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5767|回复: 11

老部队印象 (二)作者---李卞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2-24 20:51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admin 发表于 2009-2-27 16: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象之五,部队是讲感情的。
    中国人是讲感情的,山头说到底也是一种感情。共产党的军队首先要讲大感情,强调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在大家都经历过一段时间里还要强调对领袖的忠诚。一军是很讲感情的,但并没出过什么“死党”,无论彭德怀倒霉还是贺龙蒙难,没听说一军有谁跟着上船,倒是听说贺龙最信任的原来二方面军的亲朋部属反水揭发。这当然也算讲感情的表现,讲的是大感情。最近才从战友网得知,刘少奇、杨成武发配一军驻地开封,是二师派部队去监管的;很早前还听说过徐向前元帅也曾发配开封,女儿想当兵,当时一军的领导竟没办。这都可以理解,俺们老军长唐金龙的儿子连兵也当不上,现在还蜗居南方。在那种大感情的高压下,人们很难辨别忠奸,山头的感情再深,也得让位,倒不是说那时的感情不真诚,只是有些过了,失去常态。
    大感情毕竟管不了太多太细,部队中还是要讲私人感情的。当兵的衣食住行不用自己安排,也不用操心国家大事,训练之余,就是精神联络了,比如谈心、找老乡什么的,当然也可能这点时间都没有。部队生活特殊性,培育了战友间的情感,当然也包括对军队、对人民、对首长等等的感情。以至于几十年后,大家闲下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叙旧。二师长期在西北,西北人老实厚道,后来部队到了河南,河南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集聚之地,民风淳厚,拥军爱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部队的兵主要来自河南、湖北两地,另外也有部分河北、四川、广东、湖南的兵,当然师团首长中,还有陕西的老革命。记得我们六团有个杨团长,他说在战争年代指挥过一个排,参加过扶眉战役,还说今后团一级打过仗的干部不多了。此话成真,还没到80年代,团以下打过仗的干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今,全军也找不出一个打过解放战争的指挥干部了。历史的规律只能如此。
    对于当时的首长,接触的不多,印象多半是间接的。一军曾出过一些赫赫有名的军长,贺龙不说,贺炳炎算很厉害的,独臂上将,勇猛过人,人称贺小龙。断臂截肢时,不用麻药硬是用木工锯子手术。建国后的成都军区司令,英年早逝。至今北京平安大街四中路口,有一朴素的小楼占去一溜人行道,没人敢去拆迁,据说是贺将军的故居。建国初期,一军军长唐金龙,也是红军时期的猛将,刚烈不屈,66年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造反派一冲击,将军举枪殉国,此为亮剑军长李云龙的原形之一。70年代曾任一军军长的张治银,曾任十五军45师师长,此师乃上甘岭战役一等主力,是出黄继光、邱少云的部队。秦基伟在战斗日记中写道:“四十五师发扬英勇牺牲的战斗精神,一人舍命,十人难挡。”再往后的军长,大家比较熟悉了,近些年的总参谋长大多担任过一军军长。这可能和原一军政委,后来二次入伍的总政治部主任、军委副秘书长余秋里有一定关系。
    说到政委,一军出的最有名的政委,还算不上余秋里,周逸群、邓中夏先后任党代表,任弼时、关向应曾任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这些都是在党史军史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西南局书记李井泉、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都曾任一军政治委员。前几年,我们单位调进了个女干部,后来才知道,她父亲是抗美援朝时的一军政委是梁仁芥,和梁必业、梁兴初是一个村的,人称“吉安三梁”。网上介绍,那是一位能打仗的政委。
    后来的军政委知道的不多,文革时期的政委是徐文礼,没有接触过,只是听说张天富是他的警卫员。张天富原是军作训处参谋,一表人才,满腹兵书,后来在二师四团任副团长,再后来任一军的副军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当了10年军职干部尚不到龄,实属年轻有为。前些年,我曾到杭州出差想见老首长,他不在,去上海大学讲学了,电话中叙谈后,还是很热情地安排我到舟山旅游,卑职再次感受到了老部队的感情。曾任一军和浙江省军区政委的马骥良,是二师出去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平易近人,关心部属,在他身上体现了当时还不盛行的解放思想,灵活实干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师的政治工作在他的主持下,有声有色,典型辈出,全军知名。据说,二师的代号一星期不上军报,职能部门就要挨批。集中写作班子、给上军报的作者立功,可能也是二师的首创。后来,三师出了两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全军推广,很象马政委的手笔。培养两用人才,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很重要也很实在的举措,当然也体现了一军部队讲感情的特色。
    印象较深的军政委还有夏伟。这可能是全军最廉洁的高级干部了,听长辈说,文革前的七师政委,竟然拉着架子车到8里路之外的明港火车站接老家来的亲人。这样的事现在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听来却是百感交集,我们不但失去了那个纯真的年代,也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正派。后来,夏政委凭着一身正气,到北京作了军委纪委专职委员,晚辈有幸能经常见到他的身影,或面聆老首长的教诲。老政委身体硬朗,腰板笔直,经常亲自打开水。没想到,几年前竟突然病逝了。我军又痛失了一位典范,不知道,今后还能否产生这样的好政委。本来,很想多写点文字悼念,只是所掌握的素材太少,这几句就权当洒泪了,还请建军兄见谅。
      印象最深的是老政委阎志敏。阎政委长期担任军区干部部长,而且是情况比较特殊的武汉军区,军区机关由二四两大野战军合成,部队则是一野的,干部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文革初期,贺龙蒙难,被诬告要搞二月兵变,贺龙的兵只有一军。阎政委奉命带军区工作组前往一军调查,实事求是地向北京写出报告,一军没有搞什么兵变。在政治风暴中,坚持了政治工作者的正直和公道。70年代初,经毛主席批准,阎志敏从17军主持工作的副政委调一军任政委,17军军长张治银任一军军长,两个非一军出身的干部同时到一军任主官,这在一军历史上并不多见。当时,还是文革比较复杂的时期,运动不断,队伍难带,不少野战军参与过地方的“革命”,江青的学习材料也往野战军的连队送,稍有不慎,出的事情就不会小。阎政委动乱中受命,尽力保持了部队的稳定,1975年又平稳有序地完成了与20军的调防。常听老同志讲,一军能够平稳度过文革中的困难时期,并在南京战区取得新的发展,与阎政委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一军没有忘记老政委,去年秋天,阎政委病逝于南京,年近90。笔者在送别灵堂看到,一军党委、部队,曾在一军任职的众多老首长,包括现任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都献了花圈,在一片洁白肃穆中,我再次深深体会到部队的感情。
    在打过仗的师级军事干部中,印象较深的是吕兴旺副师长。那时主管训练,经常到六团二连检查指导。高个,偏瘦,说话和蔼,慢条斯理,有种儒将气质。即使是实弹射击,老师长也是席地而坐,一条腿屈起作支撑,沉稳优雅的坐姿无依托,弹无虚发,很让我们这些小兵佩服。一直以为老师长是好脾气,直到有一天我转变了看法。那是一次吕副师长组织的,为全师做小分队战术汇报演习,我担任教练员。面向进攻中的步兵班,身后是步兵堑壕,堑壕后坐着一二百连排干部。按照规定,步兵边进攻,我要边解说情况,还要用半管硝胺炸药显示炮火,那炸药都在我挎包里装着,我随手扔出去,感觉那炮火硝烟,挺得意的。没想到当一支炸药扔向堑壕附近,随着一声爆炸,观摩人群中也“啊”的喊出一声,队伍中出现些许躁动,一名干部捂着大腿,似乎流出点血,那炸药并不厉害,木屑做的,可雷管是铜的。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突然传来老师长吼声:“喊什么,这点小事受不了,怎么打仗!”人群顿时安静下来,演习继续进行。就这件事,让我见识了老军人的威严,后来我明白了,无论情况怎样危机,部队最需要的是指挥员镇定和果断处置。只是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那个被炸伤的干部的姓名,心里常感到对战友的内疚。
    印象之六,连队是很讲感情的。
    人之为人,情为灵魂。其实,一军也好,二师也好,战争年代历史们没直接经历,能回忆的,更多的是那些朝夕相处的普通人,那些打动内心情感、几十年不能忘怀的的事。
    教导员孙国璋。河南人,1951年入伍,有文化,水平高,能文能武。据说步枪一练习,曾打出100环,此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孙教导员一米八的大个,脸带微笑,说话和气。我第一天到部队,见到的就是孙教导员和营长,教导员第一次见我就叫我“小兵”,并把我分到二连。后来才知道二连是光荣的连队,对我今后的从军生涯起了重要的作用。那时部队在河南山沟里施工,劳动累,生活苦自不必说,一星期也难见到点荤腥,毕竟只有四毛五的伙食费。一天,我们班野外训练,教导员也跟着去了,小休息时,老兵们喊口渴,怂恿着教导员买西瓜,他二话没说,掏出钱来让老兵抱回两个大西瓜,很甜,沙瓤的。后来。老兵悄悄告诉我,教导员有钱,每月91元呢!我当时就吓了一跳,这么多啊,我们每个月才6元啊。心想,这辈子能拿到90元工资,就心满意足了。事情已经过去40年,而今我拿到几十倍90元的工资了,可给我们买西瓜的教导员呢?后来,教导员到师教导队当政委,我几次去那里集训。再后来,教导员到南京陆军学院当了教官,我还去看过他几次,仍然是那么和蔼可亲。我心里一直纳闷,这么有水平的领导,为什么总也上不去呢,后来部队有人传说,是教导员的出身成分有点高,我明白了。现在想来,解放前能上中学的,有几个是成分低的?如果教导员能赶上好政策,其资历水平就是大军区政委也能当,到了80年代初,51年的兵就有当军政委的了。80年代初,我离开南京,没机会再见到教导员,后来突然有战友告诉我,教导员去世了,是肝病。哎,气郁伤肝啊,这么好的人才就这样走了。
    指导员夏本财。下连队第一天见到的就是副指导员夏本财(当时没正指导员),大胡子,个不高,很壮实。河南永城人。当时正是数九寒冬,连队驻在河南新郑王庄,连部住在一个象庙宇似的民房里,地基有半层楼高,大屋顶,石头砌的墙。北风透过墙缝能穿进来,连部不住房东的卧室,只在厅里搭铺。那天晚上真冷,当兵刚发了一床不厚的棉被,根本顶不住寒冷,指导员似乎早看出来了,将我的铺和他搭在一起,再给我盖上他的毯子和大衣,当兵后第一晚,我就感觉到了部队的温暖。没多久,就过春节了,喝酒时候,指导员给我倒了大半茶杯红酒,我一尝挺甜,就咕噜噜一口喝干了。没想到那酒后劲大,不一会我头就晕了,连忙到屋外吹冷风,自己坐在墙根下想家。指导员叫人把我找回屋里,“小兵酒量不错嘛,来,吃饱饭不想家!”那是我在部队过的第一个春节。
    几天后,指导员带我参加手榴弹实弹投掷,我连假手榴弹都没投过,真家伙一出手,52米,但是是往山下扔的,觉得不怎么响,也没电影上的威力大。又过了一段时间,指导员带我去打真枪,我第一次放枪,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总觉得前面的依托高了,指导员坐在我旁边,耐心地给我修整,然后每次只将一发子弹压进枪膛,认真教我怎样瞄准,第一发,10环,“就这样打!”第二发也是10环,三发、四发,连打5个10环,后来有些骄傲了,突然打出个6环,感觉顿时不好了,那次一练习,我打了91环,勉强够优秀,指导员也没怎么表扬我,只是要我继续练。半年后,我打下了特等射手。
    后来我听说指导员也是大比武出来的,军事技术过硬,那时的政工干部在军事上没两下子,老兵就瞧不起,可二连的老兵都很服指导员。后来,指导员到别的营当教导员了,我也离开了二师。前年,突然接到他的电话,别提多高兴了。得知指导员已经退休在永城老家,永城那地方不简单,彭雪峰在那打过仗,淮海战役那又是战场,死的人没数了,能活下来应该是幸存者。老指导员算来也是70上下的人了,但愿好人平安。
    黑子排长魏双清。到步兵五班后,见到了排长魏双清,准确地说是他和五班长把我要去的。魏排长,湖北应城人,1963年入伍。个子也不高,虎背熊腰,军容严整,大家都叫他黑子,其实也不算太黑,步兵连就没几个太白的兵。排长最突出的特点是眼睛有神,喜怒哀乐全能看出来。那时侯连队还有一些63、64年的兵,魏排长却当了干部,其过人之处在于军事技术。大比武的尖子班三班出来的,刺杀敢和当年的三班长、后来的乔连长对刺;投弹一出手就60多米;射击,全连的枪都是他校的;最厉害的是分队战术,指挥果断有力,动作勇猛灵活,二连有攻如猛虎的称号,最象小老虎的,非魏黑子莫属!
    魏排长是标准的军事干部,但又多才多艺,歌唱的很准,每次连队教歌、拉歌,他都是一把好手。连队回商丘后,老排长当了副连长,主管行政,每每都偏爱二排,特别是五班,那时我已经是班长。后来,老排长由连队直接调到军作训处当参谋,那时的作训处人才济济,出了不少将军,可老排长却不顺利,可能机关大了,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技术。部队调防江浙后,老排长和老教导员一样,也到了南京陆军学院,还是当参谋,我在南京时经常骑自行车去看他,他总是热情招待。再往后他转业到南京地方工作,全家住在雨花台附近的两间旧房子里,生活并不宽裕。我离开南京后很长时间没有他的消息,等到再有消息时,竟然是噩耗,也是死于肝病。
    他还很年轻啊,他把充满活力的年轻形象永远留给了我们。
    老班长陈先意。河南光山人,1965年3月入伍。身为猛虎连的知名班长,却没有一点虎相。高挑身材,白白净净,一双称得上美丽的,从没见他发过脾气。由于这样性格和长相,二连的老兵都称他为“大姑娘”。我的老班长比湖北人还讲卫生,我到班里后大概有大半年时间,自己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一床被,连鞋袜都很少洗,都是老班长和老兵洗的。当然,还有村里的大娘大婶每天在我们上工后,就进屋搜索脏衣服,洗干净后,还放上一碗香甜的金黄色的小红薯。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伏牛山区的这种小红薯,也不再吃别的俗不可耐的红薯。话说回来,虽然我没洗过自己的衣物,却为战友洗过多少。那时的战友之间、军民之间,就是这样真诚和自然,没有任何做作,只有的淳朴的感情
       别号“大姑娘”的老班长,却有着男子汉中少有的坚强,挑得起满满两捅水,扛得起上百斤巨石,一百五十斤的石料斗,一抬就是12个小时(施工是全连两班倒连轴转),硝烟还未散尽的坑道里,他第一个冲进去排险,两人合抬的抬杠,他总是走在后面,本应在中间承重的粗绳,离他很近,离我很远。年底,老班长要复员了,老班长20好几了,家境相当贫寒,病弱的妻子和一对幼小的子女等着他回去照应,59年的信阳大饥荒没把他饿死,已经属于万幸。我拿出离家时妈妈给的和自己积攒了一年的津贴共90元钱,和全班凑的150斤粮票塞在老班长手里,依依不舍地送他远行。
    万万没有想到,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开班务会,排长魏双清走了进来,眼圈红红地说道,陈先意出事了!说罢两颗大泪珠滚下黑黑的脸庞,接着,全班呜咽。原来,老班长路途劳顿,闷罐车坐到信阳再转大卡车,他晕车了,正当他躬身车外呕吐时,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行驶中的卡车将他的头撞向了路边的水泥电线杆,人顿时就不行了。。。。。。。
    直到现在,我最佩服的仍然是武汉军区总医院的外科军医,他们中间竟然有参与过欧洲战场抢救的国军上校军医,经过若干天的抢救,终于将老班长从死神那里拉回人间,只是他的头部补了一块碗口大的塑料,上面还覆盖着原来的头发,摸上去,可以轻微地感觉到生命的顽强跳动。出院后的老班长又回到了班里,真的成了大姑娘,走路慢慢的,还偏着身子,说话也是慢慢的。我那时已经成了新班长,我们开会,他就静静地坐在床边听,从不打断我的讲话,眼睛里流露着信任和笑容。班里的秩序好极了,记得那时班里还有65、66年的老兵。
    就这样,老班长又静静地陪了我们一年,冬天又到了,老班长又要走了。那年冬天,部队赶上千里拉练,老班长默默地为我们检查行装,临出发前,他在每个战士的挎包里塞了一包商丘的饼干,大概几毛钱一包,还给我的水壶里打了一壶红薯酒,“天气冷,路上挡挡寒吧。”这就是老班长最后的吩咐。我们拉练回来,老班长已经默默地走了。
    那以后,很少听见他老班长的消息。大前年秋季,在电话中得知,我的老班长去世了,我不禁长叹,欲哭无泪,这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又走了一个。我原本也能想到,老班长经历了旧社会,经历了大饥荒,经历连队的艰难,经历了身体的重创,吃的苦太多太多,享的福太少太少。他那瘦弱而伤残的身躯,实在难以支撑岁月的煎熬,,走了也好,解脱了。
    今生有幸,在我踏入军营的最初时期,碰上了好教导员、好指导员、好排长、好班长,他们都是些平凡的军人,没有什么英雄壮举,也没能在在仕途上有更多的进展,甚至大多数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留下的却是最珍贵的情感和最值得珍藏的回忆。我们之间原本素不相识,唯一把我们连在一起的,就是同一个连队,连队是很讲感情的。如今,只能写出这点文字,遥寄我无尽的思念。
    印象之七,当兵是要吃苦的。
    一军是支吃苦耐劳的部队,二方面军是最后过草地的,粮食早没了,因此牺牲了不少尝野菜的战士。后来进军青海,那可是艰苦的地方,直到现在,那里也养不起过多的部队。一军后来驻河南,那当时也不是什么富裕地区,特别是商丘,仅挨着兰考,历史上可能是黄泛区,成片的沙碱地。老百姓的一年四季的主食是红薯,住的多是土坯草房,相比之下,我们营区的砖瓦房就是最现代化的建筑了。比起老百姓,当兵的吃的也算不错,45斤粮食管饱,其中只有三成是细粮,就是现在的米面,其余都是杂粮,小米、包米面之类,对北方兵还可以,南方兵就不大适应了,于是经常出现一个百人连队,一顿饭30斤小米吃不完,90斤大米不够吃的奇观。一天四毛五,一星期改善两顿,所谓改善就是在素菜中加了点荤菜,平均下来,一个月还达不到现在连队每天的斤半加四两的水平。这并不算什么吃苦,河南人民生活就那样,部队就算不错了。当年兵的吃苦主要还是履行职责。
    长城是用什么筑的?
    军队就是长城,国歌道: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毫无疑问,长城最外面的一层砖石肯定是军人的血肉,守土卫国,军人优先。原以为这只是歌词里的形容,当兵后才知道是真的。那是珍宝岛开战那年,国家吃紧。按照毛主席的战略,积极防御,诱敌深入,这一深入就到了河南,当年日本鬼子曾经来过,当然不能不防。防御的办法就是深挖洞,构筑地下长城,这种坑道防御的办法在上甘岭很奏效。总部有令,每个野战军都要预先构筑防御工事,靠山挖洞,没山堆山,史称国防施工。二师部队当然一马当先,开进伏牛山区。那时主要是构筑步兵坑道,比上甘岭高级,有钢筋水泥被覆,有蓄水池,干厕所等。偶尔也构筑大型工事,130加农炮炮库,那是当年我军射程最远的炮,据说是用来封锁京广线的。即使是现在,这种炮库也够壮观的,大概有小礼堂般面积,仅密闭门有一米三厚,顶上还有厚厚的山石,据说可以防御原子弹直接命中。还听说这种炮库试射时,当场震死了几位炮兵兄弟,后来我们再造时,设计上做了改进,预留了隔音槽,说要贴海绵。如此大的工事,仅靠步兵连用简单的机械施工,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被覆开始时,全连上阵,取消睡眠,连续两天两夜不停地干,为的是防止水泥凝固。碎石机、空压机、搅拌机、捣固机、发电机一起开动,整个山头象开了锅,战士们站在没膝的混凝土里不停的捣固,双腿都被水泥烧出破了皮。
    这种开挖式的工程还不是最苦的,步兵坑道要难的多。首先要开路,在没路的大山上,只用几天时间急造出一条军路,卡车就能开上山去。开路主要靠炸药,炸起来满山天女散花。有次我和连部老兵上山,正赶上放炮,而且在有效杀伤范围之内,碎石纷纷落地,我们没地方隐蔽,只能眼望天空,左躲右闪,通过封锁区,此情景很象通过余震中的山谷。步兵坑道最苦的是掘进,俗称打洞。那时空压机少,有时也上不去,硬是凭着步兵的一把大锤一根钢钎,在山石中掏窟窿,坑道越挖越深,钢钎越打越短。老兵打钢钎是轮起来打,动作优美有力。我也想学着干,没料到手一滑,右手食指被蹭掉一节,只有一点皮联着,我一狠心,就用左手去想揪掉它,老兵连忙抱住我,叫来了卫生员。其实,我流点血真不算什么,有的战友还把生命留在山上,李存葆的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说的就是当时的事。兄弟团在施工中一下被塌方埋进去5 个,后来被营救出来,军报头版发表长篇通讯《壮志压倒千重山》,此事已经写进二师的历史。
    军史是军人写的,长城是血肉筑成的。

    138583138583 138583 [/img] [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17
  • 签到天数: 347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张忠权 发表于 2009-3-11 1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识孙国璋教导员,刘广平参谋长是73年在在师里干部教导队,刘广平是队长,孙是教导员,我带汽车班配属他们,记得一次打靶,孙教导员让我们汽车兵也打了一次,成绩还可以,比他们干部打的好点,孙教导员在全队集合会上批评了打的不好的集训干部。

    138583138583 138583 [/img] ③ 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1 22:0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冯英威 发表于 2009-3-11 15: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毫无疑问,长城最外面的一层砖石肯定是军人的血肉,守土卫国,军人优先。
    军人:肩负保国卫民的史命,之所以光荣。

    [url]  ㄌ ㄌ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阿布 发表于 2009-3-12 06: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时能打仗 平时能建设----中国军队的骄傲.

    138292138292 138292 [/img]   
    匿名  发表于 2009-3-12 21:15:16
    [img]
    1. [b][/b]
    复制代码
    [/img]

    该用户从未签到

    聂林根 发表于 2009-5-28 16: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了不少,写的真好,老战友的文笔不错。文如其人,看后也非常感动,忍不着也留下了老泪。

    该用户从未签到

    聂林根 发表于 2009-5-28 16: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盼着看你新的大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3 21:49
  •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但茂贵 发表于 2012-8-1 13: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卞婴,我印象中-个蛮熟悉的名字.如未记错好像是六团二连吧,当时薛文滔也是l都是高干子弟,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已很是拨尖,去年八一在国防大学迟属义,万恒华,荆永胜和王淼生战友相聚时都谈到你呢.我深感高兴.可能你不认识我啦.听说你现在广洲高就.在此祝你幸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338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2-8-1 17: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78年到南京出差时见过孙国璋一面,在那里站着讲话约一个多小时,他此时已调出二师,到南京步校任职,以后再没有见过他了,据说他已去世多年了,那个人确实是文武双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0-24 17:51
  • 签到天数: 36 天

    [LV.5]常住居民I

    周增恩 发表于 2012-8-1 17: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增恩 于 2012-8-1 17:46 编辑

    一军的历史一军的光荣,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18 21: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张五星 发表于 2012-8-1 18: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79:}光荣二师.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9-18 21:41
  • 签到天数: 173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王元春 发表于 2012-8-1 19: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有看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9-15 10:03 , Processed in 0.07261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