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书轩】一人一茶,挺好・系列十五—— 喝茶时看了网上《张海迪是个谜》,忽然想起曾给她刻过印章的那段旧事
昨晚小酌了两杯,今早醒得稍晚。起床泡了杯龙井,抿一口,先是微涩掠过舌尖,一会化出清甜,顺着嗓子滑下,挺好。接着,习惯地坐在办公桌前,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着,阳光透过纱窗落在玻璃上,晃出细碎的光斑。忽然看见“陋室观史”栏目里的《张海迪是个谜》,目光像被磁石吸住,指尖顿在屏幕上。打开电脑,掌心还沾着茶杯的余温。那年给张海迪刻过印章的旧事,随着键盘“哒哒”的轻响,一点点漫上来,越来越清晰。
张海迪何人?一般上了岁数的都知道。我也是退役回到原单位时,经常上班阅读报纸。曾见过文章介绍了张海迪,说她五岁起就困在轮椅上,却把日子过成了别人的好几倍,是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垒起来的 —— 自学完小学到大学的课程,精通多国语言,还在病床上自学针灸,为乡亲们治病。她的照片总带着温和的笑意,坐在轮椅上,面前摊着书,阳光落在发梢。那时不懂什么叫生命的力量,只觉得这个人身上有种特别的光。
关于她的病痛,最初知道是“高位截瘫”。后来才知道这四个字背后是怎样的煎熬。常年卧床让她的脊椎严重变形,每动一下都可能引发剧痛,却从没听过她喊一声苦。有次在她在媒体里聊起康复训练,说自己每天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坐起,汗水把衣服浸透了,就换一件再练。“疼到极致时会想放弃,但转念一想,放弃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她说话时依旧带着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的,不是对命运的怨怼,而是与疾病过招的从容。
张海迪嫁了位上海丈夫。婚后丈夫放弃上海工作,选择陪伴张海迪在济南生活。清晨,推着她去公园散步,会在她伏案写作时默默泡好一杯热茶。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更多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有次她去上海做治疗,他背着她爬了三层楼,气喘吁吁却始终没放下来。照片里张海迪和丈夫坐在书桌旁,张海迪微笑地看着丈夫。丈夫手上捧着书,低头看着。此时,和寻常夫妻并无二致。原来传奇人物的爱情,也藏在柴米油盐的温度里。
说来也巧,我祖籍与张海迪是同乡。八十年代,与门卫老冯闲聊得知他和张海迪丈夫住一个小区。有一次闲聊,老冯说,张海迪有一句名言:“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你能帮我刻吗?我想送给张海迪。我挑了一块比拳头还大的青田石。落刀时怕刻不好,琢磨刻的力度,力求每个字都透着劲儿。印章刻好后,托老冯送张海迪的丈夫。没几天,老冯便把印章退给了我,他说:张海迪丈夫离开上海陪妻子回山东济南了。
几十年,给张海迪篆刻的这枚“名言”印章一直留在我身边,像一束暖光始终亮在我心里。工作这些年,从没想过争先进、要荣誉,甚至在闵行工会工作这些年从没有享受过疗休养。而是在为农民工维权帮助时,不想辜负那句“奉献”。遇到募捐,也不会犹豫。曾经为一个癌症足疗妹患者筹款,许多人不理解,说我多管闲事。可一想起张海迪的那句名言,就觉得这“多管闲事”有意义 —— 能为别人解把难,就是活着最实在的意义。
电脑屏幕的光映在茶杯里,茶底的叶片早已沉下去,只剩淡淡的碧色。窗外的阳光挪了位置,射在笔者脸上。四十年了,再想起这段往事,才渐渐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的真谛。张海迪是个谜,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过去40年了,如今七十岁依旧面色红润。张海迪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从不在境遇,而在如何活成一束光。茶杯里的余温渐渐散去,但有些东西却像茶渍一样,悄悄渗进了岁月里。
|