毕竟,解放军高峰时曾有60个军,能留下来的,十之二三而已。
    印象二,部队是要讲战功的。
    一军当然是有战功的,在红军时期,独挡一面,战功卓著,但主要是一师、七师的红军部队。即便是一师,自抗战后无论是从作战次数和规模,还是在歼敌数量上,都很难和其他王牌师相比。但一师凭借红军时期的战功和特殊的代表性,仍能雄居野战军之首。
    独一则无二,二师就没有那么硬的底气了。首先是先天不足,红军时期,二师还没出生,八路军早期,二师还没有纳编,但这都不是决定因素。我军的十大王牌中,并不全是红军部队。与共产党一军同名的国民党新一军,前身只是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税务警察团,其主官孙立人也不是黄埔出身。却在淞沪抗战中有上佳的表现,后来又远征缅甸,以一个38师(新一军前身),打掉日军5个师团一个旅团,仅打死日寇就在9万人以上,抗战中的此等战绩,对于一个师来说,在整个中国军队中实属凤毛麟角,终以战功名列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军队是要打仗的,决定部队知名度的决定因素是战功。军人的履历表上,都要求记录参战和立功的表现,以此作为去留升迁的重要依据,以战功博功名,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没有名贵的出身,没有很老的资格,只要有战功,就可以一战成名,改变命运。这似乎已经成为军队的传统,我军当然也不例外。林彪、徐海东、刘亚楼、钟赤兵等在抗战期间赴苏联养伤病或学习,长期脱离战场,但并不影响升迁,因为他们曾有战功。四野的部队组建的更晚,抗战胜利后才从华东、冀东临时抽调了10万部队抢占东北,除了黄克诚带领的新四军三师有部分红军部队外,其余的部队资格也不老,但经过三年多解放战争,竟然消灭了蒋介石的50多万精锐,包括国军大半王牌军,自己也发展成为百万大军,从东北打到海南,纵扫中国。随后又马不停蹄,回师东北,入朝作战,硬是打败了挟二战胜利之余威的美军。时至今日,四野产生的王牌部队最多,所保留的集团军也多,所凭借的当然是战功。四野部队中要论资格,谁也比不过127师,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建制部队,它所在的43军乃解放海南的主力,但相比四野其它部队,43军战功不算最突出的,几次精简都被撤了番号,而127师则仍然是王牌。
    现在回想起来,二师虽然身在一军,但似乎少了一点老子天下第一的豪气,虽然诞生在抗战初期的山西,但没能打平型关,也没上正面战场,要打游击战吧,又被调到陕北,那不是沦陷区。解放战争中,虽然也打了一些漂亮仗,但没参加上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战役,在过汝河、打孟良崮、打济南、打塔山、打锦州、打天津、打碾庄、打双堆集等恶战中,则打出了一批英雄部队。抗美援朝中,一军入朝晚,主要担任守备任务,没打上五次战役,没打上上甘岭。在我军历史上,部队晋升为主力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战功证明自己的战斗力。仗打得少,打得不惨烈,英雄也就出得少,获取战功、出人才的机会也就少了。在二师当兵的时候,非常景仰老师长李之敬,一直以为是枪挑三个日本鬼子的大英雄。最近才从小吼的文章中得之,是瓦子街战斗中,枪挑了三个国民党兵。我所在的六团二连,“攻如猛虎”的称号,也是该役所授。那是战争年代的末期了。
    印象之三,部队是要讲机遇的。
    和大多数野战军相比,一军是幸运的。解放战争进军青海而不是新疆,否则就真成了建设兵团了。入朝后回国从青海到中原,从中原到江南,越调防驻地越好;无论怎样精简,一军都稳如泰山,但作战机会并不多。和平年代并非没有战事,62年对印反击作战,54军以一个野战军打败一国之军队,再次奠定了作为头等主力的战功,同年,一军被调往福建前线准备反击蒋军反攻大陆,结果仗没打起来。79年对越反击作战,上去了多个野战军,但没有一军。八十年代中期对越轮战,一军的机会来了,但二师却没又轮上,虽然抽调了不少战斗骨干参战,但不是以二师的名义。台海局势紧张,一军首当其冲,真要作为主力要准备打的时候,二师又整编成了武警。机遇就是这样难以琢磨,但又不无道理。
    其实,二师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二师的兵的军事素质也是很强的,只是缺少机会。当决死纵队的时候,没决死的机会;在山地游击战中,没开进敌占区的机会;解放战争中没有打大决战的地理条件;解放后,打仗没机会,生产没少搞,我们这一代兵的从军岁月,许多都是在生产中度过的。可是二师的兵一天也没忘了准备打仗,武艺之水准绝不在任何主力之下。都是五尺男儿,都是血气方刚,谁也不比谁少条胳膊腿。要说军事训练,二师真还谁都不怵。常听老兵说,大比武时候,一师那个六连比不过咱六团二连,称号原来是授给六团二连的,师领导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攻如猛虎连”,那样就没后来的“硬骨头六连”了,哈哈。现在想来,这种可能性很小,人家是一师的连队啊,虽然也是抗战才成立的连队,但一师是红军部队,骨头并不一定最硬,资格最老是一定的。
    总的感觉,部队要成王牌,三个因素很重要,一要资格老,二要战功大,三要机遇好。其中第二个最重要,但同时又要依托第三个条件,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机会,英雄很难有用武之时而真正成为英雄。
    话说回来,和平年代也并非不能造就英雄。张思德并没有牺牲在战场,毛主席亲自写文章纪念他,全党全军将这篇文章作为座右铭来读。雷锋没上过战场,牺牲的也不壮烈,但却是真正的英雄,造就了几代人灵魂。象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所在的班等单位是决不会被撤消的。和平年代军人立功的机会更多的不是在战场。如今,二师已经改为武警部队,我想未尝不是好事。汶川抗震第一个冲进汶川震中的,是四川武警机动师,参谋长王毅毫无争议地成为英雄。俺们武警二师也第一时间上去了,而且表现很好,打通并维护了通往映秀的生命线,展现了老部队过硬的素质。今后,抗洪、抗震等非作战军事行动,将成为武装力量常设任务,武警公安部队将作为第一突梯队使用。毕竟,解放军的装备和训练,更多的是用来作战的。而一旦战争来临,武警机动部队必然第一时间归建,履行野战部队的职能。
    只要有英雄的本事,总会成为英雄的,所等的机遇而已,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包括军人。老部队和新战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印象之四,部队是有山头的。
    宗族体系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基石之一,在军队就可能演变成派系、山头和老乡观念等。中国自古就有“上阵还需父子兵”一说,善带兵者也常以爱兵如子自勉,这家军那家军的部队连绵不绝。近现代中国军阀割据,无不建立在一方水土、一方子弟兵之上。最大的军阀蒋介石更是依靠黄埔起家,后来又假国家之名视黄埔为嫡系,称之为中央军,当然还少不了他的浙江奉化老乡。共产党强调的是五湖四海,一贯反对山头主义,但共产党的军队又确实是各个山头揭竿而起的,先后一百多次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造就了多路红军,总数达30万,可这30万只能分散在十几处穷山僻壤并被敌军围困。共产党的伟大之一,在于运用其铁的纪律和强大的组织力量,经过多次残酷的肃反和整顿,革命队伍中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非留俄的知识分子、旧军官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确立起全党服从中央,党指挥枪,军队服从党代表等根本原则,各路山头统一在革命理想和革命纪律之中。
    在这种大规矩下,山头主义难成气候,但山头却始终客观存在。山头有大有小,发展快的山头,部队多,干部数量也多,直到出现若干百名将军县。这是战争造就的成果,在以前并不算希奇,没人会说是山头主义,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将军乃至元帅的战功。一军情况则有些特殊,一军起兵于湘鄂西,部队能征善战,但牺牲也大,抗战期间,担负保卫延安的重任,长期在西北大生产。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又不是沦陷区,想扩军不容易。因此部队发展受限制,抗战胜利时,也没检到洋财。当大反功的机会来时,却一路向西打去,一直打到新疆,部队扩充的很快。但驻地可能是中国最偏远最穷的地区,兵太多了养不起,不要兵也不行,于是几十万部队改编为生产建设兵团,在王震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至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仍然是全国唯一的与自治区并列的省级行政区。
    一军成了西北野战军的独子,人少了,人们更加珍惜感情,似乎也更看重山头。以前在武汉军区时常听老人们议论,一军的部队上面有人,团以上干部的提升,须报军委领导过目。一军似乎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军长政委都要内部产生,最好是当兵时就在一军。文革中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也没长久。现在看来,这也属于正常,当兵在一军,成长在一军,对部队熟悉,得部属拥戴,上下沟通方便,指挥得心应手,当然是好事。在优良作风的熏陶下,一野的部队少,出干部一点也不少,55年的大将上将不说,自余秋里主持总政工作后,一军一口气贡献了傅全有、吴铨叙、陈炳德、李乾元、史玉孝等5个上将,加上一军出身的梁光烈就是6位,这在所有现存野战军中,无出其右。其中,在对越轮战中的军长、政委、副军长、参谋长,后来全是上将,军长政委更是直接提升为大军区司令政委,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以前在一军时,总有点不服气一师,现在,曾在二师工作过的老领导吴铨叙也荣升了上将,真的感到骄傲。吴副总长还亲自为二师战友网题词,使老兵们倍感亲切,首长没有忘了老部队啊。

    [url]  ㎞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17
  • 签到天数: 347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张忠权 发表于 2009-3-11 10: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李战友,你对我军的历史建制,人员、战事等知识太丰富了,从你的《老部队印象》中我了解我们二师的历史经历,为我们曾是一军的一员而自豪。谢谢你为战友们提供了丰富的军史,请继续发表军史文献。

    138901138901 138901 [/img] ┋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1 22:0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冯英威 发表于 2009-3-11 14: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的,学习了。

    138291138291 138291 [/img] ё‐ ё‐ ё‐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阿布 发表于 2009-3-12 06: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是西北王.呵呵

    138091138091 138091 [/img] 廴 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9-15 14:08 , Processed in 0.0586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