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酒伴】一人一茶一酒,挺好・系列二十二 ——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忆起姥姥支前、舅舅八路军往事,致敬抗战岁月里的不屈魂灵
中午,在上海影城观《南京照相馆》影片,回家后泡杯龙井独坐,看沸水冲下,茶叶慢慢舒展,还想着《南京照相馆》情节。老金藏底片发颤的手,多像我姥姥当年往山上送粮,攥着布巾的指节泛白;阿昌跑过巷口的身影,恍惚大舅参加八路军离家的背影。这何是光影与回忆?皆是滚烫岁月。清苦茶汤入喉,心绪难平,遂提笔观后感,与君共品那段沉甸甸的过往。
剧情简介: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说的是南京大屠杀那会,“吉祥”照相馆馆主老金和街坊们,一开始为了活命,帮日本人洗照片。可洗着洗着,在底片里看见了日本人屠城的影子。于是,从怕得只想保命,到后来打定主意要保住真相。普通老百姓,就拿相机当刀子,拿命当火把,在黑夜里给历史留下证据,让人瞧见了绝境里的人心光亮和咱中国人的骨气。
影片里,照相馆老板老金藏起日军罪证底片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眼神里的挣扎与坚定,让我想起小脚姥姥。她在山东泰山根据地妇救会时,常挑着煎饼和大葱,摸黑走十几里山路送往前线。有次遇见鬼子,就趴在山坡上一动不动,直到鬼子走远了才爬起来赶路。就像老金守护底片,姥姥守护的是战士们的口粮,平凡人在危难时的担当,从来都这般沉甸甸。
剧中邮差阿昌冒死传递藏有证据的胶卷,被日军盘查时声音发颤却脚步不停;老金对着墙上“大好河山”的布景发呆,说“守着这点念想,就不算输”。这两幕让我湿了眼眶。舅舅婚后第二天就参加八路军,一走没回过家。姥姥总说,那时的人不懂大道理,就知道“不能让日本人占了咱的地”。影片里的每个普通人,都像姥姥和舅舅,在战火里把胆小熬成了勇敢。
观影时,我两次落泪。第一次是众人挤在照相馆拍“最后的全家福”,镜头扫过每个人强装镇定的脸,快门按下的瞬间,让我想起姥姥的一张照片,成了我唯一的念想。第二次是老金为掩护同伴被日军带走,他回头望了眼照相馆的招牌,嘴角带着笑。这时,左边一个小姑娘抽泣声轻传到我耳中。原来,无论长幼,那段历史里的苦难与不屈,都能穿透时光直抵人心。
影片里,老金对着日军“宣传照”的底片,用红笔圈出角落里哭着的孩子、墙上的血迹时说“这才该记下”。让我想起小时候,姥姥带我时总念叨“还我河山”,那会不懂意思,现在懂了。片子用真实照片还原历史,没刻意拍血腥场面,可每一帧都沉甸甸的。演员演的好——街坊低头抹泪的肩膀耸动,被盘问时强装镇定的喉结滚动,没一句嘶吼,却比呐喊更揪心。
启示:观看《南京照相馆》影片,让我读懂抗战胜利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血与坚守垒起的长城。就像老金藏起的底片、姥姥缝棉衣的线、舅舅冲锋的脚步,都是这场战争里的微光,聚在一起便照亮了民族的前路。如今的太平盛世,是他们用最朴素的信念 ——“守好家,护好国”—— 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遗产,我们必须接稳、传好。
建议:这部影片值得每个家庭走进影院观看,尤其应该组织中小学生集体观影。当孩子们看到照片里真实的历史、感受到普通人的勇敢,他们也许会明白:课本上的“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像老金、阿昌、姥姥这样在危难时选择挺身而出的平凡人。这样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真正融入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